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
2016-10-21侯瑞雪
侯瑞雪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博物馆在社会中的教育职能也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博物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起了对青少年的社会教育重担。因为博物馆最大的优势资源在于藏品,带有历史沧桑痕迹的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有着传奇的故事,这对青少年来说是极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的。很多青少年通过博物馆的藏品来学习历史文化知识。他们成为了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受众群体。
面对这样一个重要且特殊的群体,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将博物馆资源结合青少年自身特点,通过创新博物馆模式,探索新时代条件下青少年在博物馆通过藏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的方法。
一、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意义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博物館的一项重要职能,它的教育对象应该是全体社会人。但根据目前观众参观统计数字看,博物馆60%-70%的观众来自中小学学生,即青少年是博物馆观众的主体,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博物馆已经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博物馆以直观的、具象的实物藏品为基础,可以向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教育资源,这是博物馆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二、青少年学习博物馆藏品中遇到的问题
(一)博物馆基本陈列缺乏新意
博物馆免费开放给青少年们提供了一张进入博物馆学习的特别通行证,从而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学生前往参观学习。对他们而言,博物馆最直观的教育就是基本陈列。博物馆就是通过藏品展示,以直观的形象作用于人们的大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来吸引观众。青少年在博物馆的学习是主动的,他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根据这些特点和要求,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和内容应该是易于被青少年所理解和接受的,但是事实却不容乐观。根据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晚报联合开展的“您身边的博物馆”问卷调查显示;54.22%的参观者对于博物馆展览陈旧表示很不满意。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陈旧的陈列,怎么能激发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呢?教育作用更无从谈起。
(二)博物馆互动式教育活动匮乏
很多博物馆由于受传统的目标观众群定位影响而导致教育活动内容针对性不够,青少年学生往往觉得博物馆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难以理解,影响其学习兴趣。美国著名的探索馆馆长Frank Oppenheimer 主张博物馆“不是学校的延伸,也不是为辅助学校而建立。博物馆最该做的是应该提供青少年一些不同于学校的真实体验。”所以,博物馆应该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为青少年营造一个不同于学校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但遗憾的是,很多博物馆的互动式教育还很匮乏,这对青少年主动式学习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三)文物信息资源开发不够
藏品作为博物馆最有价值的文物,却有绝大多数“养在深闺人未识”,陈列展示的藏品只占博物馆藏品的一小部分。这就使得很多被束之高阁的文物信息资源无法被开发出来,也就无法被提供给参观的青少年进行学习和研究。
(四)博物馆与社会交流渠道过少
博物馆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收藏所,也是一个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机构。疏通和增加博物馆与社会的交流渠道也是博物馆教育功能体现的关键。青少年对于新形式、新信息接收能力较强,而博物馆如果在网站更新和新活动宣传方面跟不上步伐的话,也就无法更好的为青少年学习博物馆藏品提供信息保障了。
三、多形式促进青少年对博物馆藏品的学习
既然博物馆作为青少年学习的第二课堂,如何改善博物馆,多种形式促进青少年对博物馆藏品的学习,是值得我们长期探讨和研究的,针对青少年在学习藏品中所遇到的问题,笔者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陈列展览兼顾青少年需求
博物馆应该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不断挖掘文物的内涵和融合知识性、艺术性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增强对他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尽力满足青少年学生群体的讲解服务,结合课堂学习,做好陈展讲解和辅导。展览的形式设计上可采用模型演示、多媒体触摸屏、影视幻灯、电子计算机等多种教育手段,可以调动青少年的多种感官,帮助他们多方面地接触展览内容,保持兴奋感和新奇感,强化学习效果。
(二)增强互动式宣教活动
青少年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发育不够成熟,单纯依赖博物馆讲解员的语言推理,恐怕不能帮助青少年对陈列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而借助实物推理,特别是博物馆社教工作者设计的生动有趣的模型、视听教具、游戏等互动性设施,则可以帮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引导他们通过感官的接触,形象的思维,在愉悦的心情下获得亲身体验的感受,加深知识的印象,力图使他们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激发对科学的参与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充分发挥藏品资源优势
博物馆为青少年举办专题展览,是发挥馆藏文物资源效益的一种有效途径。专题展览最好结合学校的教育内容而设计,根据青少年的课堂内容来挖掘博物馆藏品,有选择性的集中带有同一特点的藏品组成系列来展出,使青少年朋友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集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博物馆的藏品数字化,这是发挥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功能的最佳途径。建立网上博物馆可以不受地理距离、时间和场地等因素制约,方便快捷地获取博物馆藏品、科研成果信息,并可下载相关资料。这种“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四)增加博物馆与社会交流渠道
博物馆网站应该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作用,及时向社会发布博物馆展览信息,这是增强博物馆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展前向公众预告信息和未来展览活动安排,并在参观前作陈列展览内容介绍。免费向观众提供展览信息折页或小册子。有关博物馆的信息和季刊,由博物馆社教部统一寄发给教育系统和学校等相关社会团体,用新颖的展览来吸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学习藏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主要群体。博物馆的生命力和持久力不在于精美的藏品本身,而是在于如何将文物“活化”,将博物馆藏品背后的故事传承下去,将藏品的历史文化知识传授给后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涌向博物馆。如何使青少年在博物馆更好的学习藏品,是值得我们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