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0急救中心人力资源经济现状调查研究

2016-10-21江景霞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医师医生医疗

江景霞

【摘 要】120急救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是衡量一个城市急救医疗服务水平以及公共管理的重要指标。目前许多地方的120急救中心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导致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匮乏,无法满足城市医疗急救的需求,经常出现拨打120急救电话却无救护车可派的现象。120急救中心人员短缺成为制约我国医疗急救服务发展的主要原因。如何增加急救中心的人员储备、提高急救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是现代急救中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120急救中心;人力资源;现状调查

急救中心不仅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医疗急救服务的机构,同时也是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针对120急救中心人力资源经济现状调查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一、加强120急救中心建设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深,以及城市居民的急救意识提升,我国各地对于医疗急救服务的需求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各地普遍存在急救中心的医疗急救服务能力无法满足城市急救需求的现象,导致医疗纠纷频发,常出现虽然接通了120急救电话但无空闲急救车量的现象。相关文献指出,2010~2015年我国急救医疗呼叫率为83.6%、84.0%、85.5%、83.7%、85.4%,与我国卫生部门制定的医疗急救呼叫率标准(95%)相距甚远。随着现代医疗体系以及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逐渐发展,我国政府对于基层地区医疗急救中心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在财政预算和设备采购方面增加了投入,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急救人员,导致医疗急救工作无法有效开展,这也是制约我国院前急救发展的主要原因。

笔者以多年经验分析,要想提高我国院前急救水平,需要从加强急救中心团队专业化建设、加大专业急救人员的培养力度等方面着手,解决急救中心人手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各地普遍存在急救中心建设难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急救中心的人手不足、招聘难且人才流失严重,需要重点加大急救中心建设,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以此满足社会对于医疗急救需求量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120急救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急救中心专业团队结构不合理

相关文献指出,编制外院前急救医生在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生总人数中的所占比重超过30%[1],也就是说急救中心的医生有三分之一为编制外急救医生,成为急救中心实施医疗急救的重要力量。编制外院前急救医生是指急救中心与相关服务公司签订合约指派来的医生,主要是为了解决急救中心人手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编制外院前急救医生不符合卫生部门制定的编制条件,其没有职业资格证、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甚至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导致人民群众对医疗急救服务的不满。相关统计学指出,2010年-2015年某一急救中心编制内医生为43人,而编制外医生有68人;5年内离职编制内医生有31人,编制外医生38人;5年累计招聘123人,离职69人,说明急救中心的人才流失严重,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流失率高达27.4%[2]。笔者以多年工作经验分析发现,编制外医生比重超过编制内医生所占比重,并且医生的流失率高,导致急救中心专业团队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性高。

(二)院前急救团队整体技术职称不高

笔者在工作期间发现,院内科室的医生以博士、硕士学历较为常见;而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学历多为专科、本科为主,并且有约40%人员为后续教育所获学位,整體学历偏低,缺乏高学历人才。院前急救团队以初级医师、主治医师为主,在院前急救医生中的所占比重为75.8%,副主任、主任医师所占比重较低,仅为3.5%和2.3%;与医院其他科室相比,院前急救团队缺乏高级职称医师。此外,见习医师、助理医师在院前急救团队中的比重为20.6%,根据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其不具备独立进行医疗工作的能力。

(三)缺乏专业技能培训

院前急救工作与其他科室工作不相同,其需要在第一时间感到急救现场,并且没有其他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医师进行指导。传统的院前急救医师培养是采用一带一的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而来。近些年,卫生部门发布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对急救医生的培养进行了规范,要求其在三年培训期间完全脱离院前急救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到医院临床工作中,这主要是为了全面提升急救医生的临床工作能力,培养其临床反应能力,避免由于无法适应院前急救工作而离职的现象发生。

(四)从事院前急救专业工作的人员比重少

由于我国目前对于院前急救呼叫进行详细分类,无论伤患是否严重,均要求排除急救医生。有相关统计学指出,危重症伤员急救服务、一般疾病的院前服务以及患者的转院服务在急救工作中的发生率为25%、30%和45%,一般疾病的院前服务以及患者的转院服务在院前急救中的所占比重超过70%。这就导致了医院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急救需求;此外,急救医生需要完成大量非急救工作,例如送行动不便的患者出院或入院检查等,这些工作不需要医疗急救,仅仅是需要运输工具,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并且导致那些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得不到服务。

三、提升120急救中心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措施

(一)完善医疗急救服务法律规范以及相关标准

政府需要重视院前急救法律规范和相关标准,为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提供法律保障,有助于明确院前急救机构、医疗机构、公安机关、交通机构等机构在医疗急救服务中的责任与义务,明确患者、家属、急救医生以及医院的责任与义务。由于院前急救的公共服务性,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不仅仅关系着院前急救机构,同时与医疗机构、交通、公安等多部门相关,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合作与配合,加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通过完善医疗急救服务法律规范以及相关标准来规范各机构的行为,保障院前急救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建立院前急救分级制度

为了提高院前急救的工作效率,建立院前急救分级制度,能够有效优化院前急救人力资源配置,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中对于急诊进行了详细分级,但是由于该方法在我国属于试点运行,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在北京的试点中通过针对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非急救渠道的服务预约,通过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专车接送的方式,来缓解院前急救资源配置的压力。通过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分级制度,可以通过普通医疗服务实现非急救医疗服务,从而优化院前急救医疗资源的配置,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用于真正需要急救的伤患中。

(三)完善急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

参照国外先进医疗人才培养机构,完善我国急救医生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院前急救工作的输送人才,从而缓解院前急救团队人手不足的问题。卫生部门要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政府提供教育经费,教育部门制定人才培养指标,医学院提供教育所需资源,面向社会招收医学专业的专科、本科及专升本毕业生,实现院前急救人才资源的增长。在培养过程中,要结合院前急救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并开展院内实践活动,提高其临床操作能力,进而保障院前急救措施的有效实施。

结束语

院前急救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重要环节,承担着为院外伤患提供急救服务的任务,其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医疗急救服务水平以及公共管理的重要指标,在各种突发事件、大型活动、重大事故中作为医疗应急机构的基础保障,在维护公共安全以及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辉,张进军,李航等.北京市120急救网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04(8):573-575.

[2]王盛波,荣磊,赵云霄等.院前急救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及使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2,29(7):658-660.

猜你喜欢

医师医生医疗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师为什么不满意?
80位医师获第九届中国医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