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王孙自古来 富丽横行至今朝
——我国河蟹发展的“古今齐观”
2016-10-21
饕餮王孙自古来 富丽横行至今朝
——我国河蟹发展的“古今齐观”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民间又有毛蟹、大闸蟹等叫法,是我国传统的水产珍品,在我国已有30年人工养殖的历史,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实际上,河蟹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食用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庞大,本文将围绕河蟹的历史与文化脉络,以及目前河蟹产业的现状展开讨论,深入了解这只横行无忌的家伙,是如何“霸道”至今的。
公子“无肠”个中饱 且复行吟且自瞠
河蟹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物种,早在数千年前,我国就有关于“蟹”的文字记载。
《周易》之《离》象曰:“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是较早的记录。
“蟹”之名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而“螃蟹”一词最早始于唐代。对于“蟹”名,汉代《说文解字》言:“从虫,解声。”唐代《唐韵》曰:“蟹,水虫也。”宋代《蟹谱☒总论》亦云:“蟹,水虫也。”可见古人多把蟹当做虫,其实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古人对虫的理解十分宽泛,蚌为虫,蛇为虫,老鼠为老虫,老虎为大虫,就连凤凰、麒麟、神龟、蛟龙等地位尊贵的物种,也被冠以“虫”之名。当然,“蟹”名的来历古人有不同的看法,或曰:“是物以解结散血得名”;或曰:“此物每至夏末秋初,如蝉脱解,名蟹之意”。清代屈大均认为:“其味绝佳,解其渣滓不用,用其精华,故曰解(蟹)也”,从吃蟹的角度来理解。
作为一只有文化、有内涵的生物,就如《蟹谱序》中云:“蟹之为物,虽非登俎之贵,然见于经,引于传,著于子史,志于隐逸,歌咏于诗人,杂出于小说,皆有意谓焉。”在他看来,螃蟹虽不是高贵之身,但于经史子集包括小说(即小道学说)都有记录,许多文人逸士歌咏之,均有寄托。所言不差。
翻阅古籍,从蟹之外貌、捕捞工具、做法、食用工具、味道、价钱、灾祸、药用……无不有文字记载。
对于它的外貌和性情描述,如《蟹谱☒总论》曰:“骨眼蜩腹,䖱脑鲎足,其爪类拳丁,其螯类执钺,匡跪又皆外刺。性复多躁,或编诸绳缕,或投诸笭箵,则引声噀沫,必死方已。”说它眼如骨,腹如蝉,头像大虾,脚像鲎(一种鱼),爪子像弯曲的钉子,它的蟹螯像拿着兵器,好不威风!还说它性情急躁,如果被捉住,就会不停喊叫,口吐泡沫,至死方休。对于不同地区河蟹的长相,文中也有叙述:“生于济郓者,其色绀紫;出于江浙者,其色青白。”关于蟹的身体构造,晋代葛洪《抱朴子☒登涉》载:“称无肠公子者,蟹也。”唐代冯贽《云仙杂记》亦云:“蟹曰无肠公子。”唐代唐彦谦《蟹》诗曰:“无肠公子固称美,弗使当道禁横行。”《红楼梦》亦有诗云:“饕餮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说螃蟹无肠实为误解,它其实是有肠的,只因其肠较短,不易被人察觉而已。
关于蟹的品行,《荀子☒劝学》认为蟹:“用心躁”,陆龟蒙《蟹志》云:“蟹,水族之微者。”却认为它“义”和“智”,并认为“时用大矣哉!”清尤侗《蟹赋》则热情歌颂了其品质:“有似乎礼……智……仁……勇”,可以说对蟹作了最高褒奖。
关于吃蟹的时间,古代典籍也不乏其作。大文豪苏轼认为:“新稻香可饭,紫螯应已肥”,明代徐渭《蟹》诗曰:“稻熟江村蟹正肥”,张岱《陶庵梦忆》记录得较为详细:“河蟹至十月与稻粱俱肥,壳如盘大,坟起,而紫螯巨如拳,小脚肉出,油油如蚰蜒。”不仅道出了宜食时间,描绘了形貌,口感也一并奉上。
从查找到的文字记载,我国食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汉代郑玄注释《周礼☒天官☒庖人》时,在考证“共祭祀之好羞”一句论及:“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认为周代宫室以“蟹胥”作为珍贵祭品,“蟹胥”即螃蟹做成的酱。此后历代,食蟹之风也蔚然而起。
《汉武洞冥记》载汉武帝食蟹:“善苑国曾贡一蟹,长九尺,有百足四螯,煮其壳谓之螯膏,胜于风喙之膏也。”
魏晋南北朝,各种腌制方法更是后来居上。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有“藏蟹法”,记录了如何用糖、蓼汤和盐腌制螃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载晋毕卓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隋唐时吃蟹有了新发展,当时最流行的是糟蟹和糖蟹。从古人的诗文可以看到,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了后代,杨万里《糟蟹》诗云:“酥片满熬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黄庭坚也有吟咏糖蟹的诗句:“海馔糖蟹肥”;苏舜卿也写过“霜柑糖蟹新醅美”等等,由此可见糟蟹和糖蟹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
