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诵读中积淀 在潜移中习作

2016-10-21华英

课外语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诵读习作

华英

【摘要】中国古典诗文广博、深邃、永恒,富有深厚的人文意蘊,把其引入师生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近这千年文化积淀,用经典奠基,激发学生的文化向往是我们教学实践的目标。围绕“在诵读中积淀,在积淀中潜移——读古诗学写作”这一主题,营造浓郁的诗香气息,让经典古诗丰厚的源泉流入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诵读;积淀;潜移;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短短几十个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意蕴深远。在教学中,结合六年级兴趣班的读写课,本人围绕“在诵读中积淀,在表达中潜移”这一主题,把目标定位为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感受中国古诗的精美及深刻意蕴,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美好情操;从古诗词中获得写作灵感,能抓住诗词的一景、一物、一情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一、在反复诵读中积淀

(一)诵读品味 潜心涵泳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时,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抓住儿童垂钓之乐,引导学生自己去品尝,去琢磨其中之乐,学生在潜心涵咏中品到了随意而坐的快乐,草儿映身的快乐,专注钓鱼的快乐,然后引入自己生活中曾经有过的垂钓之乐,激活学生的有意意识,学生纷纷描述自己钓龙虾时的愉悦之情,有些男生则津津有味地说着和小伙伴比赛钓鱼的故事,课堂上荡漾着欢快的笑声。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再去诵读古诗,其中意味完全融合在诵读之中。随即让学生改写《小儿垂钓》,学生有了切身的体验,有了喷吐的欲望,便会感受到读古诗学写作是一件快乐、有意义的事,这种感受如影随形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诵读和写作获得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文化的浸染,内涵的提升。

(二)融情想象 喷吐情感

在学习杜甫的《春望》一诗时,和学生一起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意味,在融情想象中感受作者那份心酸之望,在对比想象中体会我们的幸福之望。在教学中分成三个板块,这三个板块的设计尽管描述的情景不同,作者和学生的所望不同,但思想情感却完全一样。学生在对比想象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春光似海、盛世如花的美好生活,于是笔尖下流淌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诗的意蕴领悟了,写作的题材丰富了,爱国的情感更是融入他们的字里行间:“在这太平盛世,这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生长得特别旺盛,特别烂漫!在这太平盛世,我们的家乡也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辉煌。在这太平盛世,我们的祖国也迈着巨人的步伐,向前走着……”(摘自学生习作)

二、在运用表达中潜移

(一)建构意象 感悟深情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以一个极为平常而又十分典型的生活细节凸显了母爱的伟大:母亲牵针引线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裳,担心儿子迟迟不归,就把针脚缝补得非常细密,希望它能结实一点,更结实一点。慈母对儿子的笃爱之情,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缝进衣服中,随着儿子千里万里。

教学这一古诗时,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三问”的教学步骤。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读着读着,你看到了怎样一位母亲?第二问:诗人孟郊看到母亲为他缝补衣裳联想到了什么?第三问:你能从这一幅充满骨肉亲情的母子图中看到你和妈妈的影子吗?请你把你和母亲的故事写下来好吗?这“三问”犹如三个台阶,构筑起母亲对自己孩子爱的天空,引领学生走入诗中人物的心灵,走进自己母亲的心田,充分发挥以情感人的独特功能,使学生在感受诗情、感悟内涵的过程中 ,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学生沿着诗文阶梯感受着诗中的真情,情感拨动着自己的心弦,真情的喷涌不再局限于“妈妈送我上医院”、“妈妈在下雨天来接我”诸如此类的话题。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母亲逐渐失去光泽的脸,变得粗糙的手,还有那母亲疲惫的身影,于是便有了“那一双手”、“感恩母亲”、“妈妈,请原谅我”等等涌动着真情的习作,字里行间饱含的是对母亲真挚的感谢和深深的愧疚之情。这“三问”的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的过程,是作者的言语转换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二)感受诗趣,潜移默化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并没有具体描绘园中明媚的春光,但“春色满园关不住”却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以此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尽情放飞想象,从春花、小草的芳香中,从小鸟悦耳的歌声中,获得美的情趣体验。然后抓住“春”这一字眼,拓展诗境,带读描写春天美景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这些古诗激发了学生情感,丰富了学生感受,增加了学生体验,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然后,再让学生去体会《游园不值》这首诗好在哪里,让学生去读出诗含着的意蕴,那就是一切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事物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诗趣,更领悟了诗的理趣。

最后让学生以一次( )的春游为题,进行习作,要求巧妙地用上“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因为有了前面多首诗的铺垫,学生的习作中处处洋溢着桃红柳绿,江碧山青的生机,对古诗的解读潜移在自己的习作中,而两句古诗的运用更是各有特色,或开头,或过渡,或结尾,这样的习作,对于该诗蕴含的意味还会体验不到吗?这样的习作学生还会因为没有写作的材料而感到苦恼吗?

对于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古诗,在每一次潜心诵读中都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当我们再一次感悟到古诗的独特魅力时,必定对古诗教学又有新的诠注。引领学生走入古诗的经典长廊,感受诗的情怀,想象诗的意境,接受诗的熏陶,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潜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教育家书系)[M].北京:文汇出版社,2003.

[2]中华书局编辑部.小学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唐诗.古典启蒙第一书[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诵读习作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