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2016-10-21王艺霖
摘 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往往会更期望于下一个阶段的改进。要想营造适宜的环境空间,就要研究目前公共空间的状况,并且提前预知和引导将要发生的公共生活。
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各地政府对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也日渐重视起来,各种媒体不断报道各地取得的建设成就,公共环境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存在,比如:
(一)公共空间单一并且较少,原有空间被其他各种人为行为所占领
(二)形式单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
(三)公共空间片面地强调宏伟华丽,实则枯燥乏味
(四)单一追求形式,仅仅适合观赏,实用性不够
(五)脱离实际,盲目追求
(六)绿化太少,缺少政府支持
(七)空间无序,车辆干扰较大,污染较重
(八)功能太少,文化品味太低
(九)只追求经济效益,忽略群众的感受,超密度开发
由上可知,在我国公共空间建设既存在质的问题又存在量的问题。其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本文就核心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问题来陈述看法,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对策。
三、公共生活研究方法(PSPL调查法)
扬·盖尔及其团队为我们的公共生活研究提供了PSPL调研法,可以用于我们各个城市之间的建设。PSP1调研法首先需要对现状进行全面的检查分析,并且找到问题所在,然后再采用相应的方法来解决问题。PSP1调研法就是相当于病人在医院进行全身检查一样,只有充分检查了病人的身体后,也就是充分了解到影响人们使用公共空间的因素后,才能有针对性地找到有效的办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医好病人的病,否则将是事半功倍,投入了许多,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PSP1调研法会帮助设计规划师更好地了解的人们公共生活,并在其中寻找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指导公共空间的设计。以下是具体步骤:
(一)观察法
1.目的:计算出一个特定公共场所的人流量,并且记录人流量最大时的时间。
2.研究问题:在市中心步行的人数、文化活动和事件的数量及特点。
3.数据收集:现场观察、步行交通量计数、记录静态活动(绘制活动分布图)。
4.研究季节:冬季、夏季、初秋时段(冬季和户外活动季节)。
5.研究日子:普通工作日(周一到周五)是主要时间以及夏季的周六周日 。
6.一天研究时段:白天 10∶00~18∶00 ; 在选定的冬季和夏季工作日的晚上18∶00~24∶00研究晚间活动。为了便于对照过去和未来的研究,全部资料采集于全年的晴朗日子(晴朗,微风)。可以预期,在这些日子里活动最多。
7.方法:对人们在该公共场合逗留经过进行记录,并且每隔一小时记录一次。人数和活动都应该记录。
8.结果分析:分析城市中发生的事件和活动,地点、时间、人数、季节都应该记录下来。
(二)调查访问法
1.调查访问的目的:谁到这座城市来,来的频率和方式;哪些人群在城市中活动;这些人从哪里来,他们为什么要造访这座城市;他们在这座城市逗留期间做什么;使用者对城市的感觉;他们对城市中心将来的发展有何希望。
2.研究問题:根据目的设计针对性调查问卷。这项研究包括两轮调查:街头访问和问卷调查 ,街头访问会得到简要明了的答案,而问卷则会使许多问题得出答案。所有被调查的人都会得到调查问卷并被允许带回家,他们可以选择邮寄的方式寄回问卷。应该准备好英文问卷,并且要求记录下年龄、性别和国籍。
3.调查时间地点和方式 : 晴朗天气分别于周一至周五以及周末进行。每天分为三个调查时段:早上、中午和下午。调查在城中十个地点以同样方式进行。此外,调查人员要在十个地点进行交换,这样结果会更具有代表性。
4.结果分析:根据调查出的结果分析,对人们的感受和态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们最感兴趣的是古老的建筑,城市魅力、步行广场以及生活环境。不喜欢的是机动交通工具、不整洁的市容、他人的低俗行为和大幅的广告。最先希望看到的变化顺序的是:减少机动交通工具—提高植被覆盖率—高质量的建筑—更多的步行街道—更多的人住在市中心。而对于外国游人而言,也是一样的。这些愿望和顺序是对公共空间改善的侧重点。
(三)综合描述和分析
利用上面的方法可以对公共生活进行比较详尽的描述。量化的描述方法可以用来对公共空间发生、发展和结果进行阐述。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态度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都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准确的描述。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城市中心的活力,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寻找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之间的契合点,为更人性化的公共空间提供动力和参考价值。这种方法具有可行性、可变性和可通性。
参考文献:
[1]郭恩章.运用城市设计手段体现城市特色[J].东北城市规划,1990, 4-6.
[2]赵春丽.PSP1调研法: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质量的评价方法,TL986
[3]郭恩章.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对策[J].建筑学报,1998,(03).
[4][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丹麦]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新城市空间[M].何人可,张卫,邱灿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
王艺霖,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