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有效开展
2016-10-21陈新军
陈新军
摘要:数学内容繁琐难懂,知识枯燥无趣。运用恰当的生活情境,能够有效地弥补数学这一缺点,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模型,找寻更多的数学信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展生活情境,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生活经验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并具备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内容并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待教师的引导挖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从生活的角度思考教学,引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情境,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熟悉、轻松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
设计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打开思维,并直接的激起学习欲望,实现高效率学习。
在教学中“用字母表示数”时,教师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生活情境:小红和小明两人就自己年龄展开了讨论。小红说:“我今年10岁,你今年9岁,所以我比你大一岁,我是姐姐。”小明听后很不服气地说:“你今年10岁,那明年我也就10岁了,你就不比我大了,你不可能永远比我大,过两年我就比你大了。”小红和小明就此展开了激烈地争辩。这时,教师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小明和小红的年龄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对这一问题很熟悉,立即开动自己的思维,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思考这一问题。此时,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到,小明过一年后便是10岁,小红的年龄也是在增长的,当小明10岁的时候,小红已经11岁了。此时,教师便适时引导:大家能用一些字母,来表示小明和小红的年龄关系吗?学生在思考后,想到如果小明今年a岁,那么小红将是(a+1)岁。
学生们在情境中,很轻松的整理出最后用字母表示的数,实现了高效率学习。生活情境的开展,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向,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引入生活实际,营造学习氛围
掌握、记忆数学知识,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能够学以致用才是目的。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让其应用能力得以很好的锻炼。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实际问题,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激起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百分数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从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设计了一道实际应用问题:小明的爸爸准备为小明买一辆自行车,而恰好该商场搞活动,所有商品打八五折,如果这辆自行车的原价是190元,小明的爸爸要支付给售货员多少钱?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感到很熟悉,属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整个心情感到很放松。学生发现,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在其中的八五折,这就是课上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内容。于是,学生想到利用自己所学的百分数的知识内容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并相应的列出算式:190×85%=161.5(元),所以小明的爸爸需要支付给售货员161.5元。在成功的解決完这一实际问题后,学生感到无比的自豪,有了很大的成就感,从中体验到数学的实际价值意义,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
教学中,教师借助实际问题,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有趣的教学情境,深深地吸引住学生。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从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习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味的死记硬背、海量练习,极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想学好数学,更重要的还是实际应用,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体验数学的魅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教学“比例”时,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操作活动,从实践中体验学习。教师说:“请你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测量一下学校中大树的高度,可以自由结组,共同合作。”学生们理解了任务后,纷纷走出课堂,开始了自己的测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如果单凭自己手中的测量工具直接测量,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此时,学生想到了课堂中所学的比例的知识内容,于是,学生们大胆启用比例的知识,利用自己与树的影子的长度比例关系,求出自己身高与树的高度的比值,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数学经验,得出最后的结果。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积极主动,从中主动地合作探究,很好地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生活与数学不可分割,在生活中,数学资源随处可见,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在教学中,善于引入生活元素,借助生活情境的創设,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实现快乐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白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