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客运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2016-10-21辛文龙
辛文龙
【摘 要】本文通过对典型公交客运企业经营模式现状,找出了制约我国大部分公交客运企业发展的因素,提出了适合我国公交客运企业改革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公交客运;经营模式;调查分析;改革对策
一、客运企业市场营销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运输实体也逐步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使得运输市场格局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长期以来,公路客运企业一直处于卖方市场,但近年来也受到了来自其它运输方式的严峻挑战。因此,作为客运企业不能坐以待弊,要想方设法主动宣传、推销自己,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保住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做大做强企业。
二、客运企业开展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几年前,海阳没有通火车,公路客运还尚可,客源基本上没有多大的流失,但海阳开通高铁后,北京、济南等地的客源明显下降,而且在今后一段时间还要增开多条列车,再者随着列车的提速,动车组的运行。不但在长线运输上与公路竞争,而且在中短途运输上也参与了竞争,北京、济南一些短途运输,受铁路运输的冲击较大。这样公铁竞争,已经是事实,其目标也就是市场,他们在速度、时间、价格、服务和密度等方面与我们道路运输相比占据了优势。当然,竞争本来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想吸引旅客,抢占市场,就必须在服务方面下功夫才能与之抗衡。道路运输业是服务性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那么我们就要以人为本。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改变,现在人们对运输企业的要求也由原来的“走得了”向“走得好”转变,因此我们只有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才能贏得旅客、赢得市场,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种营销方式——服务营销,只有通过优质服务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我们才可能赢得运输市场份额,打赢与铁路运输的市场竞争战。
三、当前客运企业营销面临的问题
1.营销意识有待加强
自从道路运输业诞生以来,一直是处于一个卖方市场,旅客乘车往往是自己找上门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班车乘坐,运输企业很少走出去推销自己,让旅客知道我们有什么样的班线,也没有根据流时、流向,提供最适合的班线运输,营销意识不够强。这对于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客运企业来讲很不匹配,同时这也给潜在的运输竞争对手提供了发展壮大的机会,我们只有紧跟市场的步伐,寻找并主动发现市场,才能把竞争对手扼杀在摇篮之中。
2.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有待提升
由于我们企业是由老的国有企业改制过来的,员工的受教育程度不同,有的高、有的低,在认知问题和执行问题上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同一事情上很难形成统一,至今还是如此,这样也就很难形成整体影响力,而我们倡导的服务营销要的就是集体影响力,这个过程的完成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是一个集体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统一,同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持续的过程,所以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服务营销的实施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四、提供优质服务,打造客运服务品牌
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倡导服务营销是我们扩大市场的前提和保证。道路的运输质量有着丰富的内涵,于运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体现在安全、服务、价格、品牌、人员和管理等各个方面,我们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当认识到:提高运输服务质量是运输企业的生命,也是促进社会进步,拓展运输市场的迫切要求。因此,要把提高运输质量摆上重要位置,针对旅客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问题,全面改进道路客运在安全、经济、快捷方便、舒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增强我们运输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高队伍业务素质
道路客运工作以服务为主,服务工作以人为本。因此,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所以必须坚持对职工进行市场形势,职业道德、服务技能的教育培训,通过岗位竞争,挑选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重要岗位。结合科学管理,政策驱动,促使每位职工都能真正视旅客为“上帝”,千方百计地为旅客提供方便,解决困难,变被动工作为主动服务,彻底改变过去“生、冷、硬、顶”的恶劣服务,赢得旅客,从而赢得市场。
2.抓好客车安全,提高准班率
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树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的观念,认真落实各项安全措施,搞好客车的安全机务管理,从而确保旅客生命及财产的绝对安全;合理、科学调度,提高客车的准班率,让旅客乘上放心车、满意车。
3.完善站、车设施,美化客运窗口。
要从服务营销,改善运输形象的高度出发,对站、车客运设施加大投入,改变一些车站脏、暗、乱,营运客车技术等级过低,车容车貌差的状况,使站、车面貌有个根本性的改观。提高站、车硬件档次,改善旅客在购票、候车、乘坐等方面的环境,进一步地体现公路客运在安全、舒适方面的优势。
只要我们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基础,坚决实施服务营销策略,扩大我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客运市场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杨涛.城市交通:新世纪的挑战与对策.东南大学出版社.
[2]面向21世纪的深圳公共交通.城市交通网.
[3]深圳市综合交通与轨道交通规划总报告.
[4]李晓红.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