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票据理财的业务模式及风险辨识
2016-10-21陆琦
陆琦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实,大批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平台不是被迫关闭,就是追求转型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为了满足投资者寻找更安全、更优质理财产品的要求,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应运而生。由于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风险低、收益高,受到了广大投资者的追捧,但是现今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政策尚未真正落实,互联网票据理财市场也是鱼龙混杂,风险事件频发,投资者要想做好这一理财,不仅需要关注其业务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学会风险辨识。
关键词:互联网票据理财;风险辨识
一、互联网票据理财兴起的原因
最早的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是新浪微财富平台推出的,随着苏宁云商的金银猫票据和京东的小银票两大巨头进场,互联网票据理财市场才迅速膨胀。
互联网票据理财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互联网票据理财产品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特征,容易吸引投资者;其次,在票据贴现过程中,银行一般只会接受由国有大型银行承兑的面额较大的票据,而且手续繁琐,时间拖得比较久,这就导致了面额较小的由地方性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农商行所承兑的票据流通困难,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应运而生;第三,小票的贴现需求十分巨大,但是不易贴现,互联网票据理财的出现有效缓解了持票人融资问题;第四,传统的互联网公司进军金融领域使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有了广大的用户群体;最后,互联网票据理财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创新形式,相关的监管政策还不完善,这就使得平台能简化票据的贴现程序,更好的吸引投融资方。
二、互联网票据理财的运作模式
巨大的互联网票据理财发展前景,吸引了许多机构平台的进驻,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目前在营的涉及票据类理财的平台近八百家,但是这些平台的运作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票据质押型与票据贴现型。
票据质押型,是指借款人以票据为质押物,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布借款标的向投资人借款,到期还本付息,赎回票据。这种模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借款方融资需求的短期性以及票据期限的长期性两者不匹配所引起。这类借款人如果将票据拿去银行贴现,不仅成本高而且时间周期长,在成本和效率的综合比较下,借款人更倾向把票据拿去质押。这种模式与常见的P2P质押融资除了标的资产不同外其余基本相同,借款利率也与网贷平台利率差不多。
票据贴现型,是指借款人名义上将票据质押给平台,但是实际上票据由第三方支付公司或银行托管,随后平台发布标的进行融资。这种模式下,借款期限一般与票据剩余期限相一致,到期后借款人不再赎回票据,而是由平台或第三方托管机构直接向承兑行提示付款,并完成还款。该模式下借款利率即为贴现利率,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约在6%-8%之间,商业承兑汇票在8%-12%之间。
目前众多的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基本都采用票据贴现型模式。主要因为:一是由于票据贴现型运作模式下的标的投资门槛很低,甚至有1元起投的,很受投资者欢迎;二是因为这种模式下借款期限一般与票据剩余期限相一致,投资期限为几天到半年的产品都有,投资期限非常灵活。
三、互联网票据理财的风险辨识
尽管互联网理财产品存在诸多优势,广受投资者欢迎,甚至会出现一些新标被秒抢的情况,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它的风险。
从表面上看,投资者要辨识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的风险非常简单,这是因为投资回报率可以直观的反映风险。对于银行承兑汇票,当投资收益超过8%时,投资者就要特别注意这其中的风险;对于商业承兑汇票,我们一般认为只要选择以电子票据为标的的理财产品,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因为电子票据相对于纸质票据不易做假,方便查证,并且不会出现重复质押的情况。但实际上,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的风险辨识远比这复杂。
(一)票据质押业务风险的辨识
第一,要对承兑行与客户名单、票据审核情况、置换情况、质押率、质押期限与票据到期日这六个方面进行确认;第二,要注意质押票据的安全管理方面,比如说平台的安全性是否可靠等;最后,对于票据质押到期后的交付,需要注意的有债务的履行、质押审批流程以及交接手续三个方面。
(二)票据贴现业务风险的辨识
第一,要考察票据贴现申请人的资质,主要是身份确认、资信、偿还能力等方面;第二,要确认票据的真实性,确定票据是真实存在的;第三,对于纸质票据,不仅需要考察票据的真实性,还要确认背书的连续性,签章的有效性等方面;第四,对于贴现票据的到期兑付,需注意因银行资金情况、票据规范情况等因素而出现票据违约的可能性;最后,要注意对贴现之后票据的管理情况,主要看是否有专人保管,是否定期盘点与不定期抽查等。
在风险辨识过程中需要大量资料,但是平台并不一定会公布这么详细的信息。事实上,很多平台披露的信息并不完整,而且可能存在操作不透明的情况,投资者即使掌握了风险辨识的方法,但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退一步讲,即使平台公布了详细信息,风险也不一定会降低,因为还可能存在外部风险,近期爆出的银行票据诈骗案就是最好的证据。这些案件的发生,连银行都防不胜防,更不用说是发展并不成熟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所以投资者在做票据理财时,不仅要注意票据本身的运作风险,同样也需要注意平台面临的内外部风险。
参考文献:
[1]项燕彪,兰王盛.互联网“票据贷”兴起的缘由及其风险分析[J].浙江金融,2014(05).
[2]赫國胜,李超.P2B借贷: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的新模式[J].新金融,2015(08).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