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
2016-10-21唐家英
唐家英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在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的奥秘,并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数学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一、利用趣味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趣味题是运用数学知识的大众化智力娱乐活动,为了增加趣味性,数学趣题往往表达得比较复杂,或者非常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体育,如围棋、象棋、扑克、桥牌等都是数学趣味题的丰富来源。
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相关的内容时,可以举这样的趣味题的例子:一个公园早上8点钟来了200个游客,9点钟来了200个,9点30分又走了100个,10点钟又来了200个,10点30分又走了100个,……问在什么时间公园里的游客正好1000个。
(1000-200×2)÷(200-100)+9 = 800÷100+9 = 17(时)
答:在当天17时公园里的游客正好1000个。
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若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单一的讲解,就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上恰当地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好奇,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所学如识的理解和掌握,加强记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有时能弥补智力发展的不足。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只能是勉强进行表面化地学习。
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先用讲台上的粉笔盒举例,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长方形,老师不用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會画出标准的长方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人人动手、动脑,大胆探索。例如:手边最现实的长方形课本、文具盒等,找到画长方形的方法。这时候,老师表扬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然后问:“如果要建设一个长方形大花坛或者大水池,能用这样的方法画出来吗?”这样,进一步激励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又争先恐后地投入动手探究。通过操作实验,终于又发现了用标杆和绳子可以画较大的长方形。这样进行教学,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自始至终使学生兴趣高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多种感观同时参与。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起来就会乐此不疲,课堂教学就会发生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会逐步形成。数学趣味题浓厚的趣味性为师生间建立快乐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能,但也不可避免地要比教材提供的习题更灵活, 难度也更高。[1]这也需要教师合理的按照小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结合教学内容布置趣味题。
二、动手实践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都想看一看、动一动、量一量。而加强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通过动手,学生学得更有趣;通过动手,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援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活动,以达到知识的内化。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根深蒂固地扎根在脑海中。
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如:学习“克与千克”后,可分组组织学生进行如何正确使用生活中各类秤的实验。[2]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秒”是一个很抽象的时间单位,教师单一的讲解,无法使学生真正的领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拍手、跺脚、数数来感受1 秒持续时间的长短,在10 秒内最多能写多少数字,在30 秒内背乘法口诀,做口算题,排球等,让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真切地感受“秒”这一概念。在学生对“秒”这一概念有了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他们估一估围绕讲桌走一圈大约要用多少秒;猜一猜1 秒钟内可以做一些什么事等等。再例如教学《量长度》后,让学生量一量教室里的一些物体的长度,量一量同学的袖长、裤长、腰围和身高等。在操作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做不仅简单、方便,学生能轻松地理解,而且还能避免因死记硬背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的弊端。动手实践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借助多媒体教学使知识具象化
科学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课堂,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对数学教学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大,通过图文闪烁、变色、动画及平移、对折和旋转等产生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效果,丰富了教学中传递信息的途径,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通过学生操作,有利于刺激学生各种感官,唤起情感活动,并按个人需要进行进度调节,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切实发挥教材的作用。教师在数学课堂中是主导者,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平等、友好、合作、竞争的情景、一种令学生学而不厌、流连忘返的气氛。学习数学应当是 积极的、愉快的和富于想象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去探究新知识,可增加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再是令学生望而生畏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求知的科学精神,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燕. 关注过程 建立关系 启迪智慧——有感于数学趣味题教学[J]. 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10:27-28.
[2]刘时范. 对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的认识与实践[J]. 新课程(小学),2010,02:68-70.
[3]耿建民. 基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设计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1,06: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