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山洪灾害的成因与防治
2016-10-21张泽峰
张泽峰
摘 要:山丘区阵性降雨特征明显,易产生暴雨洪水,洪水暴涨暴落,导致山洪泥石流灾害频发。文章从山洪的成因、类型、成灾特点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论述,对山地区域了解和防治山洪灾害提出了方法建议,可为相关部门防灾减灾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
关键词:山地地貌区;暴雨洪水;山洪;泥石流;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1 山洪的定义和类型
山丘区地形海拔高程变化幅度较大,不同高程之间气温差异亦较大。雨云层遇此地势在抬升期间因云层温度降低而降雨。较大量级降雨在坡面地表径流汇集成的冲沟或河谷洪水称山洪。由于山区坡陡、沟床比降大、沟谷短、汇流迅速,因此,山洪具有暴涨暴落,历时短、流速大,又常含大量泥沙的特点。根据水流含沙量大小,山洪可分为两种类型。(1)高含沙水流:水流含沙量在5%~30%之间。其形成有两种途径:一是含大量泥沙的地表径流汇集沟谷而形成;二是泥石流流出沟谷后,大量粗颗粒泥沙沉积,细颗粒泥沙随水流进入河道形成。这种类型的山洪常常严重破坏山区植被和水土保持设施,造成河流改道或河床严重淤积,洪水漫堤及水库漫坝失事等灾害。(2)洪水:水流含沙量小于5%。这种类型山洪,在大范围降雨后,洪水进入冲积扇上较大河流,由于河床坡度突然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影响洪水下泄,造成洪水泛滥。
2 山洪灾害分类
2.1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大量土体或岩体,因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入,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速度一般缓慢,但其对村庄及其他工程设施的危害相当大。
2.2 崩塌:俗称啸山、片山、山崩。是山丘斜坡上的土体、岩体稳定失衡,急剧发生快速移动现象。
2.3 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含大量泥沙石块的流体,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搬运、冲击、淤埋能力都很强的特点。能在很短时间内将数百万或千万立方米砂石碎块,连同其所经地段冲毁破坏的一切物体推出沟谷,堆积于平缓地带或倾泻于河道中,是破坏性最强烈的山洪灾害。
3 山洪灾害主要成因
各类山地洪灾主要是由山地的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决定的。普遍性的成因,一个是自然因素,包括暴雨和下垫面;另一个是人为因素,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3.1 自然因素
暴雨是山地洪灾形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因,不仅是最活跃而且也是初始动力因素。纵观有记载的山地洪灾均与暴雨相关。作为动力因素的地质活动,直接引发灾害,罕见记载。但是,受连续不断的大小地震影响,加剧了对岩体和坡面稳定性的破坏,导致岩体崩塌阻塞河道,也会间接引起山洪灾害。
构成下垫面影响因素包括地形、地质、岩性、植被等。易于形成山区洪灾的地形多是相对高差较大,坡度陡峻,具有快速汇集地表径流,增强径流势能的有利条件。从地质条件分析,坚硬而不易风化的晶体岩山体,难以形成崩塌和泥石流。而基岩易风化,解理、裂隙发育,则为崩塌、滑坡提供了物质基础。山丘区坡面和沟谷地表的组成物质与灾害的形成和发生的规模关系密切。保留有一定厚度坡面残积物的山丘坡地,也因缺少覆盖物,土壤中植物根系不发达,抗御灾害能力很差。植被稀疏,地面裸露,植物品种单一根系分布不均,也是山地洪灾的重要成因。
3.2 人为因素
经济发展,增加了资源开发利用的速度,人口增加,造成了对自然环境过度索取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如下:(1)森林过量采伐:由于大面积森林消失,植被覆盖率大大降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锐减,营养供应不足,导致植被生长缓慢,裸地时间延长,资源再生能力减弱,甚至形成恶性循环。(2)放养放牧过度:由于长期管理不当,一些牧场退化严重,土地沙砾化面积逐年扩大,致使多数牧场形成叶吃光、草光的现象。这必将导致牧场涵养水源能力减弱,水土流失加重,山地洪灾增多。(3)开矿、采石、筑路、取土、弃渣、陡坡种植:这样会使坡面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施工现场既是山地灾害的诱发源,又是补给源。
4 易受山洪灾害的高危人群
(1)切坡不加防护地建房或将房屋建在陡坎(坡)上的居民。(2)将房屋建在河道附近较低处、两河的汇合口处、河流转弯的凸岸方向处的居民。这些地点最容易遭到山洪的直接冲击。(3)河道的桥梁、涵洞附近低洼地区随意建房的居民。因桥梁等建筑物将阻滞洪水夹带的一些漂浮物,造成洪水雍涨,及有可能导致洪水改道冲击附近居民,若阻水建筑物被冲毁将导致更大的灾害。(4)暴雨期间无山洪防范意识,擅自在低洼区或山坡上活动的人群。
5 山洪灾害防治措施
5.1 自我防范方法建議
经常在山丘区活动的人群在思想上应时刻绷紧防御山洪这根弦,在劳动和中途歇息过程中,随时注意场地周围的异常变化和自己可以选择的退路和自救办法。当突然遭到山洪袭击时,应该选择方便安全的路线,沿山坡横向跑开,千万不要顺山坡或山谷出口往下游跑。
住宅被淹时通常有效的办法有以下三种:一是安排家人向屋顶转移;二是想方设法发出呼救信号,尽快与外界取得联系;三是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将家人护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较安全的地方。
应及时了解或查询气象、水文部门的水雨情预报,达到暴雨级别的雨情预报应引起足够重视,因短时间、局部、突发性强降雨极易在特定区域引发山洪或泥石流灾害。
5.2 社会综合防治措施建议
接二连三的山洪暴发,应该反思的问题有很多。已有研究表明,人类各种生活、生产及工程建设活动规模空前,已经成为地质环境变化和诱发地质灾害的巨大驱动力。人类活动不但能引起岩土的运动和地下水的改变,也使一些土质发生变化。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协调和控制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才是防灾减灾的根本措施。
据有关部门的数据,中国的万元GDP能源消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到目前为止,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经济增长必须靠一定的资源基础和环境容量来支撑。人口的增加、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福利的提高都是以一定程度的生态恶化为代价来实现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林木不合理的采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工业化污染造成的土质松软,正是山洪暴发的最主要原因。总之,防治山洪灾害的根本出发点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权衡利弊、统筹规划,力争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水文总站.区域水资源分析计算方法[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11.
[2]王开章.现代水资源分析与评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3.
[3]黑龙江省水利厅.黑龙江省历史大洪水[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