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席勒的美育思想研究

2016-10-21姜煦

学校教育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席勒康德美学

姜煦

弗里德里希·席勒被称作德国文坛的“双子星座”。席勒的美学思想是德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席勒的美育理论深受西方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康德哲学的影响,产生于特定的时代。他的美育理论以独特的视角批判了物质丰富但精神贫瘠、人性分裂的问题,试图使人实现自由的人性、拯救日益败坏的心灵,但同时暴露出他在政治上的妥协性与改良主义。

一、席勒美学的哲学背景

席勒的美育理论并没有自创一个独立完整的哲学体系,而是从整体上接受了康德的“批判哲学”,并在这个体系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人道主义美学体系。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他把古希腊看作最为美好的“黄金时代”。

他借用了康德哲學的人道主义架构和先验的分析方法。要知道,康德哲学一方面是把人当作目的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康德哲学的三大批判依循着这个“自然向人的生成”的顺序结构,而且把美学当作了由自然的必然王国通向人的自由王国的中间环节。

二、席勒美学的时代背景

通观席勒的一生,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民族与国家、民主与自由主题。《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的代表作,写作年代都集中在1791—1795年,显而易见的原因除了康德对他的启发,最根本的还在于当时欧洲政局的转变以及它在知识界所引起的反响。

法国大革命失败后,席勒深刻地预见到了法国大革命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社会并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试图通过审美教育拯救失落的人性,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

三、席勒的美育思想

在席勒看来,人性是人的天性的和谐统一。近代人要做的,就是通过更高的艺术即审美教育来恢复他们天性的完整性,改善时代的性格,他假道于美学解决政治问题认为人们只有通过美育,才能避免混乱。

席勒用完整的性格标准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病态下了很中肯的诊断,他拿古希腊社会和近代社会进行对比,认为人在最初的自然状态中其天性是和谐的。而古希腊社会正因为没有造成社会与个体分裂以及个体自身人格内部的分裂,所以“结合了一切自然”能“把想象的青春性和理性的成年性结合在一种完美的人性里”。在《美育书简》中,席勒接着对给人性造成创伤的文化进行分析,他指出一是科学技术的严密的分工制,二是更复杂化的国家机器使得各等级和各职业之间更严格的割裂成为必然,结果是人性内在联系被近代文明撕裂开来,把人变成了一个个毫无关联的碎片。人或是受感觉限制, 变成野人, 或是被理性压抑, 变成野蛮人,一种致命的冲突就使得本来处在和谐状态的人的各种力量互相矛盾了,进而失去了和谐发展的自由。

席勒首先阐述一种新的客观唯心主义的自由:自由不是政治经济权力的自由行驶和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解放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达到自由的路径不是政治经济的革命而是审美的教育,至少是须先有审美教育,才有政治经济改革的条件。席勒意识到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避开政治来谈美学会引起反对,他首先就问:“正当时代情况迫切地要求哲学探讨精神用于探讨如何建立一种真正的政治自由时,我们却替审美世界去找出一部法典,这是否至少是不和时宜的呢?”接着他论述了让美走在自由之前,在第二封信中阐述美的话题不仅仅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审美趣味,而且也关系到这个时代的实际需要;人们为了在经验界解决那政治问题,就必须假道美学问题,正是因为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到自由。

近年来,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国各民族均重视教育的作用。如何提高国民的素质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共同的主题。素质是人们特有的综合能力,是社会物质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开发和培养。美育在提高素质教育、培养高尚人格的各种手段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归纳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没有一定的素质教育就谈不上美育;而美育反作用于素质教育,只有和生动活泼的美育有机结合起来,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完美的个性、高尚的人格。因此,作为建造与支撑和谐社会的骨架的人,首先应该是人格和谐与完整人性的形成,而要成为这样的人,就不仅仅需要智育,更需要美育。

四、席勒的美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现状

席勒这套否定政治革命,而以全人教育、精神教育、审美教育取而代之的主张,在和平发展的年代,给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启示,而不是批判的对象。

1.与传统道家美学契合

老子同样反对战争,以善为审美基础,主张上善若水,这和素有“玻璃人”席勒观点相似。老子主张“无为”不等于“不为”,老子意在顺应自然规律而“为”。这实际上和席勒的“审美游戏”相似,意在调和矛盾和冲突 ,追求自由的同时追求永恒的真善美的统一。

2.对现代中国教育的影响和评价

几千年来,对真善美的孜孜追求是人类发展的共通主题,不然为什么我国近十几年来大抓素质教育? 为什么我国与席勒提出过类似主张的蔡元培先生近年来让我们倍加怀念? 笔者想,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感到席勒的美育思想并非无稽之谈,对当下的中国很是有教育意义。

席勒的人性论不仅构成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重要一环,还是其整个美学思想的基础。这一点和中国道家的美学很像。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其哲学基础的,从哲学角度揭示审美教育,把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明确区别开来。席勒明确了审美的目标:拯救人类日益堕落的心灵和构建自由的人性。

席勒的审美游戏显然不是指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某种具体的审美活动,而是指一种纯粹的、理想的审美精神状态。他崇拜希腊的“完整人”,对这个时代的一切采取蔑视的态度,完全以“完美的神”的标准来塑造理想国的人格。所以,席勒的理想化教育在现实社会只能给人一种格格不入的空虚感,然而只有社会的和谐才是通向人性和谐之举。作为改造社会的药方,如果悖离现实太远,是不切实际的。既然感性和理性的尖锐对立冲突在全部社会活动中生成、滋长、消灭,那么就不可能单单通过审美去统一他们。

猜你喜欢

席勒康德美学
文学巨匠歌德论挚友席勒
印花派对
席勒的烂苹果
纯白美学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吃猫粮得来的诺贝尔奖
康德调钟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