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性理念的侗寨小学改造思考

2016-10-21李文璟

俪人·教师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侗寨侗族建筑

李文璟

【摘要】笔者通过对冠洞小学的改造方案设计进行研究思考,以期找寻出一个适合当下农村现状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建筑改良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模式,让乡村小学重新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这种模式既能应用现代技术理念达到建筑的教育功能,服务乡村学龄儿童;又能运用传统建造方式让其与之周围景区环境和建筑相统一协调,达到继承和保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目的,显现其再建的价值。为乡村小学未来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以供今后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关键词】地域性 小学建筑 改良

冠洞小学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景区内冠洞村寨中的一所侗族小学。小学建筑位于全村寨的最高处,学校视野较好,可俯览整个村寨的民居和田野,且周边植被丰富,临近校门的山坡上,木楼民居沿等高线呈点状分层布置,地域景观环境较为优美。因此基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理念,笔者多次对三江景区内侗族村寨中的小学进行多次实地考察后,最终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冠洞小学,对其小学内的场地与建筑提出改建方案设计。通过此次改造实践,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改造实践的启示与反思

冠洞小学改造是以满足侗寨小学功能和安全性为前提,低造价,增加和保留建筑的地域性元素为理念。改造具体从材料、屋顶形式、建筑色彩、门窗、楼梯构建、围护结构、功能空间和过渡空间等方面着手,应用现代技术结合传统工艺的营造手法,既满足冠洞小学的使用功能,达到建筑的可持续生态性,又能让冠洞小学与周围侗寨建筑景观相统一协调,达到继承和保护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目的,有示范性作用。通过冠洞小学的具体改造案例所得到的启示,反思当下整个乡村小学建筑所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这些在偏遠山区的侗寨小学普遍存在教学条件差,资金缺乏等现象,还面临着学生生源流失,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因它们所处少数民族地区,有其特有的少数民族建筑和民风民俗,再加之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许多侗寨小学已经成了旅游区中的小学或是旅游区必经之路上的小学,所以在侗族的新农村建设中有其特有的展示面。改建侗寨小学具有一定的普及意义,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如何重新吸引人们关注侗寨小学的维护和发展。

二、改造模式的建议

针对这个实践改造项目带给我的启示和反思,我总结并提出以下五点有关侗寨小学保护与发展的建议作为其可持续发展模式,以供参考。

1、满足建筑规范和功能要求,尤其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环境和教师配备资源的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民族教育只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1]如果学校有条件开设比如学习侗族乐器芦笙这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吸引和培养孩子的兴趣点,就能传承本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教育。其次,为了更新教师资源,吸引更多的青年教师来乡村小学教书,学校应适当配备教师休息室等待遇条件,尽可能满足教师需求,留住乡村教师。

2、重视建筑细节设计,提高安全性和改善卫生环境。

例如小学建筑的安全体现在楼梯间的栏杆、扶手等细节的设计上;门、窗尺寸的推敲应符合儿童人体使用方便的尺度;厨房、餐厅讲究配餐和就餐的卫生环境。这些都是应在设计中着重考虑的范围。

3、效法自然,尊重地方传统经验。

建筑的外观设计应与地域性的传统建筑群相统一,与周边景观相协调,就地取材,尊重自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当地居民有传统建造模式和技术,懂得如何利用自然和顺应自然,现代建筑技术和地方传统经验相结合,是改建的一种重要手段。

4、降低造价,节约成本,保留原生态意味。

经济条件是一切改建之本源与前提。“经济环保”是新农村建设中可行性最高、最有保障的长远性建设思路。因此建筑尽可能少拆除,减少开销的同时,还能保留原味,再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工艺加以改造。用这种最简单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提升审美趣味感,也是提高关注度的一种途径。

5、提高建筑的使用耐久性。

在保留地域元素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侗族干栏式建筑材料木材的防火等使用耐久问题,所以必须适当结合现代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提高建筑的防火性能,以便更久使用。

三、小结

作为侗寨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用建筑之一,首先值得强调的是侗寨小学是一种最让设计师承担起责任感、使命感的建筑类型。它不仅为乡村的孩子们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是乡村建设和发展象征,更承载着祖国未来的希望。其次还必须指出的一点是,当今时代下的侗寨小学应当是安全性与地域生态性并存的建筑。满足他实用功能的同时提高他的文化传承价值和受关注程度,是乡村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侗寨乡村小学的的受益方不仅仅是村寨的学龄儿童、乡村教师,更是整个民族的延续和发展的希望。作为建筑师和设计者,不仅要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外观,当地的经济条件,建造的方便性,实用性和安全性能等实际问题,而且要思考和关注如何吸引青年教师,如何留住学龄儿童等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用建造的理念将两者综合起来才是可行的设计,可持续的设计。

此次改良设计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暂时只是在设计和探索阶段,如果在实际工程实施中,还需要更多的现场数据支持和结构构造技术的支持;再加之当地传统工艺和技术的建造,在方案实施过程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充和调整,现阶段不可遇见的问题还会有很多,需要进一步解决。

身入场地,谦虚地对待场所之中的人与物,向大自然学习,向地方经验学习,整个设计改造过程使我很有收获。这次设计实践既是我对地域性建筑理解的一次诠释,也是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建筑在传承中创新的又一次认识,一个既具有本土性格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农村教育建筑就是此次设计我最想要表达的。

【参考文献】

[1]陆景川.保护失传的民族文化[J].新西部,2006 (2)

[2]郝瑞华.三江侗族建筑的科技人类学考[J].广西大学学报,2006(5)

[3]廖春苗.中国本土建筑中的希望小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2(18)

猜你喜欢

侗寨侗族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肇兴侗寨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苗乡侗寨乒乓情
贴近大地:侗族栖居之所的智慧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