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ver在英语短语动词中的认知语义研究
2016-10-21刘双
刘双
【摘要】英语短语动词是动词与副词性或介词性小品词的组合,具有程度不同的语义整体性。因其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传统语言学和近来的认知语言学都将其纳入各自的研究范围,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它的句法特点的研究而没有深入探究语义。本文对短语动词的语义研究以认知语义学对语义的认识为基础,在对原有研究特别是对短语动词的隐喻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对介词‘over的多义分析成果,将概念隐喻方法和意象图式理论结合,尝试解释短语动词成语化语义形成的过程,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有效掌握短语动词的能力。
【关键词】over 短语动词 认知语义 隐喻拓展
前言
英语小品词使用灵活,意义多变。当代隐喻认知理论认为,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转喻与意象图式结合起来可解释多义词形成的原因。词汇的各种意义皆是由其本义演化而来,构成原型意象图式及其图式变体,众多义项围绕图式呈辐射状分布,并通过引申、抽象化、隐喻等途径向其他域不断扩展。关于小品词的隐喻化,内斯菲尔德等指出,英语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词类比小品词中介词更容易用于隐喻,它们的文字意义最初都用来表示空间关系,继而喻指时间关系,然后逐渐引申到许多其他关系。Jackendoff也认为,英语小品词当中的介词一般从表示方位概念开始,然后表示时间概念,继而表示各种抽象概念。
一、英语短语动词语义认知的必要性
短语动词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熟练运用短语动词是判断外语学习者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英语短语动词的组合力强,数量多,使用广,而语义和语法结构又纷繁复杂,一直是英语学习者不易把握的一个词类。语言学家对短语动词的传统研究主要以转换生成语法为框架,分析其构词特征、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及修辞特征。语义学的研究从短语动词结构中的成分动词和小品词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角度探讨短语动词的语义形成,并认为动词本身的语义潜势决定小品词的选择。传统的研究衍生出的传统的对短语动词的教学方法通常是将每个短语动词分别列出,再用例句加以解释。但是,按照这种传统方法学习短语动词往往导致学生对小品词与其它词的搭配死记硬背,很难灵活运用。为解决传统的短语动词教学方法带来的难题,许多学者尝试把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到短语动词的教学中,对短语动词的认知研究主要考虑小品词对短语动词语义的特殊贡献。
二、理论基础
1.认知语义学中的意象图式论。认知语义学以体验哲学为其哲学基础,主要从认知角度来深入探讨人类的思维,语言与身体经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种种辩证关系,研究语言与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等之间的关系。认知语义学最重要的观点就是意象图示论(image schema)和投射论(mapping theory)。
意象图示指“人类经验和理解中一种联系抽象关系和具体意象的组织结构,是反复出现的对知识的组织形式,是理解和认知更复杂概念的基本结构”。具体来讲,意象图式是指那些在人们的日常身体经验中反复出现的、相对简单的结构以及各种空间方位关系,结构关系图式如容器图式、路径图式、连接图式、力量图式、平衡图式等,空间关系图式如上一下图式、前一后图式、部分一整体图式、中心一边缘图式等。这些意象图式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基本认知图式,也是我们认知世界和进行推理的基础。对于意象图式的描写,有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不同的术语和描写方法,但总体上来说有很多相似之处,Langacker提出“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LM)和“路径”(path)三个概念用语分析句内关系。图式中的小圆圈代表语义结构的主体即射体(trajector),长方形的实体是代表空间概念中的标体(1andmark),箭头代表射体的运动方向。射体是空间关系结构中最显著的部分或实体,具有动态性;标体是空间关系结构中的方位参照物部分或实体,具有静态性;路径是射体的运动轨迹或路线。
2.概念隐喻。认知科学的研究是在摒弃了唯心主义和客观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它认为,思维是大脑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产物,换句话说,思维的“原材料”来自客观世界,同时又经过了人脑的主观加工。作为思维显著特点的隐喻就体现了人脑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科学的哲学基础体验主义哲学观认为,隐喻是人类通过一个认知域的经验去理解另一个域以建构知识结构的一种认知机制。隐喻的本体最初都来源于人的日常生活如人类身体本身,具体的、有形的物体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像空间关系等,这些构成了人们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的基础。之后,人们发展出了具有想象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或称为抽象思维,运用我们对周围世界的具体的经验去理解与该经验相类似的抽象事物,这样就形成了隐喻概念,正如Lakoff所说,隐喻是我们将输入的表征与我们记忆中保存的先前经验的表征进行对比的不间断的过程。
