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读,边品,边写
2016-10-21孙苹
【摘要】沈建军在《微型写作课程实践研究》一书中提到中学生写作不是零起点,其写作能力的缺失也不是全局结构缺失,而是“局部功能”缺失,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语段,经典的文章,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中把握文章为主题服务的结构方式,在课文层次的分析中领略文章主要的表达手法,让学生找到佳妙的立足点,精细研究,读写结合,边读边品边鉴赏,边读边学习写作,炼思想的提炼,炼素材的选择,炼手法的经营。
【关键词】写作手法;读写结合 ;品读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平时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思考,回顾总结,逐步提炼课文中经典语段之写作手法,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设波澜的能力。
一篇好的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文似泰山喜不平”,好的文章有波澜,有曲折,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社戏》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典范。
“我”和小伙伴们急切地盼望去看社戏,但作者安排文中去看社戏并不是那么“顺利”,先是没有大船,又是外祖母以及母亲的担忧都使这场“盛宴”即将化为泡影,但紧接着八叔叔的船回来了,双喜又打包票解除了外祖母和母亲的后顾之忧。看社戏的一波三折,使文章有了波澜,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着迅哥儿一起去领略社戏的风采了。
在《社戏》的阅读品析中,教师可以安排学校以训练学生文章中“波澜”为目的写作训练,以达到提高学生设波澜的能力。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中有不少经典文章是设置波澜的典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出产生波澜文势的不同的写作技法。
二、强化明晰线索的意识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一线串珠”,给读者以条理清晰之感。《社戏》中以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将文章串联成线,使文章浑然一体,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课文、理清线索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文章的线索,顺势引导学生整理出多种类型的线索。
三、把握好详略、写好特写镜头
《社戏》中随母消夏,乡间玩乐,戏前波折,月夜航行,船上看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课文篇幅较长,但详略安排得当,能够很好地体现人物性格,能够突出主题的内容详写,使文章中心突出、结构紧凑。通过课文的品读、鉴赏,学生逐渐了解选材、详略是为主题服务的。
在详略的把握中,引导学生注意那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需要慢慢地描,细细地写,如《社戏》中小伙伴们开船的一系列动作:“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节选自课文《社戏》)
在这一段的赏析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很好地把握了开船一系列动作,细致地描绘出“开船”这一特写镜头,使学生领会到明确中心、选好素材后,要围绕中心去选择典型的材料去详写,要有特写镜头、细节描写。学生有了这样的阅读、赏析认知能力,在实践写作中,也就会有意识地分析应该如何处理材料的详略以及细节描写。
由此,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文中出现的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趁势总结:
四、环境描写不可忽视
“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是环境中的人,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性格,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声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节选自《社戏》)
月色朦胧,水气笼罩,起伏连山,豆麦水草,泥土清香,一幅温婉美妙的江南水乡图,在这美景中,人的心情也是美好的、兴奋的、急切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品味环境描写的妙处,并适当进行环境描写的作文训练。
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初中语文课本是一笔宝藏,它汇聚了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这一有效资源,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经典文章的构思谋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法,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写作上有章可循,有的放矢,不断读,不断写,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作者简介:孙苹,女,1982年生,碩士研究生学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