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森林培育问题

2016-10-21杨林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森林培育

杨林

摘 要: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非常有限,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生态工程,该项工程的建设情况与环境保护质量及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除了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监控以外,还需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搞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文中首先针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选向和退耕还林工程中的森林培育技术进行了简单分析,结合实践及生态建设要求,阐述了因地制宜选择退耕还林方式对该项工程取得更好成效的重要影响,从而实现有效解决森林培育问题的最终目标,以供参考,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剖析,能够为促进草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退耕;还林还草;森林培育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一项宏大的生态工程,它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将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并且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种植树木、草种,恢复森林植被。通常情况下,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另一方面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该项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需要有充分的科学技术支撑,这其中涉及有关森林培育问题比较多,就此,文中展开探究分析,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不断努力,具体内容如下:

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选向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即退耕还林,在加上受到我国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已经成为恢复生态植被,保护环境的一大战略。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就退耕后还林还是还草问题有一定的争议性,这一大战略进行过程中,首先要用生态标准来衡量,而森林它自身具有体量大、寿命长、结构复杂的特点,其功能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优势存在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森林对土壤和气候的要求比较高,植被在生长过程中,消耗的水分比较多。草地则以层次结构单一,体积小等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土护土功能,所以,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无论是森林和草地,都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产业发展结构以及气候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到因地制宜,确定恰当的植被建设工程方案。

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森林培育问题研究

结合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当前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能够从森林培育技术方面入手,按照统筹规划、分布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的建设原则进行,相信一定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项目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为保护环境和当地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人工造林种草方式

退耕后如果采用人工造林种草的方式,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种树和草种的选择工作,一般情况下,种草和种树选择的原则一致,同时也需要根据规划树种要求及宜地宜树的原则,考虑好各个客观因素,如种草供应情况、造林成本、植被生长环境是否合理等,确保人工造林种草方式顺利进行。

2.树种、草种规划问题

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树种及草种的规划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一方面国家希望退耕还林还草后更多地照顾生态需求,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退耕农户希望通过退耕来调整农业结构分布方式,提高经济收益。所以在应用森林培育技术时,务必要将这两大方面协调起来,一旦确定了林种和草种,要对其种植范围进行规划,可以按照比较效益作出抉择,实现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3.引导问题

宜地宜树宜草是退耕后树种草种选择的重大问题,当前,在森林培育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问题比较多的是,根据宜地宜树宜草的原则提供树种草种选择方案,此方案不一定能够满足当地人们迫切要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所以就出现了勉强应用一些经济效益高或绿化效益迅速的树种和草种,违背了宜地宜草木的原则。一旦出现这一问题,往往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指挥建设的不良工作作风有直接的关系,作为一名林业工作人员,必须引导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遇到森林育种问题,应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原则,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提出合理的树种草种选择方案。同时,要正确理解退耕还林还草的建设目标是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还应该充分认识退耕土地带来的局限性,如水分、土壤等条件是否满足植被生长条件,尽量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做好优化选择,确保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顺利进行。

4.技术问题

在选择好树种和草种后,要采取与之相匹配的造林技术。绝大部分退耕地是陡坡地,在陡坡地上种植树、草,必须要强调保持水土的要求,同时还要确定好行株距和草的密度,保证林草覆盖范围合理。针对一些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可以考虑采用径流林业的集水措施或适当补水措施,满足植被生长的水供给需求。在此基础上,良种壮苗和适时适法种植,仍然是退耕还林还草取得价高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关键,如果要推广新品种,林业工作人员必须要做好区域试验,避免违背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

三、结语

综上,调研发现:2008-2011年,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各项工程建设任务进展良好,促进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森林培育问题、植被选择问题,农户种植结构调整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发展步伐,文中以森林培育问题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要从人工造林种草方式,林业工作人员的引导和造林技术方面不断改进,希望通过改进和完善,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高效进行。此外,笔者希望更多人士参与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森林培育问题研究当中来,为森林植被恢复做出更大的贡獻。

参考文献:

[1]江丽,杨丽雅 ,安萍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农户影响——以甘肃省华池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09):60-66.

[2]彭晚霞,宋同清,鹿士杨.喀斯特峰丛洼地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植被土壤耦合协调度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1,(09):305-310.

[3]谢晨,王佳男 ,姜喜麟.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改进与执行智慧——基于2015年退耕还林社会经济效益监测结果的分析[J].林业经济,2016,(03):43-51.

[4]吴转颖.试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必要性及对策措施[J].林业资源管理,2011, (01):13-17.

猜你喜欢

森林培育
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探讨
森林培育技术精准化研究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浅析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
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措施的探讨
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的对策
浅谈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
森林培育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基于生态公益林建设效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