“洗手蟹”则是宋元时最为出名的蟹品菜肴,《东京梦华录》、《蟹谱》等书皆有载录。此外,蟹黄蟹肉包、芙蓉蟹斗也都是宋元时期涌现出的著名吃法。
明清时期,蟹的吃法返璞归真,清蒸成为主流。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论述了蟹的做法,他认为,蟹不可以做成汤,亦不可切碎了做,使“蟹之真味不存。”令他更加难以接受的是将蟹“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蟹之真味全失。”在他看来最佳处理方式为:“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
关于蟹之美味带来的享受的记载更是数不胜数。
李白作诗:“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苏轼诗曰:“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这位“馋太守”以诗易蟹,着实有趣。元代马致远在散曲写道:“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从曲中可以看到,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喜爱秋天的来临,摘下带有露珠的菊花,火红的枫叶点染的整个场景温暖祥和,一边煮酒,一边烹饪过霜的紫蟹,好不惬意。李贽的概括更为生动:“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清代王昶的词《桂枝香☒蟹》有句:“好胜似,江瑶雪乳。付松火山厨,香橙细缕。再捣姜芽,快佐槽头菊醑。”词句可用“香艳”形容。词中写蟹肉白嫩,如玉如乳。再配以细细的橙丝,拌上姜芽,加上猪肉和菊花美酒,蟹的味道就清香极了,不禁勾起他对往事的怀念。
食蟹自古就是有钱人家的专属,好蟹历朝历代都没便宜过。唐彦谦写道:“买之最厌黄髯老,偿价十钱尚嫌少。”《红楼梦》中刘姥姥说:“一顿螃蟹宴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可见古时,蟹绝非普通人家能消受的。
关于螃蟹的横行,《说文》曰:“蟹有二螯八足,庞行。”黄庭坚说:“怒目横行与虎争,寒沙奔火祸胎成。”明代王世贞《题蟹》诗中表达更为直白:“横行能几时,终当堕人口。”实际上蟹的横行乃情非得已。蟹是一种古老的回游性动物,其内耳有定向小磁体,靠地磁场判断方向,因为地磁南北极几经倒转,使其体内小磁体失去了原来的定向作用。为了生存,螃蟹被迫横着走。从生物学角度看,蟹的胸部左右比前后宽,八只步足伸展在身体两侧,它的前足关节只能向下弯曲,这些结构特征也使螃蟹只能横着走。
周身尽是黄金宝 也需慎食也需忌
河蟹在我国分布较广,是主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栖息地不同,分为长江、辽河、瓯江三大水系群体。
长江水系河蟹生长快、规格大、品质好,是我国最主要的河蟹养殖群体,主要集中分布在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份。其实北方的河蟹和南方的大闸蟹是同宗的,学名都是中华绒螯蟹。只因受气候影响,北方河蟹个头不敌南方大闸蟹。我国南北河蟹上市交替出现,北方河蟹比南方早一个半月,9月中旬即可上市。我国河蟹养殖已经遍布全国,主要集中在江苏、湖北、安徽、江西、上海等地区,在辽宁、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也有养殖,近年养殖区域不断扩大。
阳澄湖大闸蟹(图片由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河蟹食性广而杂,但说它们喜欢吃水中腐败的动物尸体,生长在污浊的水中,则是谬误。事实上,河蟹喜欢在水质清新、阳光充足、水草丰富的环境中,水质不好,河蟹就长不大、长不好。腐败的动物尸体只会污染水质,况且河蟹根本不吃,新鲜的水草、鱼虾、螺、蚬、蚌、昆虫等才是它们的最爱。河蟹的忍饥挨饿能力也很强,在缺食的情况下,十天半月也不会饿死。
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它们一生要蜕十七八次壳,每次蜕壳都是生死攸关的考验。蜕壳时河蟹是最虚弱的,也是其受病菌、敌害乃至同类侵袭最危险的时期,这时的河蟹几乎没有防御能力。
河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说起它的营养成分,可以这样总结:高蛋白、高胆固醇、低脂肪、无淀粉,维生素A丰富,蟹的钙、镁、锌、硒、碘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相当高,维生素B1少,没有膳食纤维。如果把河蟹当饭吃,结果往往是提前饥饿,所以在吃河蟹时要配合一些主食来吃。
丰富的营养含量也造就了河蟹自身所具有的神奇功效。我国自古对蟹的药用效果就有记述。汉代《本草备要》记载:“螃蟹咸寒,除热散结,散血通经,续筋骨,能涂漆疮。”清《随息居食谱》载螃蟹可以:“滋肝阴,充胃液,养筋活血。”近代《中药大辞典》说其:“治……疥癣,漆疮,烫伤”。因而中医认为,蟹性寒,能清热去火,散血通经,可滋补筋骨,治冻疮、疥癣、烫伤等等,可谓效果神奇,此外,螃蟹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高血压以及抗结核等也有效果。
河蟹营养极为丰富,但是多食无益,反受其害。丰富的胆固醇及高蛋白含量,如果食用过多会导致腹泻、胃痛,一些有代谢性疾病的人能诱发胰腺炎等疾病。如果食用过多,还会导致母乳减少,因为螃蟹胆固醇含量高,食用过多,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因而患有心血管病的朋友慎多食。
