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干旱对资中县双龙镇农业增产增收的影响及对策

2016-10-21蔡其林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干旱农业对策

蔡其林

摘 要: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等干旱现象严重制约着资中县双龙镇的农业生产,我们将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建立科学抗旱防灾工作机制等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关键词:干旱;农业;影响;对策

一、干旱时双龙镇农业增产增收的影响

资中县双龙镇辖14个村、1个居委会,187个社、总人口49752人,其中农业人口46761人。幅员面积62.5平方公里,拥有农作物面积102122亩,其中耕地面积39269亩,林地面积2388亩,水果面积1345亩,属纯农业乡镇,浅丘地区,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现象严重,加之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冬干春旱、夏旱连伏旱的危害,对全年大小春粮经作物影响严重,造成大幅度减产减收,制约着农业的发展,严重影响我镇农业增产增收,特别是大旱之年更为突出。如2009年小春粮油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据统计,从2008年12月-2009年3月底降雨量仅为19.9mm,与上年同期相比少降雨75.6mm(接近5倍),至使小麦单产仅为120公斤,比上年减少35.1%,总产3047吨,减34.6%;油菜单产86公斤,比上年减28.3%,总产606吨,比上年减27.8%。

二、面对干旱确保农业增产增收的对策

近几年来,双龙镇党委政府及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天旱之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将有关对策作一阐述。

1.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国家对第二轮土地承包的相关政策,整合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林业工程和川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从2008年起至2011年,先后采取大户承包和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将全镇5000亩比较高坡、容易干旱或比较贫瘠的土地种成了成规模的迅生杨,旱熟的枇杷、梨和耐干旱的桃子,种植了有资中特色的塔罗科血橙。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扩大抗旱、耐旱、高效的经济作物栽培,达到了实现有效的抗御旱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改变了传统种植业,在大旱之年经济效益低下,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的状况,产业结构调整是确保干旱之年农业增收的最佳措施。

2.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业抗旱新技术,是农业增强自身“免疫力”和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耕作制度的改革,坚持小春为大春服务,合理利用预留行,统筹全年,提高耕地全年的经济效益。

(1)改革耕作制度。按照“统筹全年,趋利避害,作物多样,突出主作,用养结合,增产增收”的原则,发展多熟间套种植,大力推广小春旱地中厢带植,为大春适时早播,趋利避害和旱地深度开发创造条件。望天田、高塝田、漏筛田坚决走旱路,跳出连年栽秧都靠天,连年栽秧都抗旱的怪圈;坚持好土必种小麦,小麦地必改制,改制必规范,规范必利用。确保抗旱技术的实施,努力提高种植效益。

(2)抓早避灾,以早制旱。做到早认识、早计划、早行动,抢占有利气候时段,适期早播种、早移栽,加强田间管理,即玉米抽雄前后15天是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安排在降水较丰的时段,抽雄期置于夏旱末,成熟期安排在伏旱到来前,使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伏旱,确保其生长不受影响。

(3)推广抗旱、耐旱节水品种。我镇农业服务中心应在县农业部门大力支持下,加快引进抗旱、耐旱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玉米生产上坚持中穗夺高产,推广紧凑型或半紧凑型中熟品种;水稻上推广早中熟抗旱、耐旱品种。

(4)落实抗旱节水技术措施。首先是“旱育保姆”简化旱育秧技术,该技术具有省水、省工、省种、省肥、省秧田、增产、增收的优点,配套省工节本、保水抗旱、壮苗壮根、防虫治病,可免去催芽,节省泡种时间,实现一次性消毒、防病、防虫、防鼠、化控、调酸、施微肥,旱育保姆使用后很快吸收苗床底墒水,在根部形成1.5—2厘米厚的一层“小水库”,使出苗率提高11.3%,成秧率提高9.4%,达到苗齐苗壮。今年全镇“旱育保姆”技术使用已达95%以上。其次,地膜覆盖技术,一是提高地温,一般可比裸地耕作层土壤提高2—4℃;二是抗旱防涝,由于阻隔了土壤水分蒸发,具有较好的保墒作用,可阻挡雨水直接渗入土中,并汇集雨水的排水沟泄到田外,从而减少了沥涝灾害;三是防止土壤板结,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的转化;四是防止杂草,覆盖黑色地膜,可以抑制多种杂草的滋生;五是改善小环境,改善近地面小气候,特别是改善了植株中下部的光照条件;六是早生早发,增产增收,采用地膜覆盖的作物表现为早长早发,植株繁茂,病虫危害轻,一般可提前收获5—10天,增产10%以上。第三是加强其它抗旱技术的落实,重点推广种子包衣剂、旱地龙等抗旱剂的使用,免耕技术、足墒播种,半旱式中、小苗直播技术,深窝浅盖地膜覆盖,实现增窝、增苗、增穗、增产、增收。

因此,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是确保干旱之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3.建立科学抗旱防灾工作机制

按照“技术引入预先,科学抗旱领先,资金投入为先”原则,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长效工作机制,镇政府每年应预算安排一定的抗旱防灾补助专项资金,支持抗灾、避灾技术的研究与运用,加强对主要农作物抗旱、耐旱品种的引入、选择、试验、示范,加强对抗旱节水灌溉、农田保护性耕地、蔬菜、果树等抗旱栽培管理技术的引入、试验、示范推广。变被动抗旱为靠科技抗旱、主动抗旱。进一步建立旱灾补助机制,进一步建立科技抗旱机制,依托农业科技专家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组织科技抗旱服务队伍,深入基层进行抗旱技术指导,集成农业科技抗旱实用技术,编制适合于农民的科技抗旱技术手册,下发到农民手中,提升抗旱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因此,建立科学抗旱防灾工作机制是减少旱灾损失的有力保障。

双龙镇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及科学抗旱防灾工作机制建立,在干旱之年农业受到的损失相对减少。干旱这一自然现象有可能长期存在,因此我们要长期坚持抗災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保“防抗结合、科学制旱、积极避旱、主动抗旱”的抗旱减灾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才能确保干旱之年不减产、少减产或略有增产,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猜你喜欢

干旱农业对策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诊错因 知对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及干湿气候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