认知语言观认为,语义结构是用语言表達的那部分概念结构,因此既然概念具有隐喻特征,那么人类的语言也必然会表现出这样的特征。认知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发现,隐喻是词义延伸的主要途径。当意义以隐喻方式延伸时,词汇的义项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使词义范畴得到拓展;由于隐喻是跨域映射,而两个认知域之间的相关性较弱,所以词义的隐喻拓展往往幅度较大。
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不是指传统修辞手法,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一种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基本方式,是我们用具体的概念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的一种基本方式。概念隐喻是指我们认知世界时,概念域之间的相互映射,即概念从一个概念域(始源域)和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之间的结构映射。空间概念是人类在与自然界互动过程中获得的最基本概念,因而我们在反复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意象图式也是一种抽象的空间结构,表达的意义也是空间意义,词汇的基本义就是建立在空间概念基础上的。词汇的引申义是建立在其他概念域基础上的,对抽象意义的理解必然建立在空间域基础上,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就是概念隐喻,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让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具有了空间结构。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概念映射是自由的多样的,进而就催生了词汇的多义性和并形成了复杂的语义网络。
3.英语短语动词中介词的隐喻认知。空间隐喻是隐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隐喻范畴。人们总是借助具体的方位概念或方位关系去喻指一些抽象概念或抽象关系甚至某种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空间的体验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和万物的出发点和基础,是众多隐喻延伸的根源。而构建空间隐喻的词类——介词的隐喻就构成了隐喻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英语介词的隐喻认知解读是将表示空间隐喻的介词的原型意象图式投射到非空间的抽象概念上,进行空间隐喻化认知,从而获得对介词的隐喻义认知。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意象图式是理解介词隐喻化意义的关键。
三、over的认知语义研究
1.over 的空间意义。
(1)over的原型意义。over 是典型表达空间关系的英语小品词。由于人类的空间概念是最基本的概念,因此空间意义处于整个语义网络的中心地位,其他义项可以由此义项引申得出。在认知语言学历史上对over进行过认知语义分析的有Brugman(1981)、Lakoff(1987)、Taylor(1995,2002)、Tyler和Evans(2003)等。这里笔者首先依据Tyler和Evans关于确定介词原型意义的标准将over的最高图式确定为“垂直向上,在···的正上方,且不接触”。
(2)over的其他意义及分类。在对over的空间意义进行研究时,John Taylor(1995)根据被定位物体与参照体之间位置关系的不同列出了17个例句,它们分别是:
1)The lamp hangs over the table.
2)The plane flew over the city.
3)He Walked over the street.
4)He walked over the hill.
5)He jumped over the Wall.
6)He turned over the page.
7)He turned over the stone.
8)He fell over a stone.
9)He pushed her over the balcony.
10)The water flowed over the rim of the bathtub.
11)He lives over the hill.
12)Come over here.
13)Pull the lamp down over the table.
14)He walked all over the city.
15)The child threw his toys all over the floor.
16)He laid the table cloth over the table.
