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10-21张立成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动态信息技术

张立成

【摘 要】信息技术的使用,能使比较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且具有趣味起来,会给学生留下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知识探索过程中。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要选用恰当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动态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其中“解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是知识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部分知识对学生而言,较为抽象,难于理解。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把抽象的事物直观化,帮助学生理解,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信息技术能将数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直观地展现出来,给学生提供可感受的形象,以此调动学生的感官,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由“解答问题型”向“解决问题型”转变,从而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认知活动中去。小学阶段包括的教学内容丰富,“解决问题”的类型比较多,而大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这些知识体系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运用信息技术,动态演示“解决问题”情景

心理学家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果将文字、数据的信息以动态的方式演示,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有效的情景中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中的“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行船问题”、“列车问题”等相关知识时,教师若是利用多媒体设计出动态的相遇、追及、行船、列车等问题,学生就能直观地看出相对应的数量关系,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学生建立知识的表象是以实物为基础的,课堂上虽然不能以实物的形式展现,但是通过动态的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深刻的表象,在逐步过渡迁移到知识的本身,这也是信息技术的无限魅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还原“解决问题”情景

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学生对于知識的获取主要是让他们去参与、去实践。只有通过实践,获得切身的体会,学生才能感悟出真知。如果在教学中可以还原“解决问题”情景,就能让学生亲身融入到问题情景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解决“植树问题”、“时钟问题”时,这部分知识如果教师只是讲解,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知识的表象,规律更是无处可寻。但是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突破场地的限制,把室外的事物展示在屏幕上。这样,学生就能轻松地掌握知识,形成规律,建立表象。如“植树问题”中可利用画图软件,画一条路,按一定的间隔植树,分步演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等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其规律,进而在大脑中建立起永久的表象,这也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好处。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解决问题”情景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感悟出真知。而在小学“解决问题”中许多问题都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去实践,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将“问题”转变为可以实践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通过游戏去实践,这样一来,形成了“玩中学,学中玩”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建立起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例如,“方阵问题”、“幻方问题”、“抽屉原则问题”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但是,这些知识都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所以可以抓住知识和学生年龄的特点,以游戏、图画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抽屉原则问题”中,通过出示几个杯子,再出示几支笔,让学生用鼠标点击来完成。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能真实地感受到知识的内涵,进而促其掌握该知识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故事演绎“解决问题”情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好奇心。而学生除了喜欢“动”的事物以外,另一方面更喜欢以“静”的方式表现,那就是“听故事”。于是,可以抓住这一点,将问题情景转变为“故事情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学生会高度集中,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教学“工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时,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较抽象,也较为复杂,学生无从入手。但是,以故事演绎的形式来展现问题内容,学生就能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解:有1座庙里住着大小和尚100人,大和尚一顿要吃3个馍,小和尚3个人一顿才吃1个馍。共有100个馍刚好分完,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所以要运用好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教师分析时,用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假设全为大和尚,则共吃了(3×100)个馍,比实际多吃了(3×100-100)馍。这是把小和尚也算成大和尚,在保证和尚总数不变的情况下,以“小”换“大”,一个小和尚换掉一个大和尚,可减少馍(3-1/3)个,因此共有小和尚(3×100-100)÷(3-1/3)=75 (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讲解配合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自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动态信息技术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国内动态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