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
2016-10-21刘香平
刘香平
摘 要:体育课“自由活动”体现了学生的自然天性“玩与创造性玩”的无限价值,它是正规体育课无法替代的运动锻炼形式。体育课适当安排一定的“自由活动”,让学生根据爱好和身体情况,体验自由活动的乐趣,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思考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都有极大的好处。当然,它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正规体育课。
关键词:体育课;自由活动;快乐
一提到体育课“自由活动”,我们就会联想到“一个哨、两个球、学生老师都自由”的情景,或者“放羊式”的学生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是在以前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体育器材缺乏,甚至没有活动场地,体育课由其他科目老师替代的情况下出现的现象。通常表现为学生在操场上跑两圈,做几节徒手操后,便分散开来,自主进行活动,除个别玩球外,大多数坐在一边谈笑风生。这种毫无目标、散漫自由的课堂大家一致提出反对意见,因此,体育课“自由活动”生存艰难,举步维艰。
自2002年实施新课改以来,体育课也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模式,采取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取消了原来的体育教学大纲中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和指导,体育课“自由活動”有了重见天日的感觉。其实,体育课“自由活动”并非是大家想象中混乱的“放羊”现象,也不可以一直受到打击和批判;室外体育课,它是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来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有着知与行相结合并受环境干扰的特点;而体育课“自由活动”,不但能给学生一个无压力、自由舒畅、无忧无虑的空间,还能使学生达到无拘无束的自然释放状态。因此,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体育课“自由活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正规体育课的互补作用,促进了学生生理、心理、个性的全面发展。
案例背景:搭乘全国课改的末班车,我校新课改正在大力推进中;学生对“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文化课课堂改革热火朝天时,我们的体育课也进行着尝试性改革,但实质性进展甚微。本学期我带的是初二(1)至(7)班的体育课,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自由活动”有更高的要求,由于体育在学生应试教育中的尴尬地位和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体育课堂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并不多,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课“自由活动”,而不喜欢正规体育课,导致本来活跃的体育课堂变得沉闷,缺乏生机。
案例一:初二(7)班,每当上体育课,就会有学生嚷道:“老师,我们自由活动吧!”由于我的拒绝,学生的兴奋立刻变得毫无兴趣,让我觉得很被动;后来我学着答应他们,采取自由分组和自愿组合、自由搭配的方式,进行人性化安排,从下课集合时学生的笑声与兴奋看出体育课“自由活动”带给了他们真正的快乐。
案例二:礼拜三,下雨天,初二(5)班体育课,学生窃窃私语。“老师,是不是自由活动?”一进教室,坐在前面的一个女生就问。“肯定是的”,我还没反应过来,班里已有学生替我回答了。看了看充满渴望与期待的他们,我轻声说:“可能吗?”这回答使得学生很不悦,我感到他们对即将进行的体育理论十分厌烦。于是投其所好,及时调整教学,学生进行了“自由活动”。下课时,激动的孩子们洋溢着笑容、挥舞着手大呼:“老师,你真好!”
案例三:初二(4)班,纪律松散,缺乏集体意识,为此体育课堂我给他们的最大“关照”就是加强队列队形训练,不厌其烦地反复操练,很少给他们“自由活动”的机会。由于“正规训练”的枯燥,当学生看到其他班级的自由活动时,表现出羡慕和向往,对我的课堂产生了消极抵触的情绪,课堂气氛由此变得沉闷、压抑。在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时,我自然成了初二(4)班学生心目中的不合格老师。
分析与思考:体育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体育课“自由活动”是学生的最爱。结合学生“能不能”“可以吗”“好吗”等的提问,从感知上分析,学生喜欢自由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说明学生不喜欢由教师“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不喜欢与实施主体教学相关的体育课,这是由在体育课堂老师给予学生太多的规则和局限所造成的。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深层原因则是学生个体对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模糊。学生的自然天性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作为教师不应该有意无意地限制或阻碍学生自由活动创造力的发挥;现在的体育课只要能够抓住新课程的要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学会一定的技能,就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相反,进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自由活动,不但真正解放了学生,而且使正规体育课的开展更容易些。表象是教师让学生一尺,收益却是学生敬教师一丈。
努力方向:首先,根据学生体质、运动爱好和性别差异营造体育“自由活动”氛围,使学生的体育锻炼变成发自内心的需要,缓解紧张的文化课学习压力,解放身心,活跃思想。其次,提供一些具有选择性的器材,开展有变化的体育课“自由活动”,如跳绳、跳皮筋、球类、棋类等,丰富体育课“自由活动”的内容,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展示自我。
总之,不做呆板的无活动内容的自由活动,不重演历史性“放羊式”的自由活动;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参与学生的自由活动;倾听学生心声,交流探讨学生的体育课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我。
参考文献:
茅勇.体育教育需要转变的几个观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4).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