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地制宜的居住区“人车分行”模式初探

2016-10-21满运志

中国房地产业·上旬 2016年1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

满运志

【摘要】本文以大连软件园东沟地块概念规划为例,对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采用 “人车分行”模式的探索和尝试进行介绍。

【关键词】居住区;人车分行;因地制宜

1.传统居住区“人车分行”模式的应用不足

雷德朋模式第一次把步行交通和机动车交通在平面上彻底分离,较好解决了居住区内部的人车矛盾,受到了居民的喜爱,获得很高评价,成为西方国家居住区交通规划的典范。但是,这一模式实质上是针对居住区道路的总体结构进行指导,把握的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如果设计道路时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再进行深入设计,则设计的目的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粗放式设计的车道事故频发,给住区带来不和谐因素,究其原因,设计的不到位是根本问题。正因为我们缺乏对道路进行微观层面的设计,才是导致目前我国居住区出现人车矛盾的直接原因。

2.因地制宜的居住区“人车分行”模式实践

2.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大连市软件园一期园区内,南邻软件园路与大连软件园GE大厦及大连软件园国际信息服务中心相对,西、北、东三面被山林环抱,原生植被良好,环境优美,人文环境优越,是亿达集团在大连市区内所拥有的一处面积较大,环境最优的未开发用地。本次概念规划将其定位为大连软件园最高品质的核心居住区。

项目现状基地地势南低北高,呈南北狭长山沟形态。南北纵深约1300米,东西横向最窄处不足100米,总占地面积约为23.72公顷,如图1所示。

2.2道路系统组织原则

依据基地现状地形与自然环境特点,充分体现高档住宅区的居住生活品质,确定了本次规划以“人车分行”为道路系统组织原则。规划采用车行、人行完全分离的两层交通空间。车行道结合地形设置,在其两侧设置地下停车场。步行系统沿中央景观带延伸到各个组团,组织严密,系统性强,提供完善安全的户外休闲生活。

2.3车行系统的组织

通过分析规划用地条件,将机动车道与居住组团完全隔离,避免相互干扰,实现安静、安全的生活空间与高效便捷的交通空间的结合。组团内部场地与车行道路分为上下两个空间层面。车行道与组团内部场地设置高差,利用高差设置半地下车库。

小区分为三级机动车系统,市政路、小区路、消防通道。市政路红线宽度为20米,由南至北连接三个功能区域。小区路红线宽度为10米,联系一级道路和各个组团。消防通道,平时为人行步道,兼做消防通道。

2.4步行系统的组织

注重“回家的过程”,通过垂直交通设计,解决日常出行,驾车回家的小区业主进入地下车库后,可乘坐电梯直接入户。通过人车分行的设置,小区内部实现完全步行空間,无机动车干扰,为小区内公共活动和绿化提供更多空间,最大程度提升居住环境,体现高端社区的居住品质。

小区景观设计采用融景手法,将区外山体景观融于小区,成为小区景观的一部分。外部山体景观形成大型绿化的大景观效应,也成为调整生态环境的小气候。而深入其中,由于道路的弯蜒变化,山体水景的相互映衬,步移景异之感油然而生。绿化景观系统同步行系统叠合在一起,人行于其间随着视点的变化,处处见景。本设计从活动特性,节点空间,界面空间等方面提出景观系统的细部外观。

2.5静态交通组织

小区整体采用底层架空设计,充分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设置配套停车设施。为了达到更好的融景效果,并且使地下车库有自然采光和通风,市政路上方设置下沉庭院、采光井板块内结合环境设置采光井。如图2所示。

结 语

据相关物业管理人员介绍,人车分行的所谓高要求基本集中在规划设计阶段,如果真正实施起来,无论对于物业人员还是住区居民,都是有益而无害的事情,实在应该大力推广。然而,单纯的为了达到“人车分行”而人车分行,完全不考虑实际地形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势必会造成开发成本的大幅提高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人车分行”理论已经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来实现“人车分行”模式,避免机械性的生搬硬套;如何更好的在规划设计阶段有针对性的完善“人车分行”模式,避免实施上的有骨无肉。对于今后 “人车分行”模式的健康发展是都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周俭.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3]叶彭姚,陈小鸿.雷德朋体系的道路交通规划思想评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

[4]简﹒雅各布(Janjacob).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译林出版社,2006.

[5]单皓.美国新城市主义[J].2003.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
乡村学校少年宫
贵州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浅析旧建筑改造中的“绿色”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城市红绿灯设计及行人管理缺陷研究
立足乡村丰富学生写作素材的研究
谈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三亚市高校体育
大班中的“小班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