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城市化和退耕还林对中国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2016-10-21贾英芬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退耕还林城市化影响

贾英芬

摘 要:我国城市化进程以及实施多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对各地区的耕地生產力以及耕地分布面积均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处于转型期,这一影响尤为突出,在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而退耕还林政策虽然给予了农民补助,但也会占用大量耕地,因此,研究城市化进程和退耕还林对耕地生产力影响,可为发展新生态的农业经济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将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城市化;退耕还林;耕地生产力;影响

本文以贵州省凯里市为例,首先从地理位置概况对凯里市的耕地生产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次从退耕还林角度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以及相应退耕还林的措施,以期能为凯里市农业经济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一、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1.凯里市概况。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上,是全国东部过渡到西部的高原地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年平均气温为13.6℃,年日照时数为1353h,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236.9mm,水热条件配合好,植物品种多样,喀斯特地貌分布范围较广,有很多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好,全市耕作土地面积为33144.1hm2,其中旱地面积为18634.5hm2,占贵州省总耕地地面积的5.56%。

2.城市化进程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现状。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凯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大部分土地被占用,耕地面积以波动减少趋势呈现出来,经历了一个由缓慢减少—缓慢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1996年~2010年凯里耕地面积从88978.92hm2缩减到37149.95hm2,总共减少了5182.97hm2,总体上呈减少趋势。1996年~2008年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其中,1996年~2001年呈缓慢减少趋势,共减少1940.32hm2,年均减少了388.06hm2,这期间随着人们注重耕地保护,在占用耕地的同时,还开垦荒地当作新耕地,让耕地面积有所增加;2001年~2003年呈急剧减少趋势,共减少了2757.85hm2,年均减少了919.28hm2;2003年~2008年减少速度比较平稳,共减少了339.75hm2,年均减少了67.95hm2;2008年~2009年耕地面积有增加趋势,面积增加了259hm2;2009年~2010年面积缩减了809.05hm2,这是因为城市化快速发展,这时期存在“房地产圈地热”与“开发区热”现象。此外,这段时期由于调整农业结构和退耕还林等加快了耕地数量的缩减;其中,弃耕和撂荒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3.城市化进程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对凯里市土地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如表1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1980年~2015年,因城市扩张而损失的耕地生产力约占到了耕地减少损失总量的2/3,因此,城市化进程是导致耕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因素,在凯里市农业区域中,有将近70%的耕地生产力降低区域发生在河流下游城市片区、以及郊区扩展用地。

二、退耕还林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

1.退耕还林政策优势。退耕还林主要是指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沙化的坡耕地按照既定的步骤和计划停止耕作,以林草结合、相互变通的原则,因地制宜的造林种草,加快植被恢复的措施。国家在号召农民相应退耕还林政策时,实行了相应的粮食补贴和资金补贴制度,对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多元化农林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退耕还林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以及相关对凯里市自1999年来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及耕地数量、生产力进行研究,利用遥感与光能利用率模型对凯里市耕地生产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自1999年~2015年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年间,对耕地生产力造成影响的显著因素主要包括林地/草地开垦、退耕还林/草等等。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退耕还林政策虽然占用了大量耕地,对耕地生产力的影响也较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退耕还林政策减少了水土流失,对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结论与展望

在城市化进程以及退耕还林的影响下,农业经济迎来了一次转型的契机,因此,凯里市应做好转型的准备,积极相应退耕还林的号召,并做好城市化进程的应对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在城市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耕地生产力受到了极大影响,建设用地对耕地生产力损失速率不断加剧,但新增耕地补给又不足,因此,对现有耕地实施保护制度和合理规划意义重大。在对耕地进行规划的过程中,需秉持统筹兼顾,质量保证,科学协调以及永久性用地等原则,对永久性基本农田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整体规范需进行有机结合,对建设用地、新增农田进行合理布局,确保耕地数量充足、土地肥沃,且具备相应的生态环境和配套设施。

此外,政府部门应将退耕还林后的农业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并对其加强统一管理,在确保农民获得补助的前提下,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新生态农业等项目结合起来,对后续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针对性的对农民进行后续产业培训指导,这样及时退耕还林占用了大量耕地,减少了耕地生产力,但农民还是能通过自身技术实现致富。

参考文献:

[1]刘鹏.退耕还林技术模式及其应用实践略述[J].农业与技术,2015,(18):74-74.

[2]赵识帆,朱华.城市公共空间再生策略之“退耕还林”[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1):154-156.

[3]陈玉麟,田茂元.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4,(3):268-268.

猜你喜欢

退耕还林城市化影响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大姚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威宁县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