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关于高中政治有效教学的探究
2016-10-21李娜
李娜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刷新,但在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态场上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的客观现象。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有效性缺失。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充分地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能够将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
一、高中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思考
所谓有效教学指的是: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而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具体体现为“以政治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发展,达成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为根本任务的三维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的意义在于:其教学过程的符合规律性、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具体指: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二是明确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内容;三是采取本校实际易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二、影响高中政治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作为课堂教学的两大主体,“学生投入”和“教师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而教对学的影响相对而言占主导地位。
教学观念的有效性缺失在今天的政治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主宰”等专制式的教育理念依然存在,学生的学习还是被桎梏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的框架内,不管是否正确、喜欢与否,记忆是第一位的,而“遵守纪律”则是教学质量的第一保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学生不能也不会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往往只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是“奴化教育”的对象。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缺失在今天的政治课堂上,仍能见到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授课方法,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时间。其实,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后果远不只是现象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它实质上是一种封闭、单调、机械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讲解、轻互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群体、轻个体,重课堂、轻实践等诸多特征,没有真正注重教学实效。
三、高中政治有效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许多高中政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能够对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牵引,整个教学活动全部在课堂的40分钟之内完成。这样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一方面学生对学习内容熟悉程度不足,另一方面,课堂教学时间利用率低下。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从强化学生预习活动入手,要求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活动,提高师生互动教学的基础,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大量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资料,提高学习的深入性与针对性。例如,在教学《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之前,针对高中生对选举工作不熟悉的实际状况,笔者专门要求学生在课前针对我国的选举制度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通过查阅工具书、上网浏览等方式,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现行的选举制度,还要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选举制度进行简单了解,对比分析我国选举制度与国外选举制度之间的异同点。通过这样的预习活动,学生对于远离自己生活的选举工作具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相关内容的学习中,轻车熟路,同时对于难点问题的听讲与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另外,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再者,由新课程标准来看,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将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的方式中解脱出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不断“更新”,敢于超越自我。另外,学生有着“未完成性”的特点,即在学生身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潜能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得以充分发展。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要组织多种形式学习活动,给学生留出更充足、更广阔的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探求知识,促进生命成长。
这也要求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象、直观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不仅使他们对知识更容易接受、理解和活学活用,还完成了对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统一,体现了政治课的启发性、主动性和感受性。要求教师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多肯定和鼓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组织课内探究活动,培养自主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当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及自主能力培养作为重要途径,凡是能够放手让学生自主、獨立完成的学习环节,教师只要发挥启发引导作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笔者将原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研究为主的学习模式,在重难点环节进行点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深度。笔者在教学中,专门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进行逐层深入的分析研究,分小组研究。例如,教学《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时,笔者按照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要求,向学生出示了一组探究题:“世界多极化的原因与表现是什么?世界多极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应对复杂的世界多极化趋势?”这样用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课前搜集的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之内的讨论,接下来是分小组交流汇报,最后在教师的点评之中予以完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实施课外专题拓展,整合教学资源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避免“就教材讲教材”,应当理论联系实际,为学生构建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加深学生的理解效果。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开展课外专题拓展活动,将各种有利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服务于教学,巩固课堂教学成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笔者教学之余,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组织开展专题研究以及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
总之,课堂是我们奋斗的主战场,打赢这场战斗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去创造,教师导,学生演,教师引,学生思。高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我们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也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