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析
2016-10-21王艳琴
王艳琴
摘 要:为推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努力营造绿色的生态环境。然而所谓的造林绿化,并非只是完成造林目标,而是要实现生态绿化的目的。在造林后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尤其是造林后的林业技术工作,对于林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对造林绿化后的技术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造林绿化;林业技术;林业建设
1 概述
绿化造林是建设绿色生态环境的关键环节,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树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在为人类提供优质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起到调节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能够有效净化环境。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森林资源目前呈现出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树木年增长量已经和消耗量基本持平。可以说,我国的造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果,然而森林资源的丰富度只是在树木数量上的丰富,在质量上还有待提升。森林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不均衡状态,森林资源总量的水平不高。因此,应做好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实现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统一协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 造林绿化后的工作
2.1 保证苗木造林后的成活率和质量
用材林树种是绿化造林中普遍采用的树种,并且在长成后会作为原材料,用于制作各种器具和家具。然而,在宜地林上种树并不意味着造林绿化目标的实现。造林后树木的生长情况以及质量的好坏,对于绿化工作至关重要。
提高原材料树木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改造质量较差的残次林,做好林木的管理工作,对于残次林的改造要以自然发展规律为依据和前提。精心管理已经长出的树苗,提高修枝、施肥、浇水等工作的技术水平。对于没有出苗的林地,则要采取补种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林木要做到精心管理,以各项标准和指标作为参考依据进行测定。然后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在阳光、土地和水分等资源的分配上,使质量好的树种占有更多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残次林的树苗,不能采取全部砍伐的方式,这是违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的,不仅会导致极大的浪费,还会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利的影响。其次,对于树种的结构,要逐步地进行调整。树种生长态势不佳、发生老化的现象在造林绿化中较为常见。如果造林所选择的树种过于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就变得很低,一旦遇到病虫害,就会出现大面积受灾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增加树种多样性的方式来做出调整,科学合理地布局苗木的种植区,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获得提升。
2.2 对林木进行科学化管理
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林木的管理工作,林木的管理包含很多内容,如苗木扶正、更换死树枯树,以及对于土壤采取的林地清理、松土施肥等处理,对于树木的病虫害防治、适当修剪、合理间植等。林木的生長发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林木自身特性、管理方式和环境因素等。不同树种其生长发育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人们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对于这些规律已经渐渐熟悉和掌握,而科学化管理林木,就是采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以树木生长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使林木朝向人们需求的方向生长。林木的生长质量同许多因素有关,如林木所处的自然环境、林木的管理等。而对于林木的科学管理则包括充分的阳光和水分、合适的种植深度、较高的土壤质量等。除此之外,自然灾害、市场现状、病虫害等问题都是在林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应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坚持依法治林、动态管理绿化养护经费,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升。
2.3 适时合理砍伐
林木的生长会经历不同的阶段,需要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管理策略。在造林绿化工作完成后,为了进一步加快林木更新的速度,合理调节养分结构,可以采取适时砍伐的方法,从而使林木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具体实施时,要制定轮伐区间、采伐的范围和指标等,所采用的依据就是林木年龄的大小,并根据一定的顺序采用小班作业的方式砍伐。目前,对于科学林木砍伐这种工作模式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在实践中获取进一步的实践经验,并不断加以优化和完善。
2.4 对林木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对于林业工作者来说,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是其工作的目标,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林木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率。建立自然保护区,营造人工林,采取人工干预的方式解决森林覆盖率下降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为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保护森林资源,应发展速生丰产林。对于采伐量要加以严格的控制,从而改善培育和采伐失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过伐林,为了使其能够休养生息,应适当采用只育不采的方式。同时要注意减少浪费,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对于加工后产生剩余物加以再利用。
2.5 利用高新技术加强林业建设
当今林业市场的竞争不单单是物质资源的比拼,而是高新技术应用的较量。政府有关林业管理的管理条例短时间内不会做出大的调整,主要还是依托高新科学技术来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更新的时代,使得林业建设也搭上了顺风车,尤其是生物技术的广泛推广不断地促进林木优良性状和品种的选择,提高了林木的抗虫抗病能力等。
林业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首先,做好林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具有较高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林业技术推广团队,这是林业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提高苗木成活率的有效途径。其次,坚持科技兴林的策略,提高造林科技含量,目前已经总结和应用了一批先进的林业技术,并在林业生产中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仍然还有一部分林业技术缺乏实验、总结、记录等环节,从而导致实际的苗木成活率不高。因此作为相关的林业单位,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推广方案。再次,加强基层林业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设林业科技人才的专项资金,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要进行奖励,提高科技人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最后要加强科技培训工作,要把科技兴林政策切实落实到思想层面,提高林业技术人员使用和传播林业科技的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林业建设工作。
3 结束语
造林后林业工作的一个关键原则是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造林本身是一项环境友好的人类活动,如果在造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破坏环境及生态的情况,如农药、化肥等污染,造林绿化工作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因此要致力于开创依靠高新科学技术促进造林绿化后工作的新局面,在保持环境原本面貌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友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浅谈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J].科学理论,2014(6):376.
[2]李长春.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J].北京农业,2013(15):7-9.
[3]罗琳,肖飞.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讨[J].大科技,2014(13).
[4]侯毅,王利峰,李芳银.浅谈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
[5]杨广生.分析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J].民营科技,2015(3).
[6]张修海.造林绿化后的林业技术工作探究[J].大科技,20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