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宜兴均陶的历史传统与创新发展

2016-10-21韩小虎

江苏陶瓷 2016年1期
关键词:釉色宜兴装饰

韩小虎

1均陶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意义

宜兴均陶始于北宋时期,在明代晚期进入成熟期,“欧窑妍且姱,绚丽同晨葩”,其时以欧子明所制最为成功,时称“欧窑”,几乎成了宜均的代名词。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两种,代表作“宜均天蓝釉鸠首壶”器型优雅、形制端重、釉色匀净,堪为珍品。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宜均陶器开始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乾隆、嘉庆时期(1736~1820年),均陶除突出釉彩美外,还采用刻花装饰。宜兴丁山的葛明祥(1736~1811年)葛源祥(1742~1820年)两兄弟烧造的宜均陶器蜚声中外,世称“葛窑”。产品有火钵、花盆、花瓶、水盂等器,不仅造型别致,款式古朴,而且釉色艳丽,丰富多彩,色泽蓝晕比欧窑也大有进步。民国时期宜均名工戈根大创制的四方与抽角六方金鱼缸采用多种色泥堆贴不同层次画面,并镶嵌扇挡形线饰,装饰手法得以新的提升,其金鱼缸获上海首届国货展览会特别奖。此后鲍六芝、杨耀生等的堆花寿缸,堆贴表现的题材更为丰富,琪树瑶草、飞禽走兽、人物金刚无所不包,画面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形态各异、形象生动。

建国后堆花成了均陶的重要装饰工艺,并创造了半浮雕和浮雕堆贴法。釉色也扩展到数十种,产品以大中件园林陈设器为主,有各式陶台凉凳、龙缸、金鱼缸、花瓶、水盆、千筒等。近年来,均陶作品更是进入收藏领域,制作向小众化、珍品化发展。

纵观宜兴均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宜兴均陶的历史传统中具有二大特征性的基本要素。

(1)均釉装饰

均釉有别于一般的传统釉,其浑厚古朴的质感与独特的窑变效果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均陶美在釉色,有蓝均、铜均、白均等数十种,其中的蓝均釉最为名贵,赢得“灰中见蓝晕,艳若蝴蝶花”美称。由于其中的主要原料窑汗、泥浆等为宜兴附近所特有,因此均釉在历史上也是宜兴特有的,而均釉装饰是宜兴均陶的一个基本要素,这也决定了均陶在技术层面是宜兴独有的。

(2)堆花装饰

早在西晋时期,宜兴已有堆花陶器,可见堆花先于均陶出现。明永乐年间,宜兴窑场出现“大拇指堆花”,即在陶器的坯体上,运用右手大拇指堆贴各式花卉、人物、飞禽、走兽图案,主要技法有手抹、累叠,另用竹片、木片、牛角等小工具进行装饰性加工。把异于坯体的其他泥料,粘贴在陶器表面形成纹饰或图案,所有的功力都在大拇指上。摊、搓、撕、抹、堆、揿六种手法相互交替,互为关联,还要考虑到坯体的本身颜色和形状,因此堆花被称为“大拇指艺术”, 民间艺术特色浓郁,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大拇指堆花”正式用于均陶,也意味着宜兴均陶进入了成熟期。“大拇指堆花”是宜兴均陶艺术层面的一个要素。

宜兴均陶是宜兴釉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所具有的“均釉”与“堆花”二大特征决定了不同时期的均陶产品上无不烙下相应时期技术与文化发展的印记,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看似简朴实则细节饱满、耐人寻味,这种特质几乎已融入了它的材料、工艺和气质中,成为一种地域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识取向,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宜兴文明发展的主要过程,这就是其文化意义所在。

2均陶的继承与创新

历史地看,均陶的继承和创新是贯穿于整个均陶发展过程的。正是一代代均陶人的在前人基础上不断的继承并创新,才使其生生不息地走到今天。社会的持续需求使均陶有着良好的发展动力。近年来宜兴涌现出许多艺人均陶作坊,他们尊重传统,又注重创新,在技术与艺术层面在不断地把均陶向前推进。但作为均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年来我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我认为要想真正使均陶复兴,必须在如下二个方面花精力:

