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占鳌头 让语文课堂“声”动起来

2016-10-21陈玲

课外语文·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朗读情感

陈玲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读”占鳌头,以读攻读,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导说,以读促写,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语文课堂定会更加“声”动起来。本文对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朗读;《黄鹤楼送别》;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朗读能力的训练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根本途径。朗读对理解文本,发展语言,陶冶情操,提高阅读能力和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那么,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下面就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黄鹤楼送别》一文,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文是诗的扩展阐释,诗是文的浓缩提炼,诗文交融,再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情景和过程。古人送别诗诸多,但这首送别诗有其与众不同的情味。它是两位风流潇洒、才华横溢的忘年交在一个繁华时代、繁华季节、繁华地区的依依惜别,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那如何才能使五年级的学生理解和体会这种意境,读好和读懂这篇文包诗呢?

一、补充教材,激发朗读情感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黄鹤楼送别》所描绘的场景与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人物情感丰富细腻。这就需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补白,使学生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本,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课伊始,我以课文的第一小节导入: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听,他们正在话别——

接着直奔课文第三小节,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然后谈谈各自的感受。学生不难从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中感受到两位大诗人间的深情厚意。但难的是怎样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到他俩的深厚情谊并朗读好对话的内容,而不是人为地“虚”情、“挤”情、“造”情!学生可能很快就能找到 “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体现情感的重点词语,但找到了不等于学生就能读好。对于学生而言,也只是徒具其形、难动于情,读得像不像的问题,根本就谈不上好不好,更谈不上懂不懂了。

在这个环节上,我是这样处理的,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引出了《赠孟浩然》这首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这是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李白为表达对年长于自己十二岁的公认大家孟浩然敬仰之情所作的一首诗。第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最后一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更是把这种高山仰止式的崇拜之情推到了高潮。经过对故事背景的补白,学生深切体会到诗人李白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了这样的感情积淀,再回头读李白的话,那种敬仰之情自然从学生的朗读中流泻出来。

二、体会心境,营造朗读氛围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心中有情不一定就能读好,有时也会出现“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现象。此时,教师就有必要通过创设性地描述,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文本在学生心中、眼前过电影,就好像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一样,营造有感而读的朗读氛围。

文章的第四小节也是朗读训练中的又一重点,描述李白在“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的长江边送别好友孟浩然。看着友人乘坐的小船扬帆而去,越走越远,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眼前只有一江春水,滚滚东去,流向天的尽头。为了读好这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除了注意抓住关键词“伫立”“凝视”引导学生品析、诵读,感悟友人间不忍分别的深厚友情外,我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把这一场景再现出来,再配上充满古韵的乐曲,深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本,诱发他们的想象力,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德国戏剧家席勒也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继而抓住文中“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后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这时的李白凝望着江水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感叹些什么呢?在对前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很快体会到了人物的心境:对孟夫子离去的不舍,对美丽扬州的向往,对再次重逢的期盼,對未来的憧憬……

这样,通过深入地理解,真挚地感受和丰富地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也就能更好地获得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的有感情朗读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积极评价,提高朗读热情

朗读时及时、恰到好处的评价,也是提高朗读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充满智慧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朗读水平进一步提高。

课末指导吟诵古诗这一环节,悠悠琴声中,师(情境引诵): “不忍别,终须别。李白伫立在江边,久久凝视着一江春水,思绪万 千……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吟诵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一个个把自己当成李白,不再是装腔作势的声调渲染,而是发自内心声情并茂的低吟浅诵。听了学生的诵读,我做出这样的评价“你读的‘烟花三月特别有味道,令人宛如置身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长江边”“你的朗读凸显了‘孤和‘尽,我仿佛目睹孟浩然乘坐着白帆,在江风中渐渐远去,远去……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最后一句,余音袅袅,你读出了诗人的心声,李白的知音非你莫属”等。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出积极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做到评价中有指导,指导中有评价。通过评价反馈,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并明确如何才能读得更好。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自然也就诵读得越来越投入、越来越到位了。

不“读”、不“语”,我们对“文”就难有深刻的理解。坚持朗读教学、抓好朗读训练任重道远。我们坚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读”占鳌头,以读攻读,以读代讲,以读引思,以读导说,以读促写,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语文课堂定会更加“声”动起来。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朗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