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勤视角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
2016-10-21吴健
吴 健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北省 434000
【摘 要】就业与居住是城市的两大最主要职能,也是城市空间的两大基本要素,二者的空间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房地产经济、人居环境、空气污染等各方面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特征,因此就业与居住的合理规划成为了城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核心课题。因此文章基于通勤视角下,对城市步行空间设计进行相关略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通勤视角;职居分类;城市规划;步行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中城市中的职住分离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引发了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使城市居民的平均通勤距离和通勤时间日益增长。通勤出行是指城市居民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在居住地和工作地之间往返的过程。通勤出行在出行时长和所占比例上远远高出其他目的的出行,并且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规律性,具体特征为时间上的集中和空间上的固定。因此,基于通勤视角的城市步行空间研究对人们出行行为、城市交通规划、城市街路景观规划、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步行分为无目的性和有目的性两种,上下班、上学属于有目的性,沿某一路径向目标行进。逛街、散步属于无目的性,基于通勤视角的步行属于一种有目的性的步行活动。由于通勤时间和地点的固定性,通勤人群一般具有时间紧迫性、路径重复性、着装正式性等特点。同时,由于生活工作的负担,通勤人员一般伴随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鉴于人们通勤距离的差异,通勤方式各有不同。文章研究的人群包括两部分:一是完全步行通勤的人群,二是步行及以其他交通方式混合出行的人群。其他交通方式又可分为公交、地铁、班车三类(由于乘坐出租车出行人群的步行距离较短,因此不做考虑)。
一、建筑环境要素及设计策略
基于通勤视角的步行空间所涉及的建筑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步行道条件、周边建筑类型、候车点环境、换乘空间环境四个要素。
步行道条件:步行道条件主要包括步道宽度、道路通达性、城市路网密度、道路趣味性。道路宽度是步行道的重要设计要素,适宜的宽度可保障步行体验的舒适度与安全性,地上人行道的设计应满足人行道设计规范要求并预留足够活动空间。在城市规划设计及后期管理过程中,避免机动车占用人行道的现象发生。道路通达性主要影响步行空间的舒适度体验。以通勤为目的的步行活动在选择通勤路径时偏向于地势平坦、便捷的步道。因此,在为通勤者设计的步行空间中应尽量避免大坡度及楼梯的设计。同时,在路径设计上要尽量通直,避免过多障碍物的出现,使通勤者可方便快捷、安全地到达目的地。
周边建筑类型:周边建筑类型主要包括周边建筑体量、周边建筑材质、色彩等。周边建筑体量会影响建筑围合空间的体验感。当建筑高度(H)和建筑间距(D)之间的比例等于 1 时,空间围合感适中,人们处于比较舒服的空间中;当 H/D > 1 时,空间聚合,步行者的空间归属感会随之降低;当比值偏大时,空间会使步行者产生压迫感,影响步行体验;当 H/D < 1 时,空间离散,步行者的空间归属感会随比值降低而降低。周边建筑材质和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步行者的心情,不同色彩的色相和饱和度也会影响步行者对周边环境的亲近感和安全感。因此,在进行城市设计时,应结合城市楼群色彩与材质进行步行体验设计。
候车点环境:根据步行空间类型,候车点环境分为地上候车点(公交站、班车点)环境和地下候车点(地铁站)环境两种。两类候车点在设计时要考虑整洁性、安全性和舒适性。根据候车人流量设计候车点空间大小、座椅数目等,同时可在候车点设置电子提示牌,显示下一班次车何时进站,以减少人们等候的焦虑;布置垃圾桶等环保小品以利于候车点环境的干净整洁;地上候车点在设计时还要注重遮阴避雨等设计。
交通间换乘空间:交通间换乘空间主要包括地上换乘空间(公交站—公交站)、地上兼地下换乘空间(公交站—地铁站)、地下换乘空间(地铁线路间换乘)三种。换乘空间设计时应考虑标识性、通达性和安全性,简单易懂的标识可方便步行者快速找到换乘路线,节省时间和体力,同时也会增加空间的通达性。在对此类流动空间设计时应注重消防安全和行人的安全设计。
二、人工景观环境要素及设计策略
景观小品:景观小品的设计应便于人们使用,为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同时,对人行道临商铺型街路,可鼓励临街商铺在门铺外摆放长椅、景观小品等,方便行人驻足,为行人提供休憩空间,同时也促进商家的生意。步行空间景观小品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①遮阴棚。在无法用树木提供遮阴的地方应布置遮阴棚,以防止人们步行时长时间暴晒。遮阴棚的设计可结合公交站点进行布置,达到街道整体的统一。②距离刻度标杆。目标是人们前进的动力,在人们步行的街路上设置指示步行距离的刻度标杆,让人们了解到自己已步行的距离和剩余的距离,使人们步行起来更有动力。③座椅。步行空间的座椅可结合公交站台进行設置,既可节约街道的空间又为步行者提供休憩的场所。④路灯。考虑到通勤人员时间的随机性,路灯的布置在整个步行空间中至关重要。路灯的布置宜明亮,照射范围广,可使用高位照明和低位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布置。
地面铺装:地面铺装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在下雨天泥泞难走,使地面在较大的荷载下不易损坏。在铺装材质的选择上宜选用透水性佳、行走舒适的铺装。考虑到女性步行者喜欢穿高跟鞋,因此铺装不宜选择像嵌草砖那样缝隙较大的材质。
人工植被:基于通勤视角的步行空间的植物应选择分叉点尽量高、树冠大、树荫浓,并避免选用果实较大且易自行脱落的树种,宜选择无毒、无刺、无飞毛、无臭味、无污染的树种,设计时应考虑植物的色彩、气味等不同植物的搭配。此外,在树种选择时应考虑到植物的色彩和质地的搭配,深色会让人产生景物向后退的感觉;浅色较亲和,让人有景物向前突出的感觉。如在绿篱和乔木搭配时,选用深绿色的低矮绿篱搭配树冠颜色较浅的高大乔木,在视觉上可让人产生和谐稳定的感觉。
三、自然环境要素及设计策略
季节气候:不同季节与气候对人们步行出行意愿存在一定影响。在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当地的风向、风频、温度、湿度等因素进行区别设计。如结合城市的夏、冬季盛行风向,利用植被与景墙的设计,疏通夏季凉风,屏障冬季寒风,以提高通勤人员步行体验的舒适度。同时,应根据不同季节人们步行的需求进行植被和景观小品的选择。
天气状况:天气同样影响人们出行方式的选择。步行空间设计可结合周围建筑、景观小品、植被等设计减少人们雨雪雾天出行的不便。
自然地势:人行走的舒适度随路面地势的增加而递减,同时由于通勤者具有时间紧迫性和着装正式性,女性步行者经常会穿着高跟鞋通勤,其步行活动不同于游园、逛街等休闲活动那样轻松,对地势平坦性需求更大。在山地城市地势对通勤者步行体验的影响更加明显,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坡地和上下楼梯设计,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的通勤步行环境。
总之,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到城市中,职居分离现象日益普遍,因此基于通勤视角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显得尤为紧迫。文章从建筑环境、人工景观和自然环境三个角度详细论述了基于通勤视角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要点,期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巍,侯晓蕾.TOD模式驱动下的城市步行空间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15,05
[2]徐森.步行空间为载体的城市生活性支路设计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7
[3]许菲菲.基于通勤视角的北京城市职住空间均衡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4]邱健.基于通勤出行行为的城市通勤绿道设计探索[D].四川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