17)He put his hands over his face.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句1)代表了over的原型意义,而2)到17)句所代表的空间意义我们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四类:a.从……一端到另一端;b.绕轴旋转;c.超出……边界;d.覆盖。
2.over的隐喻拓展意义。方位概念是人类最基本、最熟知的概念,人们通过方位概念来认知其他的概念,即将方位概念映射到其他概念上,从而也就将其他概念空间化了。因此,当新的概念关系出现时,必需依靠意象图式和隐喻的合力。隐喻将抽象模糊的思想心理活动等无形的概念看做具体有形的实体。over的空间概念投射到其他抽象的非空间概念结构中,使得其它本无空间内容的概念也被赋予了一种空间结构所具有的意义,即为隐喻意义。
(1)over原型意义的隐喻拓展。
1)over原型意义用于表示数量的隐喻拓展。Over可以表较多或多于,这也是经由over 的“垂直向上”这一原型意义拓展而来的。这点与人类身体体验密切相关:如果在一堆物体上再添加一些,其高度增加的同时,数量也增加了。这时,over 的语义由空间域投射到了数量域。下面的例句就体现了这一拓展隐喻意义:
[1]Over 1,000 people attended the memorial meeting. 一千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2]He talked for over half an hour. 他谈了半个多钟头。
[3]The girl is a little over five. 这女孩有五岁多一点。
2)over原型意义用于表示权力关系、力量概念的隐喻拓展。Over的原型意义“在···的正上方,且不接触”隐含着被定位物体会对参照体施加影响这样一种意思,显然,这里over 原型意义的空间域被投射到了权利、关系域中。再运用概念隐喻:“CONTROL IS UP/LACK OF CONTROLIS DOWN.”就能帮助我们理解其意义了。我们可以把这一意义理解为其原型意象图式的结构认知延伸。有“上方”和“覆盖”的意义,其有权对另一个人施加控制的人就是空间组合关系中的射体,因而比界标处的位置要高。这种隐喻对我们来说如此熟悉以至于我们没有意识到当我们谈及权利关系时我们运用的是方位表达。这正符合我们的身体体验: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于另一个人时,就可以领导、控制或影响另一个人。下面的例句就体现了这一拓展隐喻意义:
[4]He ruled over a large kingdom. 他統治过一个大王国。
[5]I dont want anyone over me,telling me what to do. 我不希望有任何人来支配我做这做那的。
[6] He is over me in the office. 他在办公室职位比我高。
(2)over空间意义“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隐喻拓展。
1)over空间意义用于表示“再一次、又一次”的隐喻拓展。Over空间意义“从……的一端到另一端”由于隐喻机制的作用演化出“移交、转交”、“交流(情感)”之义。人们可以将双方的交流想象成一条有起点有终点的路径,正像人们常说的:感情的桥梁(纽带)连结着你和我。那么,事务或情感的交流就是事务或情感从当事的一方移动到另一方。这种空间意义借助TIME IS A LANDSCAPE WE MOVE THROUGH这个概念隐喻还可以拓展出隐喻意义“(事件的)完结”,因为“时间就是一段路”,那么做某件事的时间的完结即是空间上路程的完结。同样,空间上路程的再次开始也是消耗时间的某件事情的重新开始,因此,从over空间意义还可以派生出“再一次、又一次”之义。下面的例句就体现了这一拓展隐喻意义:
[7]After the false start,they started the race over.因为先前的失误,他们重新开始了比赛。
[8] This keep happening over and over.这种情况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2)over用于表示时间域的隐喻拓展。种种研究表明,人类倾向于借助空间去隐喻时间,其原因就在于空间比时间具体,较容易为人理解。这个语言事实依赖于人类普遍的心理、感知和经验。基于空间域的意象图式,介词可以表示各种时间意义。如,基于“终点路径”意象图式,over隐喻性地用到对时间延续关系的认知领域,结合“AN EVENT IS AN AREA”的概念,我们就可以说:
[9]The class is over. 下课了。
[10]Their trouble is over. 他们的苦难已结束。
[11]He worked over night. 他通宵工作。
(3)over的空间意义“绕轴旋转”的隐喻拓展。当我们把空间概念绕轴旋转映射到事件域时我们得出了“交换位置”这一隐喻拓展意义。用于动词词组表示两人或两物交换位置、工作等,此时在交换位置或工作时,是需要跨越一些障碍或通过一些途径进行的;当这种空间域概念映射到思想域时,就有了某人改变意见或想法的概念。这类短语动词有:take over、swap over、win over、change over和hand over等等;例如:
[12]She is taking over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mpany from next spring.她从明年春起要接管公司了。
[13]I think Ive managed to win her over to our side ofthe argument.我想我已经说服她同意我方的观点。
另外,基于“ 上方运动” 意象图式,运用隐喻“LIFE IS A JOURNEY.”(运动中会有障碍,生活中会有困难),可产生以下说法:
[14]We are deeply grieved over his death. 我们为他的逝世感到深切的悲痛。
这里,over表示的空间关系从弧线运动的认知域转移到了跨跃人生障碍这样一个过程的认知域,表达对人生旅程中的痛苦和磨难的克服。
(4)over的空间意义“超出……边界”的隐喻拓展。Over的空间意义超出……边界和over的原型意义“多”息息相关。但是它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超出理想数量值”的隐喻意。这种隐喻拓展在许多合成词当中可以得到认证,比如overdevelop,over-anxious,overtired,overdo等等.这种隐喻拓展也可以在以下例句中得到应用:
[15]You will become ill if you continue to overwork.你再这样过度劳累会生病的。
[16]Dont overstate your case or no one will believe you.不要夸大自己的情况,要不没人相信你的话。
(5)Over的空间意义“覆盖”的隐喻拓展。我们先来看一个这样的例句:
[17]Will you be home over the Christmas vacation?
