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016-10-21姚念彤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初中语文策略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进入一种误区:重教师教授,轻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和重点,成为一切学科所追求的高层目标。“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是国语,是工具学科,更应该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素质教育,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策略

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就是要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不具有自己的真实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实践证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是可以达到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目的。我们应当彻底擺脱以教师为中心,片面灌输的教学模式,尊重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发现、创造的机会,真正参与学习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及创造性。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提问方式,改进教学方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是新课改精神,对文章整体和部分的感知质疑及对疑惑的解答,由学生自主解答或小组班内合作解答,使学生自主把握课堂,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大胆发言了;没有了教师的大问小问,学生的质疑声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变得丰富多彩。这样,教师轻松了,效率提高了,学生思维活跃了。

三、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是神圣的权威、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教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没有主动性,思想僵化,因此,毫无创造力可言。真理是越辩越明,世上很难有绝对永恒的真理,任何人都有发现真理的可能。如果总是跟在别人的思维后面,不敢求异探索,那就不会有什么创造性成果了。每个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语文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主动地去读解课文,从而读出不同的结论。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勇敢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思维没有现存的思维方式和规律可循。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驰骋,可以从一个思路跳跃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突然闯入到另一种意境,多方位地试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作文教学,针对某一作文题目,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增加思维的多维性,减少了思维的单向性,拓宽了思维的广泛性,发展了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长期的训练,必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一来,以后学生写起作文来再也不会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了。

五、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写作是最具有个性化,最能体现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同一则材料,同一个题目,“横看成岭侧成峰”,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文教学中,除了观点正确,切题之外,要鼓励构思新颖,见解独到的文章,鼓励标新立异,如多角度思维立意,独辟蹊径,尽量避开常规思维,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和见解,从侧面、反面、横向、纵向或其他角度思考,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复制性的思维模式,写出富有时代感、有创新的作文来。

六、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式和讨论式,善于根据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高屋建瓴,抛开教参的条条框框,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要给予鼓励和肯定。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阅读理解,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中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鉴赏是读者对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的感受、体验和认识,是创作的继续,是艺术的再创造。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引导学生重视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任何艺术都是以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学形象以语言文字作为雕塑材料。文学鉴赏,要利用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对作品的形象加以联想和想象,不断地再现它,充实它,发展它。重视个体参与,强调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阅读中尽情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

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正确的审美观是我们在良莠不齐的文学世界中阅读时的航标灯。文学是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种种描写方法,去刻画形象。这些都要有一个正确的审美观,才能认真阅读,仔细品味,获得美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而正确的审美观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了正确的审美观,学生才能准确地评论形象,评判人生,才能执著地热爱生活,勇敢地创造生活。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多渠道、多角度分析,运用观察、操作、讨论、反馈、反思、迁移等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营造松的学习环境,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建松.语文新课程与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师道,2003(11)

【作者简介】

姚念彤,本科;中教二级;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初中语文策略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