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意与语文并存
2016-10-21袁冬梅
袁冬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语文课堂就是这一泓审美的清泉,语文不仅是学生安身立命的实用工具,更应该是学生精神的栖息地。在语文课堂上,一定要关照到人的生命个体,用诗意的氛围,诗意的情感,濡染净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优美、雅致、善感、温暖。
关注与尊重生命个体
诗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语文课堂应该关照到这些独特个体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感悟、走进他们的内心,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舒展身心,释放压抑的情感。在诗意的课堂上,学生和课堂上的一切因素都能进行精神交流,让他们在课堂上感受到爱,感受到关怀。
在《甜甜的泥土》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个女同学神色突然黯然,并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而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教师马上意识到这个学生可能和文中孩子有同样的经历。课堂永远存在着无法预料的变数,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变化。教师请这位同学朗读课文并且指导:“朗读时,必须把自己融入到课文,就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人物,和他一起笑一起哭。你知道吗,老师在第一次读这篇课文时就哭了,你也可以无所顾忌像老师一样的边读边哭。”教师巧妙的教给这个同学释放情感的方式,尊重了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同学们,人间至爱,已经融入了泥土,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老师爱你们,让我们一起生活在这爱的世界里吧!”
诗意的课堂必有诗意的老师,诗意的老师必有一颗敏感温暖的心。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发现,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现实,当语文教学与生活结合在一起时,语文课就成功了。教学要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命运,实现生命的价值,享受生命成长的喜悦。
创造诗意情境,营造詩意氛围
诗是通过意境给人美的精神享受,让人获得内心满足的,诗意的课堂也应该有这种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在诗意的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甚至教师本身的诗意气质,营造和课堂内容相互交融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
在《三峡》的教学中,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教师首先用语言把大家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同学们,中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奇山异水,美不胜收,妆点着我们伟大的祖国,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到长江,去领略长江的迷人风采吧。”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话说长江》片段,并且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在激昂的旋律中,一泻千里的奔腾江水,雄奇怪異的两岸高山,秀丽茂密的夹岸高树,声光影创造的开阔壮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之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对三峡有了直观的整体印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种诗意的优美,壮阔的情境,使学生热情高涨,在这种情感氛围下学生朗读课文,通过品评文字,在联想和想象中再次感受到三峡的魅力。
没有情境的诗不能称其为诗,没有情境的课堂不能称作是诗意的课堂,在诗意的课堂上,形象的画面,悦耳的声音,灵动的文字结合在一起,能够调动起学生各种感官,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
真情实感濡染净化心灵
没有任何一种文学样式像诗一样饱含情感,诗的本质就是抒情,抒真情或直接或含蓄,或浓烈或清淡,或爱或恨,直抵人的心灵,让人无法释怀。那么诗意的语文课堂,就应该也是饱含情感的课堂,教师要敬畏自己的职业,虔诚地对待每一篇课文,真真切切地走进学生的内心,把学生带进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去品读,去领悟。
在《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教学中,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尽情抒发了亿万人民深切怀念周总理的真挚情感,通俗易懂的语言,刻骨铭心的呼唤,教师要用真心、用真情引导学生去体会。教师首先给学生介绍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以及去世后,联合国总部破格降半旗致哀的事实,用事实吸引学生,然后,教师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图片和视频。沉重而凝重的黑白色彩,鲜明可感的画面人物,无比震撼着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特定的气氛和情境中,教师播放朗读录音,低沉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节奏让学生真正走进了课文,情感升华,心中涌起的是赞美,是崇敬,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总理形象就这样缓缓走进学生的内心,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向圣光一样照耀着学生。
课堂失去了情感,就仿佛人失去了灵魂,变得麻木而生硬。“课堂不是无情物,文章自有真情在”,语文教材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的强烈情感,那么课堂就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去探寻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让情感浸润学生的内心,濡染净化学生的心灵,去掉浮华,学会包容,去掉恶俗,学会高雅,去掉恨,学会爱。
诗意的课堂是尊重、是和谐、是优美、是满含情感,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抱着生冷的文字和章法,让自己和学生冷漠古板没有活力。教师不妨转过身来,学会诗情画意,学会怦然心动,学会神采飞扬,学会赏花望月,学会感恩关怀,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诗意的课堂上灿烂绽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树勋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