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分析
2016-10-21林江
林江
【摘 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日益显现,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极大不良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本文针对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对策分析
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焦虑心理、抑郁心理、缺乏自信以及抗挫能力低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分析了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巨大社会变革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处在转型期的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加强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同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价值观念逐步被替换。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竞争意识渐渐增强,个人利益更加突出,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更加多样化,价值取向也呈现了多元化,中国经济体制的改变,给大学校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尚缺乏社会经验,心灵较为单纯的大学生来讲,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无法正确辨别是非,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道德品质产生了严重影响,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塑造及优良品质的形成。虽然对大学生来讲,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学生缺乏处理他人关系的能力,在现实和理想中产生矛盾,心生困惑,内在价值观明显冲突;大学生虽然增强了竞争意识,但在就业巨大压力下,他们便会产生不自信心理。市场经济讲究的是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受其影响,人们也更加看重金钱及利益,不良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大学生在其影响下,人格扭曲,追逐名利,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二)学生个人原因
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尚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的认识不全面,自我认知存在较大偏差,常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自我评价,正是由于自我认知的偏差,才导致他们发生心理问题,在处理与他人关系或者与社会关系时,不能够准确定位,从而出现迷茫及困惑。这些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解决,他们就会产生许多心理矛盾,性格缺陷也由此形成,在学习和生活上他们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争强好胜、悲观厌世等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学生不主动寻求帮助,家长和老师又没有及时发现,就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不当的家庭教育给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从一出生开始,家庭教育便贯穿其中,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个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将给孩子带来直接的影响。乃至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发展都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虽然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影响逐渐减弱,但受到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学生面对家长的殷殷期望,都想奋发图强,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报答父母,为家争光。有些学生存在焦虑、自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况,也是和他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联,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他们担心老师、同学瞧不起他们,自尊心特别强,面临着学习、经济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有效途径分析
(一)加强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矛盾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市场经济虽然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巨大发展,但它的局限性以及所产生的负面问题也给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在社会复杂的环境中,大学生面对着太多的诱惑,尤其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更是不能对事物做出科学、准确的判断。择业观选择更加多元化,大学生价值观、成才观也发生了改变,在认同社会基本道德时,丧失自我道德认知,导致他们心怀不安,心理问题日益显现,心理危机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给家庭、学校稳定及个人发展都产生极为不良影响。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他们开展心理咨询并进行个体引导,才能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认识的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普遍关注,有的高校也安排了专业教师加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高校一定要给予大力支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加大资金的投入,为专业教师提供待遇保障,让他们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另外,还可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兼职工作人员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各项业务技巧,尽量为学生提供各项心理咨询服务,切实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三)高校要在校内定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问题预防工作。为了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要定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检查,通过知识讲座及咨询活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为他们提供心理指导,掌握好最佳心理教育时机。
三、小结
总而言之,学校及教师应善于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结合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他们进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抗挫能力及挑战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有效预防各种心理问题发生,做好在心理问题发生之前的预防工作,将不良心理状况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卢巧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對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03
[2]余新年,邝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