(1)技术创新

均陶产品的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泥料调配、釉料调制、成型、干燥、上釉及烧成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技术创新包括二个方面:其一,是泥料、釉料、色泥配方的改进完善。坯料的成型性能有待于优化,提高成坯率;均釉釉色有待丰富,一些传统名贵釉色有待挖掘恢复;堆花色泥也可进一步引入合成色剂拓展色系,增加堆花艺术的表现力。目前来讲一些传统原料像甲泥、白泥、泥浆及窑汗日益枯竭,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寻找其它原料试验取代来解决这一问题。均釉的窑汗取代问题更是当务之急,可喜的是省陶研所徐建华等已在合成窑汗及基釉的研制方面获得了成功。其二,成型、干燥、烧成也可引入一些现代的工具与技术来提升效率与成品率,一些干燥设备及自动控制窑炉的应用,这方面的效果就很明显,仍有不断进步的空间。当然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创新需在新技术的应用与继承传统审美品位之间寻找妥贴的平衡点。

(2)艺术创新

对于一件均陶作品来说,堆花装饰、均釉釉色与造型无疑是主要的表现手段,而堆花装饰与釉色又依附于造型之上。从目前来看,均陶创作似乎更加注重堆花装饰,器型基本上还是延续传统,缺少创新,因此,要注重引进高校等外界高水平设计力量,寻求突破。均釉装饰方面也需加大创新力度,拓展均釉的色泽应用范围。在堆花装饰上也可借鉴书画等艺术门类的风格,发展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装饰效果。要沉下心来研究当今社会不同阶层人士的审美需求,开发新品、引导市场。

3均陶作品“四世如意”画缸的设计创作

作品“四世如意”画缸(见图1)在造型及装饰手段的创新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工艺构思与设计

首先在满足实用要求的前提下刻意设计了一款大肚收口的坛型器型作为主体造型,旨在尽可能扩大主视装饰面的范围。鼓腹收口,浅脚小口呼应,显得形制端重,也为作品寓意作铺垫。造型对传统经典有所突破,浑朴中见妍正。

缸体用夹砂缸泥手工精制而成,坯身干燥后采用表面水洗的特殊处理,使颗粒外露,成胎紫褐色中点点肌理,平添了粗狂古朴的表面质感。

作品主体装饰采用平贴法通体堆贴四只狮子戏球的画面,黑、棕、灰、白四色泥的恰当应用加上特制的透明无光釉的质感映衬,使画面表现得既古朴厚重、层次分明,又生动逼真。

口沿垂挂的均釉是点睛之作,均釉在高温熔融后像瀑布顺势而下,一气哈成,自然而又贴切地与画面主题融为一体,提升了整个作品的意境。

(2)装饰风格与文化寓意

作品“四世如意”画缸采用工笔与大写意相结合的艺术处理手法,巧妙地把“均釉”与“堆花”二大装饰元素融入同一主题表达中,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均陶的传统特色,整个画面自然大气、气势磅礴。同时又创造性地引入坯面磨砂及无光透明釉等表现手法,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与表现力,使作品粗狂中不失細节上的精致、典雅。画面布局别致、古风缭绕,颇有几分中国画的线韵之感,获得了难得的视觉美感。

作品采用平贴手法,在恒固端重的缸体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四狮戏球”经典形象,由谐音意寓“四世如意”,“世世平安”,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飞流而下的均釉行云流水间,平添一种流变的灵动,更蕴示着这种美好的愿景是奔流不止、生生不息的,文化寓意极为深刻。

“四世如意”画缸通过独特的造型与装饰升华了其人文意境,从而在更高层次上诠释了宜兴均陶的特有魅力与神韵。

参 考 文 献

[1]徐建华等编著.陶瓷花釉与装饰技术[M].中国轻工出版社.2011.

[2]史俊堂.宜兴均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釉色宜兴装饰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第二届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陶瓷艺术展开幕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DIY装饰沙漏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邹蕴芳
DIY节日装饰家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