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让课于生
2016-10-21陈茅
陈茅
【摘要】在课堂变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当下,笔者所在学校参考宁波五乡中学的课堂模式,将学生分为6小组,每小组7—8人不等,形成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制衡关系,有效激励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为主,让课于生,本文对分组讨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分组讨论教学模式;学生;小组合作;学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假期一结束,任课老师惊觉教室的桌椅摆放已然完全变化。每个班级的桌椅分为了六堆,每堆相互的面对着摆放,形成4对4桌椅摆放的局势。对于任课老师来说,这种改变虽是必然的,却也倍感压力。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着。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评价课堂的结果,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这堂课前,说实话,笔者并没过多的预想,也不曾想过课堂最后呈现的是怎样的一个结果!因此本堂课可以说是完全的生成,也从这么一堂不成熟的课堂中,我们或许能摸索出一星半点的课堂变革道路的鹅卵石。
一、小组合作制度
在我校实行课程改革之后,每个班级的桌椅都有所变化,一个班级40多人,分为6小组,每小组7—8人。如图所示:
小组成员分别列坐在两侧,面对面,方便其讨论。同时也方便其相互的学习相互的激励。在实行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将每堂课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的评估。例如,每组的作业上交情况,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等。如果组员中一人未完成,那么全组的量化评估中便会加以扣分。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独立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帮助同组的同学解决疑难问题,并且提醒同组同学完成各学科的任务。最后每门学科的量化评估数据将会于班主任处进行统计,于期末评选出优秀小组加以表扬。
这种相互监督相互激励的小组合作制度,很大程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和积极性。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不光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更是整个团队的事。在课堂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频率大大变高,整个课堂也弥漫着一种良性竞争所产生的活跃的氛围!
二、让课于生,以学为主
因为小组合作制度的实施,学生积极性的提升,课堂中学生自主发言的部分大大增加,在整堂课的结构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改变。之前我们上课过程中,多以“老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的模式。在反复提出课堂改革和以学为主的理念和思想后,我们的改革最多无外乎在中间的板块增加了学生讨论发言的部分,但是课堂最终的领导权仍在老师的手中。但是经过此次的常识之后,我们会发现,整堂课老师的地位有所下降,学生的地位相对上升。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思考——学生提问—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整理”的模式。在这里,教师仿佛的作用只在于课堂最初提出问题,并且在课堂之中帮助收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最后替学生整理好他们的思路和答案。这种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大的活动空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变大,学习的主动性更是大大提高。
三、现场生成记录,直观有效
本堂課中,根据上述所说的模式,教师的地位有所下降,教师的主要的任务便是记录学生课堂上当堂形成的东西。例如在回答如何将《离骚(节选)》分层次的时候,学生提供的各种答案以及原因,教师都及时的写在黑板上,并且明确其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是将个别的同学的思维模式呈现给全班同学,让全班同学都直观的看见别人的思维模式,并参与到这个思维模式之中。当一个思维模式的参与者变多了,大家便会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在不同的意见和想法的冲突和碰撞之下,便能迅速的产生正确的相互协调的答案。因此,在生成段落分层的答案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各种想法直观的记录在黑板上,是既简洁又有效的做法。
在今后的课堂中,是否可以让每小组讨论之后上交自己的答案并让学生阐明原因,使全班同学参与到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去?比如通过制作统一的答卷纸,开放投影仪,让学生自主上来演示自己的答案并说明原因。这也是我们即将要试图去实行的一个方法。
四、提前做好学案,预热课堂
学案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学案是课前的练习题目吗?如果学案是纯粹的课前练习题,那么整堂课就会变成在解决这些练习题目,校对练习题目了。课堂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在本堂课的尝试之后,个人认为,学案未必是上课必须得去回答的问题。但是学案必须是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文学习本文的一个环节。例如文言文的学案,未必是整理了本文的词汇,让学生填写好各个实词虚词的意思以及词类活用,而是完全可以以文本的内容着眼,去提出整体性的问题。学生为了理解内容,自然会主动地去查找字词解析,字词也便是在这里得到了解决。
教学改革是条漫长的路,这路上或许弥漫着浓重的水雾,我们看不清前方的路况,只能在不停地摸索中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从经验中摸索出正确的方式。而我的课堂,也只是千万次失败中的一次,而在这失败中,我也会逐步明晰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