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偏向

2016-10-21王华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主义

王华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消费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符号消费、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人的发展的追求目标也出现了畸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就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消费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符号消费

二战后消费主义在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消费主义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学界多从西方消费主义理论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视角就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价值追求的根本目标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价值认可,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是人对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个人理想的實现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价值目标能够使主体直面挫折、忍受坎坷,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地去实现它。主体对某种价值目标认可程度越深,对主体实践行为影响就越大,就越能够调动主体的积极性战胜各种困难千方百计地去实现价值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中,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散见于他的许多著作中。

首先,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前提。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一种体现,“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直接关涉到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马克思把人的需要概括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乐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包括这些需要的全面满足与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的吃、穿、住等基本生存需要是人全部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始终贯穿着人的目的、意图与选择,反映出人自身的规定性。消费不仅使“劳动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而且“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在这个过程中,“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消费就不仅表现为人的肉体的生产过程,也表现为人的精神、灵魂的生产过程。精神是人的感性肉体生命的升华,它能使人不断自我立法、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解放。正是因为精神的存在,人才不只创造出外在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内在的精神文明”所以,人们的基本需要以及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成为人自身的全面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因。

其次,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存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从广度上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个人可以超越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更广泛地参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中全面地塑造自己。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从程度上看,表现为人对社会关系自由度的提高。就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的进程而言,人对社会关系依附程度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马克思曾设想,未来社会,随着私有制被废除,社会关系处在被人全面占有和共同控制之下,每个人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都能够充分而协调地发展自己的全部特性,人成为自由发展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只有这样,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能力。”

再次,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马克思把人的类本质归结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人类实践把人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并越来越超越其他物种而成为地球上的一支优秀的生命存在。同时,劳动也是每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个体的全面发展必须借助具体的社会实践,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磨砺和成长。因此,人的发展首先就是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人的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本质性规定。马克思强调,人要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就应该把自己从旧式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自由选择职业,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质。“我有可能随我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但并不因此就使我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人的全面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人的需要、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由“有个性的个人”逐步代替“偶然的个人”,使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安排个人的生活、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人类价值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在不断地超越自身、否定自身的过程中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中自然包括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需要的提升和自由个性的完善。

二、消费主义所导致的事实结果

奢侈消费在西方社会自中世纪起就存在,经济学家凡勃伦对18、19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的挥霍性消费有过批评,但是限于经济条件,能够进行奢侈消费的人只存在于宫廷和上流社会,而一般中下层人民则与此无缘。

这一状况持续到19世纪末期结束,美国成为消费主义的发源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消费主义已经传播到了全球各个角落,并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蔓延引起人们深入反思和批判。

首先,消费的符号化催生了挥霍性消费。鲍德里亚认为,今天的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工业的场所,而是符号、传媒生产的场所。商品不仅体现着马克思所说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更体现为一种符号价值,成为人们的风格、名声、地位及权力等的符号标志。“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人们的社会身份编码既和他们“消费什么”一致,也和他们“怎样消费”一致。人们消费的物就变成了加入某一地位更高团体或摆脱本团体的符号。人们为了追求或保持某一社会阶层特有的社会地位、声望、品味就要不断变换标志时尚的符号,那些紧跟时尚的商品才更有价值。时尚符号的暂时性和易变性产生了挥霍性消费,“用过就扔”成为消费社会的一大特征,很多消费品因为失去时尚的标志甚至在还没有被消费就已经被丢弃。在消费社会中,时尚的变换处在高频度状态,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被过度大量浪费。

其次,消费的符号化消解了人的真实需求。在消费社会里,经济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是为了满足人们扩大生产、尽可能地提高生产效率、以获得更大利润为目的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所追求是商品能够带来利润的符号价值。为此,商家借助大众媒体不断制造出新的消费时尚,传递更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驱使消费者按着生产经营者设计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对象进行消费活动,从而最终操纵着人们对物的无止境的欲求。人们并不是在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而是在购买媒体告诉人们应该购买的东西。一个全面而缜密的符号编码系统成为引导人们进行交往的“语言”。

