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评价

2016-10-21李小荣杨海娟何艳芬刘超罗佳丽李梦

关键词:陕西省县域发展

李小荣,杨海娟*,何艳芬,刘超,罗佳丽,李梦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陕西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评价

李小荣1,杨海娟1*,何艳芬1,刘超2,罗佳丽1,李梦1

1.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2.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

陕西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省份,地域面积广大,农村人口众多,但乡村发展程度差异较大,认识并评价其乡村性,明确乡村发展方向,对于推进陕西省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陕西省2013年县域数据,通过各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划分乡村发展类型,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软件,对陕西省县域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有46.31%的县域农业、工业以及商旅服务业得到均衡发展,而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各占14.57%、27.59%、11.53%;(2)由于其他因素及乡村多功能发展的原因,陕西省县域尺度上的乡村性存在显著差异,关中地区大部分县域乡村性较弱,陕北地区乡村性较强,而陕南地区乡村性适中。并且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区域的乡村发展程度不同,但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乡村性指数。因此,提出陕西省要实现乡村转型,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发展奠定基础;二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自有品牌,大力发展旅游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乡村性;发展类型;陕西省

乡村性是描绘乡村空间与地域类型的重要概念,是综合反映乡村发展水平、揭示乡村内部差异、识别乡村地域空间的重要指标,对于优化城乡空间具有重要作用[1]。国外学者对乡村性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克洛克最早提出构建乡村性指数,指出乡村作为一种特殊的居住地,乡村社区、乡村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的生活画面等都是乡村性的表征[2]。在此之后,哈林顿[3]、霍尔菲斯黎[4]、伍兹[5]对乡村性的方法与要点、指标选取、权重设置、类型边界的确定进行补充研究。他们的研究对乡村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尝试性定义,为后来学者对乡村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我国学者对乡村性的研究始于1998年[6],研究区域大多集中在东部地区[7-10],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从乡村社会具有的功能视角构建乡村性指数以刻划不同发展类型县域的乡村性强弱[11]。另一种是基于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思想,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的城市性来反映当地的乡村性[12],方法虽然不同,但对刻画我国东部地区的乡村发展态势,解决乡村问题,缩小地区差异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现有成果对西部地区的研究较少,为此,本文以陕西省为例,利用2013年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尺度,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乡村性进行评价,利用ArcGIS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从而为西部同类地区提供参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南北狭长,自然条件差异大。2013年,陕西省共辖11个市(区),107个县(区),204个街道办事处,1216个乡镇,27530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2.056×107hm2,其中耕地面积2.871×106hm2;总人口376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833万人,乡村从业人员总数为1256万人;第一产业产值1526.05亿元,二三产业产值14519.16亿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503元。《陕西农业区划》将陕西省从北向南划分为三大区域,即陕北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并以乡镇边界为主,将这三大区域细分为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丘陵沟壑区、渭北旱塬区、关中高原区、陕南低山坪坝区和陕南中高山区等6个农业综合发展区。各区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1.2研究方法

1.2.1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产业是乡村发展载体,产业发展现状可以刻划乡村发展的类型。为了反映乡村性特征,进行统一性研究,将陕西省107个县区中的22个市辖区取掉,利用剩余的85个具有乡村特征的县进行研究。利用各县GDP数据及其一、二、三产业产值来构建陕西省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指标,计算他们的均值与标准差,其中标准差表示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即每一个样本分值与总样本平均分值之间的平均差异[11],从而用均值与标准差之和可以更加精确划分乡村发展类型。若某一县的某一指标超过该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之和,则定义该县的乡村发展类型为这一指标所主导。

1.2.2乡村性水平测度对于乡村性的测度主要采用的是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即通过构建多个指标而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来进行评价。

(1)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及代表性,科学性、可比性,参考相关文献[11,13-15],选取人均耕地面积、耕地产出率、农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偏远程度等7项指标作为测度陕西省县域的乡村性指标体系。

表1 陕西省各县乡村性评价指标及权重Table 1 Variables and their weight of rurality evalua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2)数据标准化处理与指标权重的确定

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极差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上式(1)中,Yi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Xi为指标i的原始数值;Xmax、Xmin分别为指标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采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权重。

公式(2)中,Yij表示j地区i指标的标准化值,Ei为随机变量的均值。公式(3)中,σi为随机变量的均方差。

式中,wi为指标i的权重系数。

(3)乡村性测度

1.3数据来源

本文指标数据均通过对《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以及各市统计年鉴中的人口、社会、经济数据计算获得。其中偏远程度通过ArcGIS10.2计算获得。

2 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结果评价

2.1陕西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结果总体评价

2.1.1陕西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陕西省各县各指标的均值与标准差计算结果见表2,其中GDP1%表示第一产业占GDP的百分比,GDP2%表示第二产业占GDP的百分比,GDP3%表示第三产业占GDP的百分比。因此结合陕西省85个县的产业发展现状,将其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表3)。

表2 陕西省各县各指标均值和标准差Table 2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indicators in coun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表3 陕西省乡村发展类型划分Table 3 The classific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in Shaanxi Province

