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016-10-21玄颖
发问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鼓励孩子“敢问”、“善问”是学生“会问”的基础。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学生敢于发问的勇气和善于发问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问能力呢?我想作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老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殊不知学生的这种“好问”本性特质也是异常脆弱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和科学培育,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转换角色,摒弃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导者、领导者的守旧思想,“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把微笑带进课堂,拿出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站在学生角度上,对学生提出的突发奇想,怪异问题、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认真对待,耐心解答。发扬教学民主,如提倡“七嘴八舌”和“流水发言”,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多与他们沟通,不挖苦、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学业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变“不怕问”为“我敢问”。从而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和勇气,使他们体验到在提问中收获成功的快乐,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肯定敢于大胆发问,并用“好问”的精神打开知识的大门,从而达到新的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见“疑”想“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每一个时机,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止的状态,并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从而让学生加入到想去发问的洪流中。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的时候,我借助多媒体,让大家欣赏了蓝天下,溪水边,一片桃花源沿溪流两岸生长,桃花飘落,鸟语花香的场面,伴着音乐,同学们都发出了惊叹,“哇塞,这是什么地方怎么这么美!”这时我顺势发问,“在我们接触的成语中有一个词语十分贴切的描绘了这个画面,谁知道是哪个成语?”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活跃,议论纷纷,就在这时有一位同学从美景中猛的发问:“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写的这篇文章,他写出这么美的景色,当时他内心怀着怎样的思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表达什么?”沿着同学们的发问,我顺势导入了新课。要想解开大家心中的疑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桃花源记》一课,这时同学的兴趣高涨,很轻松愉快地进入了新课,就在这样创设情境的情况下,整堂课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整堂课教学高潮迭起。
三、注重教师启发引导示范,使学生能“疑”会“问”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没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堂上进行现场表演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这一片段,我提问“刚才几位同学表演的怎么样?”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多数同学认为语气与人物的身份、场景部分不相符。这时有的同学就发问:“课文中的人物该用怎样的口吻说话?这样的口吻讲话有什么好处?”就这样的启发引导,激发了学生发问的热情,而且问的都非常的有深度。把问题不直接给出而是转弯式的提出。在课堂提问中,要善于将问题拐弯抹角、改头换面地提出,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对“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字,没有直问其意,而是来了个曲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感到疑惑之余,悟出“且”是将近的意思,愚公没满九十岁。这样既使课堂妙趣横生,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找准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提问。如教《死海不死》一课时,我问学生:“题目中两个‘死的含义是否相同?最后一句‘死海真的要死了中,后一个‘死又作何解釋?”当学生对此问题作出合理解释时,教材的重点便把握住了。教学难度水平要适中,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四、培养发散思维,让学生有“疑”多“问”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故此,我们在语文课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培养发散思维的习题,通过对比学习、探讨学习、仿写练习等发散思维的训练,从而灵活地把握各知识点,进而达到知识迁移和巧解巧算之目的。在这样的变式练习下学生的问题自然会很多。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只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由此造就一批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可见,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的培养、提高,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寻求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
【作者简介】
玄颖,女,本科学历,二级教师,2014-2015年盘山县教改能手。重要荣誉:本文已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