商家和传媒对符号消费的过度张扬和包装使消费者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符号消费所蕴涵的价值误区中,导致人的发展的异化。

三、消费主义价值观下人的片面发展

首先,物质享乐弥漫,精神追求萎缩。在消费社会中,物的占有与消费是衡量人的价值、社会地位的标准,物质生活的富足成为为人生成功的象征;消费不再只是人们日常社会,俨然已上升成为人生的根本价值:“我消费故我在”。这使得原本为了凸现自我价值进行消费的消费者,在不经意中渐渐沦为消费对象的附属物,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自身的道德信仰,也失去了对自身创造性的渴望和能力发展的追求;人性沦落于物性,自我在消费拜物教的行为中迷失,造成了人与物的关系的异化,导致社会生活与道德秩序的严重扭曲。人们也没有通过占有丰富的物质而获得真正的精神愉悦和心灵的充实,人性的弱点反而因为不断占有丰盛的物质而变本加厉。“从购买物品中获得满足是短期的,而且需要不断重复。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和环境上的浪费。”浮华的外表掩藏的是人们空虚无聊、生活无意义的深刻的精神危机。

其次,自我中心主义膨脹,社会责任感淡漠。在消费社会,消费者强调自我当下的快感体验,以各种商品和消费方式来最大限度地表达自我、展示个性。消费者越是被各种商品符号系统所包裹,就越沉迷于个人的小世界而无法自拔,他人只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证明。功利主义成为这种以追求个人满足为中心的自恋自私文化的价值判断标准,人们的行为以是否对自己有用为标准,他人、社会公益在这里是缺席的。事实上,在今后很长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消费品都处于总量有限的状态,一部分人占有的消费品越多,就意味着留给他人的就越少。有钱人不会因为社会中还存在弱势群体而改变其原有消费方式,有时反而会更沉溺于这种“炫耀性消费”之中,这必然会加剧人与人之间消费的不公平和社会的矛盾与冲突,使得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愈加不可逾越。不仅如此,消费主义只在乎眼前的快乐,对未来采取了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再追问和思索自己的历史责任与使命。这种自我中心主义直接后果是加剧当代人对资源无节制地消耗和对环境毫无顾忌地破坏,最终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和权利,造成代际间的不公平。

在消费主义生活方式下,人们为了追求无休止的符号消费,就不得不屈从于一种或几种社会生产关系,忙碌奔波于各种利益的获取而无暇参与其他的社会关系;更无暇对生活、对他人的劳动成果做深度的体验。人们越屈从于这种生活方式就越无法突破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使自己获得更广阔、更自由的生存状态,全面发展成为一种奢望。

再次,人与自然关系对抗,劳动成为满足欲望的手段。在永无休止、日益扩大的利润需求下,资本与传媒合谋,不断地煽动消费者的欲望,促使消费者需求加剧,制造更多污染与垃圾,肆意破坏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俨然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欲望而无休止索取与征服的对象,劳动这一表现人类本质力量的活动则异化为人们满足欲望的手段,这正像马克思当年批判的那样“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体现人类本质力量的劳动变成人们厌弃逃离的对象,人们感受不到劳动所赋予人们的主体地位的那种力量。

被消费文化笼罩的生活中,主体越是渴望成为主体,他便越是只能把自己塑造成经济所要求的客体。这是资本逻辑的当代表现,是资本狡计的再次得逞,也证明了人类主体性的进一步集体沦丧。在这种情况下,既没有人的深度而全面的发展,也没有人的身心的真正自由。

由此,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生产力、丰富社会物质财富并没有使人真正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从小我的圈子里走出来融入社会,拥有人类情怀,造就“天地境界”,要让人了解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赵玲.消费的人本意蕴及其价值回归[J].哲学研究,2006(9).

[4]袁秀华,袁秀明.对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股市泡沫膨胀、破裂的若干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5](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哈罗德.詹姆斯.消费主义的危机[N].南方周末,2010年01-07(20).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8]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警惕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历史的扭曲——在当代历史记录者大会上的演讲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