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2016-10-21李贤友
李贤友
【摘 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本课程的特征,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开展多彩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策略探索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思想教育的课程。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必须与当地社区的经济建设相结合,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如何立足教材,创新课堂教学策略。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一些探索。
一、生活化策略
《品德与生活》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春天里的發现》这一活动时,首先,我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春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又如,我在上《我会好好地吃》一课时,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积极、愉快地生活,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知道早、中、晚三餐的学问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首先,我通过与学生谈话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说说平时早、中、晚餐都吃些什么?你们最喜欢吃什么?边谈边有意识地渗透珍惜粮食、文明礼貌用餐等等常规的行为习惯。其次,让他们同桌相互谈一谈早、中、晚三餐就餐习惯,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用餐环境,让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所创设的模拟情境之中。最后,聊聊怎样选择食物搭配吃才好,还要多和蔬菜交朋友,偏食、挑食为什么不好。随着学生愉快地、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就餐情况,在交流过程中,让其他学生当当小小营养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利用这种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感受。让他们知道吃的学问,指导他们学会营养就餐。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还提出“做中学”,就是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来丰富经验,通过实践经验来促进发展。《我会好好地吃》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程能够真正做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让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真正运用于《品德与生活》课堂,走进学生的心坎。
二、合作探究策略
教学中,我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选,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执教《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困难。学生先回忆生活中战胜困难的事例,然后分组交流,集体交流在困难面前是坚持或是放弃的事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从中体验克服困难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决心。分组完成后,强化了小组角色,以此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利于活动的有效开展。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自主的课堂,我们尝试把“自主”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和时间;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生可根据学习内容、思维观点,自主选择自己的交流伙伴。例如,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一课中,学生在辩论红红跳绳该坚持还是放弃时,教师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交流伙伴,分成“坚持”组和“放弃”组后,两个组再进行辩论,这个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出问题情境,创设一种探究分为,鼓励学生合作讨论与独立思考的相互结合,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开启思维之门,激发创造力。如在《中秋与重阳》教学之前,我们首先给学生介绍了中秋节与重阳节,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中秋有月饼吃,重阳节是纪念的日子。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那么,中秋节与谁有关呢?重阳节与谁有关呢?”很多学生都能够说出表面的涵义,但是,有一个学生问到:“为什么中秋节就会想到嫦娥呢?都是虚幻的人物,我见都没见过,老师你见过吗?”针对这一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对“嫦娥”进行了讨论,尝试着自己先去找找中秋与嫦娥的关系。教师最后总结:中秋节是一种寄托,一种思念,是盼望团圆的日子,无论是月饼,还是嫦娥这一神话中的人物,其根本寓意都在于思念、团圆,寄托美好。
三、参与实践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我有一双“小巧手”》一课,我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制作手工,同学们兴致很高,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东西,认真地做,结果很出人意料,学生的作品有的很精致,通过展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我长大了》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认识自己的成长过程,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恩情。我课前让学生搜集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并在课上开展了“小小展示台”(我来介绍我自己)的活动。学生们一个个兴致勃勃地拿出准备好的照片,我以“猜猜这是谁”的方式请出猜中的同学继续自我介绍。同学们在惊诧和欢笑中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身体上变化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提高,进而懂得:自己长大了,要更加懂事了,要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并表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知,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如在教学《我和小伙伴》一课时,在教育学生伙伴之间要谦让、合作上,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课间游戏表演,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再现了课本中的谦让情境,还调动了原有的生活积累,教师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逐步养成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凤.《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