图1 陕西省各县乡村发展类型空间分布图Fig.1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ity in counties of Shaanxi Province

由图1可以看出,陕西省各县的乡村发展类型以均衡发展型为主,这类地区的三次产业发展相对均衡。包括43个县,占全省的46.31%,在陕南、陕北、关中均有分布,其中尤以陕南的安康市与商洛市最为集中。其次为工业主导型,这类地区主要以工业发展为主,占全省所有乡村发展类型的27.59%,主要分布在关中以及陕北地区,尤以矿产资源丰富的陕北西部地区最为典型。农业主导型的乡村发展类型是指在这类地区,农业在三产中的比重较大,农业发展水平较高,但陕西省这类地区相对较少,占全省的14.57%,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关中平原地区。而商旅服务型的乡村发展类型最少,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三产业带动,占11.53%,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资源丰富的陕南汉中地区。

2.1.2陕西省乡村性结果评价结合ArcGIS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85个县的的乡村性指数(RI)进行分级,其中乡村性指数(RI)在0.31~0.54之间为乡村性弱,在0.54~0.66之间为乡村性适中,在0.66~0.91之间为乡村性较强,乡村性越强,表明当地综合发展水平越低。具体结果见图2。

图2 陕西省各县乡村性指数Fig.2 Indexes of rurality in countries of Shaanxi Province

通过对全省各县的乡村性指数进行分析得出,陕西省乡村发展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乡村发展总体水平大致是陕北<陕南<关中。总体来说,陕西省乡村性适中县域居多,且主要分布在陕南与关中地区。关中平原距离中心城市较近,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大多乡村性较弱。乡村性较强的县域大多分布在陕北地区。其中延安与榆林交接地区的县域,乡村性都较强。通过对图1与图2进行对比发现,陕西省乡村性强弱与乡村发展类型并不完全吻合,即并不是按照传统意识上的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乡村性强,而以工业为主的县域乡村性弱的观念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域并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其现代化水平较高,主要发展现代农业,如关中平原地区。而以工业为主的县域虽然工业产值较高,但对当地的经济带动力不足,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陕北地区。

2.2陕西省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分析

运用ArcGIS10.2将划分好的乡村发展类型与各县乡村性指数数据叠加,从而研究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由于乡村性指数的评价指标可反映待评价地区的乡村发展现状及其对社会功能的发挥情况,因此乡村性指数能够反映不同地域上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将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结合起来,可以分析同一乡村发展类型的区域差异。具体结果见表4、图3。

表4 陕西省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指数与分级Table 4 Results of class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in Shaanxi Province

图3 陕西省不同乡村发展类型的乡村性发展水平Fig.3 The developmental levels of of different types rurality in Shaanxi Province

农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共有13个县,其中乡村性指数适中的县域较多,有8个县,占所有农业主导型乡村类型县域面积的69.7%。主要分布在关中的西安,咸阳与宝鸡一带。这类地区大多地形平坦,交通位置便利。乡村性较弱的地区有三个,是渭南的白水县与咸阳的泾阳县、礼泉县,这三个城市毗邻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并积极利用丰富的气候地貌资源,便捷的交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利用先进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乡村性较强的地区只有两个县,分别为汉中的镇巴县与榆林的清涧县。这两个县位置偏僻,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且地势地貌复杂,其中镇巴县以中山地貌为主,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苗族聚居地。而清涧县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这两个县都具有丰富的资源,因此要加强对其政策扶持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当地特色农林牧业和特色林副产品产业化及产品深加工化发展,打造当地特色品牌。同时也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特色农业,促进乡村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主导型乡村发展类型共有18个县,乡村性指数适中地区有6个,占总体的33.4%,这类地区在陕北、陕南、关中地区都有分布,但都距离中心城市较近。乡村性较弱地区则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地理位置较好,距离中心城市近的地区。这类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较少,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因此耕地产出率较高。乡村性较强的地区则有7个县,占总面积的49.8%,这类地区主要分布在陕北延安以及榆林地区,大多位置偏僻,距离中心城市较远,矿产资源丰富,第二产业产值较高,但产品附加值低且初级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较大。因此要促进当地产业优化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调整,要以工促农,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并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较少,只有11个县。主要分布在陕北榆林、陕南汉中以及关中渭南地区。乡村性较强的地区有5个,占总面积的32.53%,主要位于陕北榆林市东南部的佳县、米脂县、吴堡县和绥德县。这类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地势地貌复杂,旅游资源较丰富,但多以初级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对当地乡村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乡村性适中地区位于陕南汉中市和关中渭南的大荔县。而乡村性较弱的两个地区也位于汉中市。主要是汉中市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比较发达,并且对当地就业以及乡村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对于商旅服务型乡村发展类型的地区,要提高商服发展层次和质量,完善服务规范和标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加强服务技能标准化管理。同时要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对服务企业的卫生,服务行为、环境以及价格的管理,并且开展行业等级评定,当地商旅服务企业要依据规定,积极参与本行业的等级评定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发展较差的地区要借鉴成功经验,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自有品牌,以旅游业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

