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立数概念出发重视低学段学生数感的培养
2016-10-21吴琦筠
吴琦筠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感作为核心概念提出,并明确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由此可见,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数概念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感。学生数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一个从“迷茫”到“醒悟”的过程,如何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数感呢?下面就结合“11~20的认识”一课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1~20的认识”处于数的认识知识链的起点,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是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的核心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其实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基于学生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数概念?如何在低年段的认数教学中进行学生数感的培养?
一、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要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引导他们自己去感知、发现,并主动地探索,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从而把握数概念,领悟和建立数感。
[教学片断1]:
1.猜一猜
師:看!这里有多少根棒棒糖呢?
2.摆一摆
师:用小棒代替棒棒糖,摆一摆。想一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看出有12根?
我们结合学生生活中数数的经验,学生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引发了认知冲突;在“摆一摆”的活动中观察、感悟,体会了数的含义,建立“十进制”的概念;“捆一捆”的操作是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的有效途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数的感悟环境,学生的数感一点一点的发展起来,获得了原有认知和数学知识的一种碰撞,促进了学生对11~20的数的理解。
二、经历数概念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
数概念的学习是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数的意义的理解从计数开始,这是数感形成的基础。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都认识很多数,但建立抽象的数概念,使学生把数与它所代表的量联系起来还需要一个过程。从本课时起,学生随着数范围的扩展,开始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当计数的实际需求与原有认知产生矛盾时,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感受数的意义?怎样突出“十”作为计数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片断2]:
(一)行为阶段:摆小棒
摆一摆:知道1个十和2个一是12。
捆一捆:把10根小棒扎成1捆,初步感知10个一是1个十。
头脑中摆一摆(表象操作):感悟11—19各数都是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二)符号语言阶段
师:任意选1个数,说说它的组成?
生:19,就是1捆小棒和9根小棒组成的。
生:19,1个十和9个一是19。
师:比19大1的数是几?说说它的组成?
生:20,就是1捆小棒和10根小棒组成的。
生:他说的不对!20,应该是2捆小棒。因为10根小棒就是1捆小棒。
生:20,就是2捆小棒,2个十是20。
……
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低学段的认数教学中,使学生有感于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清晰地建立起计数单位“十”的表象,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真正实现了对数的理解,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数感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三、关注学习体验,逐步积累数感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可见,数感不是传授的,而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受、领悟的,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获得数的敏感性,进而发展学生数感的。因此在教学中,创设体验性的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比较、分析,加之相互间的交流,不但可以强化感知和思维,还对积累数感经验非常有益。
[教学片断3]:
1.出示:一把只有0刻度的直尺。
师:找一找,15的位置。
生:在0的右边,不知道这把尺有多长,15的具体位置不能确定。
2.出示:一把只有0和20刻度的直尺。
师:再找一找,15的位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大部分学生知道在靠近20的位置,但误差较大。
3.出示:一把只有0、10和20刻度的直尺。
师:再找一找,15的位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知道在10和20的中间。
4.分别找出1、5、11和19等数。
5.拓展:如果把直尺延长,22在哪里?
……
延长后的直尺就是数轴的直观模型,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猜想经历了从“无已知数为标准”进行估计——“有已知数为标准”进行估计的过程。借助直尺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0~20的数序,并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顺和把握0~20各数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获得了大小关系的直觉认识。学生明确了直尺上在右边的点总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只要把直尺延长还能找到更大的数,学生的数感是在不断地学习中一点点积累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数学活动由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去感悟数,在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数感经验。
数感的形成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2]此文仅仅是结合“11~20的认识”这一核心知识,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着眼于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联系,让学生在感知、探索中发展自己的数感,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