河蟹中含有一定量的砷化物,在维生素C的作用下,会转化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所以在食用河蟹时尽量不要吃维生素C以及维C含量高的食物,虽然只有在同时大量食用两种食物的情况下才会导致中毒,但是仍建议慎用。边吃蟹边喝啤酒的举动也需谨慎。它们都
如今,我国河蟹产业已经日益发展壮大,目前全国产量80万吨,产值达数百亿元。
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介绍说:“我国河蟹发展经历了三大历史时期。”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是自然资源发展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为大水面人工放流增殖期;1985年至今,为河蟹养殖快速发展期,这一时期分为三个阶段:1985年至2000年,为“大养蟹”阶段;2001年至2006年,为“养大蟹”阶段;2007年至今,则到了“养高品质蟹”阶段。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完善,河蟹人工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品种中的佼佼者,在一些地区河蟹产业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强势产业,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也鼓了蟹农的腰包。
目前,我国河蟹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苗种、养殖、加工、供应、销售、餐饮、服务、流通等,促进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带动了饲料、药品、网具、渔具、电商、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各个行业、环节的兴盛,为社会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
产业的发展更是打造出许多知名品牌,最广为大众熟知的就是阳澄湖大闸蟹。随着各地对品牌的重视,相继涌现出如盘锦河蟹、梁子湖河蟹等品牌。但是和阳澄湖大闸蟹比起来,在价格上仍有差距。
其实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在繁育养殖、品牌打造、市场营销、行业管理诸多环节都有很大的差别。以吃蟹为例,南方较为讲究,有专门的食蟹工具,清代袁枚《随园食单》曾曰“美食不如美器”,吃蟹的工具,明代已经发展完备,曰“蟹八件”,更有甚者达到64件。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讲述儿时食蟹趣事:他听母亲说,杭州吃大闸蟹,都需“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蹋”,食毕还要称下破碎的蟹壳,最轻的说明吃得最干净,有奖。由此可见一斑。北方
蓬勃兴旺举国庆 忧患突现尚需警
含有高嘌呤,吃多了会产生过多的尿酸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引发痛风。因为蟹性寒,所以寒性食物如柿子、西瓜、梨等也是禁忌,同食易导致肠胃不适。此外,体弱虚寒的人尽量避免食用,所以老人和小孩要慎食,尤其是2岁以内的孩子,小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善,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其中的蛋白质,极易出现特异蛋白过敏现象。所以人们在食用螃蟹时会搭配生姜和黄酒,以起到暖胃的作用。因为河蟹有散血通经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少食最好不吃。
河蟹切忌生食,一定要吃熟透的,否则极易感染肺吸虫病。肺吸虫不仅可寄生于肺中,也可寄生在肺外其他组织器官。感染肺吸虫后,会有3~6周甚至数年的潜伏期,出现不同症状。轻者咳嗽、胸痛、咯血,严重的还会侵入人体的肝胆、肌肉、眼睛甚至脑部,发生癫痫或偏瘫。
20世纪50年代前,野生河蟹较多,很多地方河蟹成患,我国古代典籍中也有对于蟹灾的记录: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云:“穗蟹食尽。”元代高德基《平江记事》载:“大德丁未,吴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清光绪《安东县志》:“天启七年,河涨大水,蟹伤禾……”但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国语》所说吴国“稻蟹不遗种”,可见蟹灾的祸患之大。但是由于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如今野生河蟹已是凤毛麟角,难觅踪迹。人基本上螃蟹熟了的时候天天吃,无非就是整个蒸、炸。
