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影响

2016-10-21王颖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实践途径战略目标小康社会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思维的重要内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在新时期提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规划和重要理论思想。这是我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现阶段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从十八大开始的几年时间里,中央多次重大会议的理论成果,构成了“四个全面”战略的路线图。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的组成部分,为政治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长远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揭示了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政治治理现代化既包括治理体系现代化又包括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要求环环相扣,逻辑严密;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以党的执政能力为基本落脚点,提高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素质和本领,提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多个层面的综合治理能力。 可见,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必要的条件,治理能力现代化又是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密切联系,成为实现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合力。 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治理设不仅提供了理念、目标,还起到了方法论的作用。

关键词:“小康社会”;政治治理;理论支撑;实践途径;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协调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从顶层设计和具体部署上规定了实现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目标和理念,开启了推进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的远大征程。国内的研究基本都是围绕在“四个全面”战略对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影响,内容宽泛,并不能对此做全面细致的论述。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等方法从理论支撑,时间途径和战略目标的角度,将全面建設小康社会对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较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为全面客观详实。

一、基本概念界定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概念最早来源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社会早在几千年前传统农耕社会就已经成为社会建构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进行系统提出,之后的几次重大会议构成了“四个全面”的路线图。 “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和连续性相一致,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实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具体体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自信,包括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伟大旗帜,理论自信为我国政治治理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制度自信为我国政治治理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深刻系统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思想,对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指导性意义。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道德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理论、制度、道路方面预期相契合,是我党凝聚社会主义价值共识所做出的重要论断。

2.政治治理现代化内涵

政治治理含义即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政治治理过程就是指多元主体(国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等)通过一定的规则约束,协商共治,民主参与。肖滨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治理现代化存在四个维度:历史发展趋势下的顺应国家权力运行,从专政、管理到治理的国家发展趋势;回应现实挑战,确保在中国共产党统领格局下多元主体有序的协同治理,解决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的紧张性矛盾,实现国家在治理方面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从全球视角出发,为中国获得参与全球治理的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优化治理权,重新构建执政的合法性,从经济方面的绩效合法性转变到治理有效的合法性。可见,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要是人民真正地成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到国家事务中去。竹立家认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体系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不断实现政府的权力分配,包括有效限权、放权和分权及体系的构建,通过制度建立来保障权力的纯洁性,达到社会的公正,构建社会共治的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的各项事务和重大决定都是由人民做主,都是真正地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政治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

马克思认为,“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西方自由民主的模式在第三世界国家是行不通的,总是会遭遇失败与挫折。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才能发展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了对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的认识,指明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要立足于本国国情,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是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有效结合和战略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重要表征,具有深刻的内涵意义。令小熊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步骤,是奠定中国梦的现实基础和开创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是当代人的精神动力与信念支撑。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理论与中国梦融合,是实现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正确的理论支撑。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人民的富裕,处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努力达到小康社会的生活水平。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阶段性奋斗目标,是在实现“四个现代化”道路上的必经阶段。目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正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在“四个全面”战略思维的正确引领下,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更加安定繁荣的政治局面。一方面,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人民的富裕和安定。另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为政治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与实际相结合,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定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途径

对当代中国的发展而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构建目的性和规律性的国家战略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为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公平有序又充满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合中国叙事,中国声音的基调,始终明确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应该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持着怎样的目标。这就要求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应该重视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确保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战略性转移,为国家政治治理模式加快向现代化方向转变,提供了具体的实践途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够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物质财富,从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国家的政治治理,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进而为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方面,小康社会建设能够提供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在不同阶段的政策,从而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政治治理现代化,不仅要求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而且也需要更多人才能够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由于小康社会建设能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力,尤其是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加入社会政治治理的积极性。因此,这必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具有高素质和科学化水平的人才,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政治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强调必须以强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的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是从这一方面来考量,以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积极推动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规定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的工作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契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的依据,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才能正确引领国家政治治理现代化之路。因此,政治治理现代化,不仅要实现国家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相结合,而且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全社会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五、结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从理论、实践途径、战略目标方面开辟了当代中国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新境界。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系统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内在逻辑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光芒,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是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来的,因此要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政党、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积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建设铺平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是终极目标,是与中国梦联系贯通的。在精神实质上,突出“四个全面”战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种的积极作用,有效推进全面建設小康社会的步伐,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下,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经济的贡献。

作者简介-王颖: ( 1991- ),女,汉族,吉林抚松人,中共党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5级外交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区域与国别研究、大国关系与中国外交。

猜你喜欢

实践途径战略目标小康社会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
推行综合平衡记分卡的战略目标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