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6-10-21苗丽丽滕建华
苗丽丽 滕建华
摘要: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与网络时代,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不可分,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化逐渐形成,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和管理等,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
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地应对挑战,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抢占网络这个阵地,加强对网络的监督,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文化的概念界定
1.网络文化的涵义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网络传播基础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我们对网络文化的理解是: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作为物质载体,以网民为主体,以虚拟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由人类创造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1]
2.网络文化的特征
第一,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任何网络个体都是虚拟的。在广阔的虚拟空间里,从事个人的创造和体验,人们在网上往往不以真实的身份相互交流,在虚拟的媒体载体里,各国民族文化繁衍出更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2]
第二,开放性。网络文化是全球同步的文化,没有国界和地域上的限制,内容也是开放共享的。因为网络,人们在文化的交流上可以不受时间、地域上的限制,可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类型,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自由特性也使得网络文化具有了开放性的特征。[3]
第三,交互性。网络传播是一种直接双向的信息的互动方式,这种方式突破了人类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让信息的流动得更为广泛和自由,使得网民既可以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创造者。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形成要求一致的或社会需要的思想的实践活动。[4]
二、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文化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其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冲击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受其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思想理论的单向灌输和榜样激励机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冲击。传统的传授模式一般重在说教,我讲你听,缺乏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很难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并且容易缺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信息反馈慢。这也许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在高校受到学生冷落的原因之一。因此,在网络文化环境下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式教育、引导式教育,优化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网络文化环境的丰富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网络文化环境的开放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性,在宽松的网络文化环境下,对信息源的监控以及对信息的过滤变得困难,各种各样不良、不实的信息,能够快速传播,信息的质量无法保证。于此同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隐蔽性,使个体行为的自由度和灵活性显著增强了。另一方面,西方社会文化的渗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大的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这容易导致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滑坡,产生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络上信息面广、信息量大、知识丰富,同时其更新速度也比较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知识水平欠缺或计算机技术有缺陷,则就可能不太会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或教育学生。因此,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在网络技术上不断提高自己。
三、网络文化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网络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带来了冲击,因而创新教育模式势在必行。可在两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突出网络的育人功能。比如,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受学生欢迎且知识面广的老师,以真实身份或以虚拟身份进入网络,通过与学生讨论问题,及时回答学生在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困惑,做一些人性化的引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主动引导和平等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平等互动的双向交流方式,会加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加强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网络监控机制,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在对网络的监督与管理上,应尽早建立起适合高校自身发展需求的、并可以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的监督机制,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优秀文化的宣传,对网络信息实施监控和管理,及时过滤并删除掉网上的垃圾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通过建立专门的价值观教育网站,设置一些他们更富趣味性的板块,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和提高文化素养的轨道上来;要在校园网上旗帜鲜明地开展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
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者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在网络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可在两个方面加以调整和改进。一方面,增加高校网络设施投入。高校要给教育工作者建立专业的网络学习环境,并定期开设学习班,让其学习专业的网络文化知识及技能,增强其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素质培养。除了掌握必备的网络相关知识,还要多实践、多思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元林著.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傳播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2011:35.
[2][3]王煊,赵维.网络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民论坛,2010(29):250.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5]李德敏.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2(03):62.
基金项目名称: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备案课题“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有效提升的路径研究”(GT019)的阶段性成果;(2014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全球化进程中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研究”(14D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