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牛放线菌病的防治

2016-10-21马锦祥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颌下脓汁放线菌

马锦祥

摘 要:放線菌病是牛的一种多菌性的非接触性的慢性传染病 ,牛最为常见。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又叫大颌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有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放线菌;防治

牛放线菌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如舌、乳腺、肺等)的放线菌病。主要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本文就自己多年来参与本疫病防治工作谈谈体会。

一、病因介绍

1.牛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又称大颌病,病原为牛放线菌,是一种细菌性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病的特征为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形成特异性的肉芽肿和慢性化脓性浓灶,其浓汁中含有“硫磺颗粒”为特征的菌块。主要侵害骨骼,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有长成菌丝的倾向。

本病常见于牛,尤其是幼龄牛最易患此病,呈散发性发生。当将牛放牧于低湿地时,也常有本病发生。本病的病原体、细菌存在于土壤、饮水和饲料中,并寄生于动物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当皮肤、粘膜损伤(如被禾本科植物的芒刺刺伤或划破)并存在厌氧条件时,易引起发病。

2.病原学

牛放线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其中心菌体紫色,周围辐射状菌丝红色。抵抗力弱,80℃5min即可杀死,对一般消毒药抵抗力弱,对青霉素、磺胺等抗生素敏感,但药物不易渗透到脓肿病灶中,较难起到杀菌作用。在其幼龄培养物中呈类白喉杆菌,而在老龄培养物和浓汁中钓取的黄色硫磺样颗粒病料压片中为多形态,如丝状、球状等。

3.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侵害牛(2~5岁牛易感染),换牙时多发。放线菌是牛口腔和胃肠道常在菌群,广泛分布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引水、料槽和栏舍等处,但多是以非致病性的方式寄生。病牛和带菌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病灶产物、唾液和粪便向外排出大量病菌,严重污染食槽、栏舍、饲料、水源和运动场。当牛的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被污染后即发病,一般呈散发。导致黏膜和皮肤破损的常见因素有换牙、日粮粗纤维含量不符合标准、食槽口边不平滑、围栏粗糙等。

二、发病症状

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多见于牛的上下颌骨的局部肿大。它是经由皮肤、黏膜的创伤而感染的,如吃干草时刺破口腔黏膜所致。初期发生肿胀硬块,大多是在核桃大时发现,有痛感;晚期失去知觉,继之皮肤溃破、流出脓汁经久不愈,导致咀嚼、吞咽都困难。根据临床症状,牛放线菌病可分为三种类型:

1.木舌型

病初舌质肿硬。口流粘涎,采食、咀嚼困难。严重时舌肿满口形如木条。水草难进。有时可见颌下和腮部硬肿,如肿胀漫延至喉头部,则出现咳嗽,或张口气喘。

2.肿瘤型

主要发生于皮肤及骨组织。发病局部肿大,一般无热感,界限明显,肿胀开始尚有痛感,以后则硬肿无痛,形似肿瘤,有时皮肤破口,流出脓汁,形成瘘管,经久不愈。常发生于牛的上下颌骨或颈部,若肿胀漫延至咽喉,则影响呼吸和食欲。

3.破溃型

常见于牛的上下颁骨肿大,界限明显,肿胀进展缓慢,一般经过6-18个月才出现一个小而坚实的硬块,有的肿大发展较快,牵连整个头骨。肿部初期疼痛,晚期无痛觉。病牛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感困难,消瘦甚快尔后皮肤化脓破溃,流出血脓,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三、病理变化

下颌部肿块破溃有黄色脓汁,颌下淋巴结肿大;腹腔积液呈淡黄色;肝脏肿大,切面呈黑红色瘀血,肝门淋巴结肿大如鸽蛋大小,质地坚硬;肺脏有脓肿块。内有淡黄色脓汁;心包积液、呈红褐色,心肌呈茶褐色煮熟状,易呈碎片状脱落。

四、检验诊断

1.镜检

取脓汁少许,用蒸馏水稀释,取硫磺样颗粒,用水冲洗,置载玻片上加入20%氢氧化钾溶液1—2滴,覆以盖玻片,用力挤压,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特征性菌丝体。

2.分离培养

取病料接种于羊血琼脂培养基,无菌, 37℃培养24h后,培养基上出现圆型、半透明的乳白色菌落,此菌落不溶血,制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中心及周围均呈红色、长短不一、具有多数分枝的细线状菌丝。

五、防治

1.预防

无病防病。饲草需铡细,防止刺伤口腔粘膜以及造成头部皮肤外伤,对创伤应及时消毒与处理。(1)严禁从发生放线菌病的病区引进或购人种牛。(2)从异地引入的牛,必须经专业技术部门严格检疫,到达目的地后,须经过隔离观察一段时间方可放入饲养舍内。(3)放线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类药物和碘比较敏感,在治疗时可选用。治疗牛放线菌病所需时间较长,应按疗程坚持用药。

2.治疗

一旦发病,采用手术疗法,对软组织上的放线菌肿可以完整地摘除,同时向深部剥离瘘管一并摘除。对骨组织内的放线菌病灶,一般采取先切开骨组织外的软组织,然后对坏死的骨组织采用手术刀挖除和烧烙破坏相结合的办法,将放线菌肿病灶清除掉,创面不缝合,创伤二期愈合。与此同时,内服碘化钾,成年牛每天5~lOg,犊牛每天2~49,连用2~4周。重症者可静脉注射10%碘化钠,50-lOOml,隔日1次,共用3~5次。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碘中毒现象(粘膜、皮肤发疹、流泪、脱毛、食欲缺乏等),应暂停用药5~6d。病原未定者,可同时使用青、链霉素,如能明确病原,进行药敏试验后,有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疗效更好。

参考文献:

[1]牛放线菌病综合诊治 刘登堂,王海峰 - 《畜牧兽医杂志》 - 2007.

[2]牛放线菌病诊治 王延寿 - 《畜牧兽医杂志》 - 2003.

[3]牛放线菌病诊治 陆林雁 - 《四川畜牧兽医》 - 2007.

[4]牛放线菌病的诊治体会 朱蕾,刘宏强,赵一丹 - 《黑龙江畜牧兽医》 - 2010 .

[5]一例牛放线菌病的诊治 刘燕平 - 《福建畜牧兽医》 - 2015.

[6]牛放线菌病诊治的报告 邱园园 - 《养殖技术顾问》 - 2014.

[7]牛放线菌病的诊治报告 柳光明 -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 2014 .

[8] 牛放线菌病的诊治报告 韩峰,徐培春,刘凤玲《Chinese Livestock and Poultry Breeding》 - 2009.

猜你喜欢

颌下脓汁放线菌
一例用饱和食盐水治疗狗化脓性炎症的报告
割麦者(外一首)
中西医结合治疗马腺疫
肺曲霉菌合并肺放线菌感染一例
家畜三种常见外科病的症状和治疗
牛放线菌病诊断和治疗
复合型甲状腺发育异常超声表现1例
感冒后并发急性颌下淋巴结炎怎么办?
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
黄花蒿内生放线菌A5次生代谢产物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