陕西省乡村发展类型主要以均衡发展为主,共有43个县,但发展程度差异很大,以乡村性适中地区为主,共24个县,占总面积的57.93%,主要分布在商洛市与安康市,其余分布在汉中中部、咸阳北部,铜川市辖区以外以及延安中部等地区。乡村性较强的地区有5个县,主要分布在陕北榆林的横山县与子洲县,延安的安塞县与黄龙县,以及安康的镇坪县。乡村性较弱地区则大多分布在关中平原地区以及延安南部、安康北部以及汉中的城固县。这一类型地区虽然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但发展程度不一,一些地区属于协调发展初期,而有的发展较好,因此应该进一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乡村转型发展。

3 结论

第一、陕西省各县的乡村发展类型以均衡发展型为主,在全省各地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安康市与商洛市。而农业主导型占14.57%,以关中平原为主。工业主导型占27.59%,以陕北西部地区最为典型。商旅服务型占11.53%,以陕南汉中为主。

第二、陕西省县域尺度上的乡村性存在显著差异,全省县域乡村发展总体水平大致是陕北<陕南<关中。并且同一乡村发展类型区域的乡村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乡村发展类型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乡村性指数。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发展政策等不同,以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乡村多功能发展的结果。

第三、陕西省应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推动乡村转型发展。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乡村社会现代化水平和乡村文明水平,增强农民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必须紧紧依托乡村资源,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工促农,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正确选择重构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林果业、土特产品、养殖业等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自有品牌,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乡村旅游业、乡村商贸业等乡村非农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1]李红波,张小林.乡村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5,30(1):16-20,142

[2]Cloke P.The Countryside:Development,Conservation and An Increasingly Marketable Commodity.Policy and Change in Thatcher's Britain[M].Oxford:Pergamon Press,1992:269-295

[3]Harrington V,Dan O'Donoghue.Rurality in England and Wales1991: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1981 rurality index[J].Sociologia Ruralis,1998,38(2):178-203

[4]Halfacree K.Locality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pace,discourse and alternative definitions of the rural[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3,9(1):23-37

[5]Woods M.Rural Geography:Processes,Responses and Experiences in Rural Restructuring[M].London:Sage,2005:279-290

[6]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79-85

[7]李孝坤,李忠峰,翁才银,等.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0(1):42-47,133

[8]周华,王炳君.江苏省乡村性及乡村转型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9):48-55

[9]陈阳,李伟芳,马仁锋,等.浙江省乡村性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12):133-139

[10]肖黎姗,余兆武,叶红,等.福建省乡村发展与农村经济聚集耦合分析[J].地理学报,2015,70(4):615-624

[11]龙花楼,刘彦随,邹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9,64(4):426-434

[12]张荣天,张小林,李传武.基于县域尺度的江苏省乡村性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机理研究[J].人文地理,2013,28(2):91-97

[13]孟欢欢,李同昇,于正松,等.安徽省乡村发展类型及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4):144-148,185

[14]李孝坤,李媛,成国积,等.重庆三峡库区县域乡村性评价[J].经济地理,2013,33(6):125-131

[15]周玉玉,马晓冬,赵彤.徐州市镇域乡村发展类型及其乡村性评价[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727-732

Assessment of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and Their Rurality in Shaanxi Province

LI Xiao-rong1,YANG Hai-juan1*,HE Yan-fen1,LIU Chao2,LUO Jia-li1,LI Meng1
1.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2.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 100193,China

Shaanxi is an important province of western region in China.It has large land and population,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ural areas of Shaanxi Province.Assessing the rurality and mak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clearer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balanc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country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the GDP is used to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Using the multi-factors integrate appraise method and ArcGIS to assess the rurality index(RI)of different rural development types in Shaanx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1)46.31%of the total territory of Shaanxi Province belongs to balanced rural development type,meanwhile 14.57%,27.59%and 11.53%of the total area are shared by agriculture-dominated rural development type,industry-dominated rural development type and business,tourism and services rural development type.(2)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rural areas of Shaanxi Province due to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rural areas and other factors.Most counties of Guanzhong Area in Shaanxi Province show a weak rurality,while Shanbei Area is with a strong rurality and Shannan Area belongs to a moderate rurality,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areas have the same or similar rural indexes although the same type of rural areas has the different rural indexes.So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rural development,to increase governmental support,strengthe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rural development and to develop distinctive industries according to local circumstances,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build their own brands,develop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realize the three industri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urality;development type;Shaanxi Province

K901

A

1000-2324(2016)02-0225-06

2015-10-27

2016-01-01

产业延伸类城郊型美丽乡村建设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2015BAL01B04)

李小荣(199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E-mail:rongxiaoli90@163.com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E-mail:xayhj@126.com

猜你喜欢

陕西省县域发展
陕西省自强中等专业学校简介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陕西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与思考
聚焦两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陕西省阅读文化节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