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招”只能造就更多“学区房”

2016-10-21胡印斌

旗帜文摘 2016年5期
关键词:冲动学区经济社会

胡印斌

学校只应该有特色,而不应该有好坏,这既是因材施教的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

教育部近日发文提出,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积极稳妥采取多校划片。根据《通知》要求,多校划片会将热点小学、初中分散至每个片区,确保各片区之间大致均衡。

教育部門也开始操心房子的事,也算一件新鲜事。这一“大招”放出后,非但不可能让“学区房”退热,反倒意味着更多房子挨上了“学区房”的边儿,可以分“名校”一杯羹。如果说以前的“学区房”是一圈一圈的,今后则可能是成片成片的。

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一直以来,国内很多城市的“堵点”,大多与学校,或者干脆就是“名校”有关。围绕“名校”,不独房子火热,其他各项社会设施也一路走红。在河北衡水,每到周末市内宾馆都会爆满,衡水中学周边的车水马龙自不待言。

也就是说,老百姓掷重金购买的“学区房”,并非仅仅是房子的价值,而是附带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补偿”。这一点,从一处处“学区房”的广告中即可看出。在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培育新的增长点,甚至容忍名校与地产商公然合作,炒作“学区房”。

教育部门当然可以指责家长的这种“非理性”冲动,乃至以改变分区划片的方式为“学区房”降温,但却不能以“泼凉水”作为发展教育的目标和追求。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名校”少的客观现实,不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合理调节教育需求,而只是在搞花头、改变排列组合,非但不可能为学区房降温,也不可能真正遏制择校热。

一个城市好学校就那么几所,学位也是大致固定的数目,“硬约束”之下,家长们并无更多选择,只好不断往里面砸钱,剩下来的当然是一地鸡毛。

实际上,很多地方此前已经实行了多校划片。比如北京,对于择校冲动强烈的西城区和石景山区,甚至规定“有房家庭6年内只能协调1名儿童入学”,以期缓解“学区房”问题。但问题是,在优质教育资源依然是“刚需”的情形下,家长们总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规避政策。何况,有能力择校的家长经济实力往往比较深厚,大不了在不同学区购买多套住房,以提高“中标”的概率。

可见,与其折腾“学区房”,还不如真正下大力气办好每一所学校,最大可能均衡优质教育资源。比如,加快各所学校的软硬件建设,加强区域内、区域间教师沟通与流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更多人的家门口就有好学校;又如,教育部门应该在分层、分类教学上下功夫,深化改革,而不能继续沿袭“淘汰制”,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美好人生的开启之地。

学校只应该有特色,而不应该有好坏,这既是因材施教的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更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以及后续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并不仅仅取决于星星点点的“名校”,而是取决能不能造就一个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脱颖而出的教育制度。

(本文选自:民生周刊 2016年04期)

猜你喜欢

冲动学区经济社会
13城整顿学区房炒作
学区房还能买吗
艺术行走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冲动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冲动购物源于情感
他的冲动我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