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风格论视角下的张培基散文翻译风格初探
2016-10-21刘瑞
【摘要】风格体现作家或译者的写作或翻译特色,在散文翻译中,风格与内容一样至关重要。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风格论文指导,从音系、词语、句法等角度对张培基先生的散文翻译特色进行分析,试图探讨散文翻译中风格移植的方法。
【关键词】张培基 散文 翻译风格
一、散文的特点以及翻译风格论简介
散文以其“内容之真”、“形式之散”以及“意境之美”发展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语言表达直接真实,平实质朴的语言中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与意境。其选材覆盖面极广、表现形式自由灵活。张培基先生在散文翻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其善于把握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特点与差异,不仅准确的译出了原作的内容,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意境与神韵,在翻译过程中成功的实现了原作风格的移植。
作为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刘宓庆认为风格是可译的。他提出的翻译风格论指出: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作品的风格,即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其中形式标记包括音系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修辞标记等,非形式标记包括作家的行文气质。本文主要从形式标记几个方面对张培基散文翻译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在散文翻译中风格移植的方法。
二、张培基散文翻译风格鉴赏
1.音系标记。语音是构成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翻译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对象。散文虽不像诗歌一样讲究严格的节奏和韵律,但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某种不规则的音韵。在散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叠音词、拟声词和儿话音等,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美感。因此,在对散文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考虑音系因素,尽力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节奏美。
例如:没有笑,没有话语。只有雨声:滴—滴—滴。译:No more smile, no more chitchat.Only the drip drip drip of rain.
此处,译文中使用“no more...no more...”的结构,这与原文中“没有……没有……”这一结构几乎完全对等,因此保持了原文的节奏美。此外,原文中“滴—滴—滴”这一拟声词的运用在此处营造出了一种寂静凄凉的气氛。张培基先生在此也选用与其对等的 “drip drip drip ”这一英文中的拟声词,再现了原文所展现出的音韵美,同时也烘托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
2.词语标记。散文语言往往简洁流畅,其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言有尽而意无穷。由于散文在形式上自由灵活,因此在散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非书面化的表达,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也经常会出现一些书面化的颇具文学色彩的词,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散文翻译时要注意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在遣词造句方面多下功夫。张培基先生在用词方面也颇为讲究,采用口语化与书面化相结合的方法,将原文所呈现出的亲切自然感完美地显现在了译文中。
例如: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译:I said, “Dad, you might leave now.”But he looked out of the window and said, “Im going to buy you some tangerines.You just stay here.Dont move around.”
原句中包含有对话的形式,作者以这种简单明快的形式描述了当时“父亲”去车站送“自己”时的场景。此处,张培基先生没有采用过于复杂的表达,与原文一致,整句也采用了第一人称的表达口吻,“dad”, “look out of”等词均为口语化表达,真实地再现了原文的对话场景。
此外,在对一些颇具文学色彩的散文进行翻译时,张培基先生也仔细斟酌,选择英语中同样具有文学色彩的词以展现原文所呈现出的美感。
例如:迎着将要消逝的残阳,漫步地欣赏着快要到来的迷茫晚景。译:Instead, we would stroll about enjoying the hazy twilight scene before the waning sun disappeared.
原句中“消逝的残阳”、“迷茫的晚景”颇具文学色彩,此处张培基先生将它们分别译作 “the waning sun”和“the hazy twilight scene”, “waning”和“hazy”看似平凡,但与 “sun”和”twilight scene”组合在一起时便为 人们勾勒出一种夕阳一下,人约黄昏后的浪漫场景。
3.句法标记。由于中西思维与文化之间具有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方面也存在差异。英语句子结构具有封闭性,形态较为严谨;而汉语句子结构具有开放性,形态较为流散。对英语来说,主谓主轴最为重要。而汉语则较为流散,没有固定的句子模式。可见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张培基先生充分考虑这一点,将原文中原本流散的句子结构在译文中转化为逻辑清晰、主谓分明的句子结构,使譯文更符合英语表达习惯,从而更有利于外国读者的接受。
三、小结
综上所述,风格是可译的。张培基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采用口语化与书面化相结合的方法,在选词方面也仔细斟酌,充分考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成功地实现了风格的移植。因此,在散文翻译中,译者要从音系、词语、句法等方面去分析原文的风格,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注意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原文营造的意境与神韵在译文中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32.
[2]郭瑞云.英汉动词用法比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7): 120-121.
作者简介:刘瑞(1992,01-),女,山西长治人,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15级硕士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