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治沙人
2016-10-21王伟涛
王伟涛
初见他们,是当时西藏地区的风季,没有雨水,又加上牛羊的啃食,成为了荒漠化最为严重的时期,而这,也是他们开始种植防沙的时候。这里有8000亩沙漠,这些治沙人要在这辽阔且干燥的沙漠上种植柳树和其他抗旱植物是很不容易的。他们种了树,看管五年,五年后树活了,他们就可以离开。但是,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植物的存活率很低,几乎每年种每年死,可是他们从没有放弃过,最让我执著要去用记录下他们身影的原因是,这些护林员中不仅有当地的藏民,还有来自各地的汉民。在这里,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他们都用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坚持着、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偶然的机会让我与这群治沙人结缘,让我看到了在骄阳下他们最为质朴又极其坚毅的身影和坚持不懈的改善。摄影是心的反射(但照片本身已经脱离记录的层次),是我对这群治沙人的尊敬与敬仰。我义无反顾地拍摄下最真实的他们,就是希望可以见证他们在这蔚蓝干净的天空下朴素的身影和对自然的敬意。
一片具有8000亩的大沙漠,没有什么大风景,我将环境恶劣的场景赋予人对自然生命的感动,这也是我通过摄影所表达的目的之一。人与沙漠可能只是记录人治理沙漠的一个过程,但是往往这个过程所反映的是他们对自然的一种敬意。同时这种环境场景则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动和对事物的影像人文精神的表达。
我们是怎样的人,就会走上反映我们自己内心的路。在拍摄过程中我深入他们的生活环境,一起吃,一起住,一起享受种树的过程。我相信只有你深深地体会他们这种乐观而又坚持的无畏精神时,你才可以拍得感动他人。
如果一个摄影师少了人文关怀,那么作品深度就会黯然失色。一个专题或者一组照片他们是不同摄影师在不同题材的一种相对系统拍摄过程,高原治沙人也是如此,但他却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延续更深层的提升的话就是精神意义。我在拍摄影的过程之中以一种人道主义的生活拍摄手法表现他们,不仅仅拍摄他们的治沙环境过程,而是通过内在表达他们的精神世界,尽可能地融入我的人文关怀,表现出治沙人的真善美。面对风景的时候,我不只是拍摄沙漠的壮观,环境的恶劣,我要拍摄沙漠与人呼应的地方,拍摄沙漠与人的关系。
数码时代,相机设备可以满足我的拍摄需求。相机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你如何表现影像与影像表达。能通过相机设备来培养提升人格的深度,对于我们更为重要。没有人格深度就无法看到你想表达的东西,即使再美的人文风景出现在你的视线之中,也看不到感知的美。
通过相机取景器,我们看到的了什么?意向的表达不仅仅只是记录,而是“心”的表达。它所表达的是心像。
好的摄影作品之所以令人感动,那是这一事件感动了你以及摄影人背后有一份对人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这组《高原治沙人》他深深地感动了我,这只是我拍摄的一个开始,我将长期关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