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苦谛”思想简要解析

2016-10-21余欣奕

青年时代 2016年5期

余欣奕

摘要: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述的苦谛思想提及到,佛陀说苦谛是为了破除众生的颠倒乐执,所以只有从中才能产生正确的解脱之心。但是众生并不能完全的接受和体会苦谛思想,因而佛陀广大传述苦谛的真谛,让广大众生认识和了解它。从而使得众生为了追求解脱进而去寻求苦因。因此,宗喀巴大师讲述的苦谛思想则是引导世人生起菩提心。苦谛的作用在于引领人们正确认识苦乐从而发自内心的从善,也成为如今人们重塑自身苦乐思想的关键。

关键词:菩提道次第广论;苦谛;菩提心

苦谛为四谛之首;四谛,也称为四圣谛,意为圣者所见的真理。“谛”的含义是为真实不虚的意思。而“四谛”也就是指完全符合事实的,没有半点虚假成分的真理。苦谛和集谛是指生死轮回的因果,苦便是因,集就是果;灭谛和道谛是指解脱生死的因果,灭是果,道是因。此逻辑是与常理相反的,先果后因。这样的次序在于宗喀巴大师看来是与修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佛陀时代,当时的人普遍具备希求解脱之心,但是佛教又认为他们的这种心事颠倒的。其原因在《第广论》中说道,“以诸化无明暗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狂”。佛陀为了改变人们这种颠倒乐执的状态,引导大众走向真正的解脱,唯有向众人述讲苦谛的根本。

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宣扬到用苦相的方式引导众生认识苦谛。苦相大致分为六道总苦和六道别苦。六道总苦,也就是众生共有的苦,包含了三苦,六苦,八苦。六道别苦,也就是六道轮回中每一道分别会受到的苦,例如,地狱众生受火烧,滚刀尖等。因佛家所讲苦因众多,所以本文不对所有做一一阐述,重点对六道总苦中的人生八苦作描绘。

八苦指的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原憎恨,爱别离,求不得和五蕴苦。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中在对人生八苦做描述时特别提及到了龙树菩萨的一段话,里面不仅是包含了八苦,而且还讲到了众生苦因的来源。八苦中宗喀巴大师着重强调了生苦和五蕴苦两种苦,他认为这两种苦是其他六种苦的根源。在《第广论》中讲到,“八苦之中,特于此初及与最后,须殷重修”。这里就是讲到众人对生的颠倒乐执,所以就是死后再险境中也会需求生的出路,从而也是为后世埋下了苦因。而五蘊苦也是因为对颠倒乐执的处处维护,所以下一世也是将感受众多苦因。

“生苦”指的是生有,并不是指生后或者是生前所受到的苦。它指的是一种体性。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中对生苦做了以下论证。

(一)“众苦所随故,生为苦者”。宗喀巴大师讲到的生为苦是指的在受生的时候,就有着无限凶猛的苦难就随之而来,为此结论,宗喀巴大师专门举例为证。他说,胎生的人或者动物在母体的里所生存的十个月就好似在地狱中那般的煎熬。这就是一种为生而必须承受的苦。

(二)

“粗重所随故,生为苦者”。宗喀巴大师文中所提到的“粗重”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各种烦恼或者阻碍的根源,就似一颗种子。三界有情的诸行生就会伴随着各种烦恼的种子跟随而来。而就是因为是情感形成之时便有烦恼的因素相伴生成,所以这种烦恼的种子也会随之不停的产生作用,影响个性,也使得众生无法将心安顿下来行使善能,而不能照着自己最初原始的意愿行事。

(三)

“众苦所依故,生为苦者。这是宗喀巴大师认为生为苦,是由于有情在欲界和色界,无色界受生后,由于受生的原因就会产生老,病,死等众苦。也就是说,老,病,死都是由生而形成的。因为众生在受生的同时就伴随着老,病,死的状态一起产生的,只是在个体不断的因缘累积中,逐渐显现出来了。

