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6-10-21徐振瑜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5期
关键词:平衡水利水电生态环境

徐振瑜

摘  要: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工程的规划、施工到运营,也一直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不利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些措施来平衡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平衡

前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多年,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水利水电建设也取得巨大的成就。建设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位置,像长江三峡、葛洲坝、小浪底等水利工程,在世界的工程建设领域也属于顶级。大量的水利水电建设,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也优化了能源消费结构。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水利水电工程为国民社会提供便利的时候,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开始严重起来。例如水库的泥沙淤积、江河湖泊的水文变化、由于淹没和阻断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对沿江沿河的气候等影响。目前水利水电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其影响是多因素、多阶段、多目标、开放复杂的系统。生态环境本身就是随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人的活动的不确定性,构造成的生态系统更是多种多样。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确定的,可以判断的,但是长时间看,其变化情况,人们是很难预测控制的。

2 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具体分析

我们从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三方面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工程规划阶段的影响

工程的等级大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然不一样。工程的规划则是整个工程的开头,也是关键。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要根据整个流域的大小、项目要求等因素来规划工程的规模等级。整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规划完成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也就确定。虽然规划阶段只是纸面上的东西,但是对后期工程实施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

2.2 施工阶段的影响

施工阶段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实实在在的影响,比如水污染、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噪声污染、植被破坏等。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时候,在灌浆、冲洗骨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含悬浮物的污水,过去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直接排放到下游流域造成水污染。

(2)水利工程的施工开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对空气有污染的粉尘,施工机器车辆等产生的尾气、燃煤废气等,都会产生严重的空气污染。

(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占用很大的土地和水域,废弃物堆放、石料开采等也需要占用不少的土地。

2.3 运行管理阶段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长期影响的还是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管理阶段,而且影响的因素、内容也极为复杂。我们知道,水库建成后,需要长期大量的蓄水,蓄水一方面会增大水体的表面积,加快水的蒸发,造成水资源损失。有关资料表明,北方地区的水库蒸发水量每年达到200亿立方,远远超过北方每年缺水量的总和;另一方面,长期的蓄水,会极大地抬高水位,产生高水压,这样会改变坝体的地应力,很容易引发溃堤、渗漏等事故,同时,水域周围的地下水位也会相应地被抬高,导致周围土地酸碱化严重。

水域的流量每年都基本固定的,水库蓄水,水位抬高后,过水断面就会变大,水流自然就会降低。我们知道自然水域里泥沙比较严重,主要就是依靠水流来清理的。水流速降低了,就会导致泥沙淤积,降低水库库容,降低了抗洪能力。泥沙还会影响航运能力,从而导致水库使用年限降低。水流减少后,会增加水域的透明度,这样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等野蛮繁殖,破坏水体生态平衡。藻类多了,会降低水体与空气的交换速率,加上水流缓慢,导致水体中的污染物没办法有效的清理,大大降低了水域的自净能力。

水利工程建成后,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库区蓄水,会改变水体温度,有可能出现水质分层,对下游农作物生长和鱼类繁殖造成危害;环境被破坏了,对洄游生物会产生严重的影响。这样的后果就是可能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

水库建成后,最大的影响就是周边的气候影响。由于水体的改变,周边的湿度、温度、降雨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变化。每次泄洪的时候,巨大的水流会对下游的河床产生影响,对两岸的敌方、供水、航运都有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有个大问题就是移民,移民需要重新修建很多专项设施,征用大量的土地,这样又会导致新迁入地生态环境被破坏。还有就是一些文物古迹、人文景观等不得不被破坏。

3 建议

本身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又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尽可能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使得二者达到平衡。

3.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要想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之间的问题,第一步就是从法律法规层面去加以规范。所以要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强化水利水电工程的评估和审查。

3.2 开发目标和生态保护目标相协调

我国过去的水利资源规划,按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往往追求100%的开发率,这样就忽视了工程开发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危害。水利工程建设和河流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通过流域综合规划进行统筹,协调建设,合理布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应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基本依据,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根本目标,达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3.3 建立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

我国在生态与环境监测方面整体技术薄弱,建设监测系统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网,但是建设局部区域环境监测体系还是可行的。对工程附近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作全面地了解,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危害采取措施,使各方面的损失达到最小。

4 结束语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的、长期性的影响,为了达到我们社会发展能够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工程施工方法等来改善生态环境。需要科学地、友好地去对待我们的生态环境,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能够达到最佳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朱黨生.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吴邦灿.现代环境监测技术[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4]孙林.环境法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平衡水利水电生态环境
基于数据库技术的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探讨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投资风险管理探讨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对完善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探究
斯新政府想“平衡”与中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