上海市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成辉认为,阳澄湖大闸蟹是人文、地理、技术、商业等多方面因素成就的,是我国河蟹产业中一个典型代表。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一是阳澄湖大闸蟹满天飞,李鬼比李逵多;二是许多人存在认识误区,特别是非水产人士认为阳澄湖蟹才是大闸蟹,这是完全不对的。对于阳澄湖大闸蟹,我们要爱护、维持和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水产品牌;同时,要大力宣传全国各地的养蟹成果。
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各地纷纷投入到河蟹品牌的建设中,可谓“妙招迭出”。河蟹文化节是最常见的形式,另外还有蟹王争霸赛、河蟹论坛、经贸洽谈、烹饪大赛、品牌说明会等宣传推广活动。
可以说,河蟹产业的发展,已不仅停留在最原始的满足人类最基本吃食需求层面了,而是朝着更加专业、精致的方向发展,渗透到了生活、旅游、文化中。河蟹产业的竞争,现在已成为企业和地区文化的竞争。
河蟹成蟹(图片由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提供)
产业发展越来越细致,以销售环节为例,在包装上,从礼盒的别致精美,到礼券的墨色古香,有些直营店还推出了专人上门解答、专人上门送蟹卡、专人上门配送的定制专属服务,牢牢把握了消费者对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包装礼盒中还配有蟹醋、姜茶和吃蟹工具、精美画册、黄酒等等。虽然这些有文化内涵的外在装饰在品牌打造中必不可少,除却这些,品质的把控则更为根本。
随着中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河蟹进入了大众消费的阶段,节日消费习惯让市民存在误解,节日需要迫使河蟹提前上市。久而久之,不少市民以为中秋节前后才是吃河蟹的最好时机,其实进入10月到结冰之前这段时间,河蟹是最肥的,膏满黄多。此外,反季节即冬储河蟹开始越来越多。但冬储河蟹是有风险的。如今年年初,水产经营户大批量购进河蟹打算春节多赚些差价,不想因供求失衡,大批量河蟹没有售出。
另外,河蟹消费已全国化,以前仅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养殖范围的扩大和电商的发展,除我国内陆地区外,河蟹消费在我国港澳台,以及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也颇受欢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有河蟹消费习惯。
虽然如此,河蟹产业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河蟹种质品质下降已成为阻碍产业发展的瓶颈。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认为,我国河蟹产业,最初以采捕野生亲体作为种蟹,经过多代繁殖,近交与回交现象普遍,加上种苗生产管理的不规范导致的逆向选育,种质退化,苗种抗病力差,成活率低,品质下降,严重困扰产业发展。“开展新品种选育势在必行。”
为此,我国水产科技工作者以及相关专家,孜孜以求研发新苗种,目前培育并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委员会审定的河蟹养殖新品种有:“长江1号”、“长江2号”、“光合1号”以及“江海21”等,但与庞大的产业规模和巨大的苗种需求相比,数量实在太少。
成永旭认为,近年,河蟹产业链各生产环节各自一体,“唯利是图”,忽视河蟹品质,这种效果叠加造成河蟹养殖病害发生严重,小规格河蟹充斥市场,直接影响产品品质,不利于创建和打造良好的品牌,严重影响了生态河蟹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随着河蟹养殖业迅猛发展,盲目追求高产量和大规格蟹的情况屡见不鲜。高密度投放超出水体承载量,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导致河蟹疾病频频出现,为防治疾病,一些养蟹户加大了渔药使用,进一步加剧了生态系统失衡。
此外,我国河蟹先进技术开发和推广有待完善。虽然有些地区河蟹产业已经有先进技术投入使用,但是覆盖率低,并且基层技术人员缺乏、设施投入成本高,大部分养殖户未完全掌握生态养蟹的先进技术。
数千年的沉淀,成就了河蟹深厚的文化底蕴;数十年的人工养殖,造就了河蟹产业今日的规模;数亿人的支持,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河蟹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觉上的美味享受,更是承载了美好的寄托、美妙的回忆,贯穿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勾连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整个民族的情感。一只小小的河蟹,承载着满满的亲情、友情和温情。
更正说明:《中国水产》2016年第8期,第45页所附“工程化池塘养殖”照片实为“建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照片;2016年第9期,第53页所附“中国科协副主席陈章良察看鱼病远程会诊系统”照片,实为“农业部原部长、中国农技推广协会名誉会长陈耀邦察看鱼病远程会诊系统”照片;第64页所附“鱼儿乐用户”照片,误用“水二爷学员”照片,因工作疏忽给广大读者带来了不便,敬请谅解,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