(四)“烦恼所依故,生为苦者”宗喀巴大师讲述到,因为世间的一切事务被情所受之后便会产生三毒,从而使得人们身心处于一个苦恼,不安乐的状态。这里的“三毒”指的是贪嗔痴。《佛学基础》里形容三毒时就比喻到,

“如毒蛇毒药,触必伤人,服必伤命”从此也可以看出,三毒对于众生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

“老苦”在佛教思想里既认为万事万物在受生后都会受到自身无法控制支配的状况,从而使得前一刻的身心不同意后一刻的身心。又指人人老年后身心的衰落。可见老苦其实与生苦一样。在《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对与老苦所下的结论是,“一,盛色衰退故,二,气力衰退故,三,诸根衰退故,四,受用境界衰退故,五,寿量衰退故”。

“病苦”在佛教中的病包含心病和身体病两种。心病既是贪嗔痴等各种情绪病。身体病也指身体中的不同部位活着时器官受到损害时,就会使得身体处于生病的状态里。其实就算是人们口中健康的身体状态,也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病状态,比如说口渴等。这都是处于一种病态体性。这也由此可见,病苦不是指的生病时候的所带来的身体上的苦难,病苦是一种性质。宗喀巴大师认为,众生因为生病而不能为所欲为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被迫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比如喝苦药等。甚至会使得人心处于一种恐惧的心态中,继而认为病是苦。

“死苦”是佛教认为一个生态可以使得生命得以持续的主要依靠是三个因素,既是寿,暖,识。寿指得寿量,暖指身体有温度,识指意识。死在佛教意义上来说就睡脱离了这三个因素。所以可知,死苦并不是指人在失去生命时所受到的痛苦,而是一种体性。宗喀巴大师认为死会使得人被迫与自己痴迷的财富,地位,亲人,朋友等分离,且在生病终结时也会有剧烈的身心痛楚,因此说死苦。

“怨憎恨苦”指得是与不喜欢的一切事务相遇,其中也抱歉与不喜欢的人在一起。所以这里的怨憎恨指的不是痛恨某物而产生痛苦,也是一种形态。宗喀巴大师认为怨憎会使得情感处于害怕受到伤害,名誉受到损坏的状况下,所以说怨憎是苦。

“爱别离苦”指得是与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分离,但别离的苦不是指与一切喜爱之物分开而感到痛苦,它也是指地一种性质。对此,宗喀巴大师认为爱别离使得友情处于内心忧桑,难过不已的状态,就如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一样,相爱分离,所以大师认为别离是苦。

“求不得苦”指的是喜欢的事务得不到。一是追求却得不到。比如放牧,但是牧民永远不能预料到最后能卖出几只牛或者羊。二,用尽全力却不可得。例如为了考试努力复习的学生,最后还是考不到自己理想的分数。这都体现出了求不得苦不是因为得不到某物而感动困苦,它亦是一种状态,皆为苦。

“五蕴苦”指得是人的有漏五蕴,既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皆是由于烦恼所引起的,所以命名为五蕴。宗喀巴大师从几个方面论证的五蕴是苦的理论。既,一,“生苦嚣故,五取蕴为苦”、二,“依生苦嚣故,五取蕴为苦”、三,“苦苦嚣故,五取蕴为苦”。此为五蕴是苦的论证。而人之所以对轮回产生了颠倒的认识,都是因为被五蕴所带来的欢乐和愉悦蒙蔽了双眼。

综上所述,八种苦并非是一种并列的关系,前七苦与五蕴苦是一种所生的关系。佛陀把各个苦单独列出来讲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其余几个苦比较了解。所以,总的来说佛陀给大众讲述人生八苦的目的是为引导众生行苦。宗喀巴大师在《第广论》中提到,“若于生死取蕴自性,未能发起真实厌离,则启真实求解脱心,无发生处,于诸有情流转生死,亦无方便能起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