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2016-10-21杨静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小学生

杨静

【摘 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小学阶段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从多种有效的途径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抓起,扎实有效的进行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对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建设和谐社会、合格公民基本素质的大事。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如果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及早重视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激励功能

怎样在活动中发挥激励作用,在激励的刺激下养成良好的习惯呢?我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将学生的良好习惯进行到底。

(一)开展规范教育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班级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有规范的作用。如果光靠死记硬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条条款款,自然是有口无心,无法落到实处。我利用班会课,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各种活动,具体化,形象化。如:拍手《三字经》、相声《争创文明城,争做文明人》、快板《24字核心价值观》、手语《文明之歌》、歌唱《小学生守则》、脱口秀《文明之花遍地开》……每次活动,都有评分细则,优胜者获奖。通过自编自演将生硬的道德说教改变得生动、形象、有趣、喜闻乐见。这样利于学生理解,内化,产生共鸣。将要我怎样做,变成了我要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

(二)开展美化教室活动,发挥育人功能

教室作为校园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不但可以给人春风拂面的新感觉,还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学双边的积极性。因此,充分重视教室美化的新功能,会达到相得益彰的教育。教室门口的班牌:“静能生智,博能生辉”,到教室看到黑板上方张贴班训“乐学乐创,绽放光彩”,激励学生以此为目标,创建良好班风。教室后墙上设立,“春桃风采”的展示板块,张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的奖状。前呼后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其次,教室一侧“桃李精神、桃李争妍”分期展示学生的作文、手抄报、书画等作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珍惜点滴时间,发扬拼搏精神,形成务实、求实的学风。另一侧窗台的花台里种上各种各样的花草,点缀教室,给整个教室环境平添几分和谐、自然、蓬勃向上的气氛。

精心设计墙报,发挥导向作用。每学期结合学校德育处的安排,我班都要精心设计主题鲜明、新颖的墙报。开学初设计“新学期,新气象”;重大节日或历史纪念日设计,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周年”、“祖国在我心中”、“奥运与我同行”……围绕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展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名言警句是一种理想的导航工具。在美化教室的同时,我要求学生在课桌右上角上,每人贴上一句自己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时常激励自己,约束自己,力争让学生成为文明的人。在这种浓浓的教室文化氛围中,既培养了学生品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鼓励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

二、良好的情感体验,促使行为习惯的养成

情感教育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小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我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学生们站在国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以感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良好契机。国旗下,学生代表们进行相关主题的演讲,老师们强调的种种规范,都把各种道理和规范要求蕴含其中。每次升旗仪式完毕,我都会问他们:“今天讲的是什么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这样“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守时惜时”、“懂得感恩”、“勤俭节约”、“遵守秩序”、“勤动手动脑”、“加强锻炼身体”、“讲究卫生”等等。这些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的体验中形成了,又促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我组织学生们把每期用过的废书废纸积累起来,到校园垃圾桶收集废纸,塑料瓶等,然后送到废品回收站变卖。把卖得的钱积攒起来买奖品,奖励给每学月操行评比优秀的同学。劳动往往创造美好,勤俭节约是美德。同学们对变废为宝是乐此不疲,这事在他们年少的心灵里烙下深深的印记。

还有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体验。如:“保护母亲河我在行动”、“清明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等。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水平,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学生从点滴做起,小学时期是情感因素养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情感丰富、脆弱且波动的时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小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青少年才能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真谛。

三、各学科相互渗透,齐抓共管

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光靠班主任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把养成教育渗透到家庭中,社会教育中,构建德育教育的网络,使养成教育立体化。与任课老师,家长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到班主任战略枢纽作用。让每一位任课老师在自己班能上课,上好课是我的目标。每周,我都会听取任课老师的意见组织召开班干部培训会,以各个层面了解到班级动态。及时将违纪行为好在班上通报,并利用校讯通平台,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情况。建立“学校联系卡”及时与家长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效地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的养成了。

四、检查评比与自我评价相结合

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监督、检查、记载。建立学生操行评比的考评制度,对全班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加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还可以定期评选出“文明小标兵”让他们起到榜样的作用。通过行为规范教育和行为常规管理,做到行为规范教育制度化、行为习惯自觉化,使行为规范真正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体现在学生的言行举止中。如果学生把道德规范与自己的有关行为进行联系,对照评价,就会对学生道德行为发展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发挥教师身教作用,树榜样,做示范;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增强情感体验,促使学生行为规范慢慢养成。

【参考文献】

[1]张永军.《教师》,2015(1):105-105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行为习惯小学生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