在例句[17]中,“在家”被看作是抽象射体TR,而圣诞假期被看做是界标IM,也就是在这段假期的每一个点上都在家,体现了一种时间上的覆盖关系。因而over 在空间域中表达“覆盖”的空间意义则可用来表达“在……期间”。同时over空间意义覆盖从空间域投射到抽象域可以拓展出“遍及/从头到尾”和“掩盖”之义。如在句子English is spoken in manv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中,人们把抽象概念the world想象成是一个面,而English则是布满这个面的物体。另外,over还可表关注的焦点,相当于英语的concerning。基于上方的原型意义,当观察者高于被观察的物体,而且离这一物体距离较近时,被审视的界标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再投射到抽象的非空间域中,就产生了“关于”的含义,这种隐喻拓展也可以在以下例句中得到应用:
[18]The search committee agonized over the decision.遴选委员会正在痛苦的思考着如何做出决定。
四、over的认知语义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带over的短语动词中,通常来说前面的动词对over的意义是有影响的,或者说对over的相应意义具有一定的预设作用。比如jump over这个短语,动词jump本身就是指的动体在空中的一个动作,本身就已经规定动体和其它物体之间没有接触。“正像相邻的两个音素之间存在协同发音一样,一个语义单元的意义也会随着与它搭配使用的单元的意义而变化。”这正是Taylor在认知语法中阐述的“部分同化”现象。因此,当学生们运用短语动词或者做小品词填空的练习时,教师可以啟发学生从动词和小品词两方面进行判定是否要用over。一方面要看动词所表征的动作是否能与over所表征的空间或抽象关系相匹配,另一方面看over所表征的空间关系或抽象关系最终能否由动词表现的动作来实现。
第二,我們可以知道在一些短语动词当中,动词的意义也是具有隐喻性的,这样的短语动词其意义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直接从动词与小品词的字面意义之和推断出来的。让我们以go over这个短语动词为例。G0这个词意义十分丰富,它的原型意义是“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去”。这种表示方位变化的原型意义经过隐喻拓展可以派生出隐喻意义“观点、派别、立场、习惯的变化”。而over表示“从一边到另一边”的意义,那么go over这个短语就具有了“从一边、一见解、一习惯转至另一边、另一见解、另一习惯”之义。以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讲解短语动词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讲解一词多义的小品词各意义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动词的隐喻意义及动词与小品词意义的整合。
五、结语
现代英语中存在大量的短语动词,它们虽然结构简单,但使用广泛,能表达丰富和复杂的内容。英语短语动词是英语学习者语法习得中的一个重难点,近年来受到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论题,而作为一种认知理论模式,隐喻既是外语教学上的认识论,也是外语教学方法论。通过短语动词中小品词隐喻化的认知过程,日常教学中尝试引导学生进行隐喻的连接和映射,对英语小品词进行隐喻扩展探究,无疑是理解与掌握英语短语动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汪榕培.英语的短语动词[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18-23.
[2]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3):175-189.
[3]王朝培.英语短语动词语义构成的认知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219-223.
[4]田龙菊.英语短语动词的认知语义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2):66 -69.
[5]Jackendoff,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1983:189.
[6]Morgan P.Figuring out figure out:metaphor and the semantics of the English verb-particle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7(4):327 -357.
[7]Nesfield,J.C.& F.T.Wood.Manual of English Grammar and Composition[M]London & Basingstoke: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64:298-301.
[8]Taylor,John.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M].Oxford:OUP.,1995.
[9]Tyler,A.&Evans,V.The Semantics of English Prepositions[M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