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觉醒与异化之路
——《林中路》中主体性发展的研究

2016-10-21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海德格尔冒险人类

张 丹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00)

觉醒与异化之路
——《林中路》中主体性发展的研究

张丹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广西南宁530200)

主体性一直是海德格尔在思索与探寻的一个重要议题,而在《林中路》中充分体现了海德格尔对人类主体性问题发展的探索,展示了从不分主客对立的觉醒到主体性的高扬与异化,表达了自己对人类中心主义主体论的反对,暗含了自己事关存在者的从存在到存有转变的思考。

主体性;异化;存在者

关于人类主体性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重要的不可避开的论题,从笛卡尔到康德建立了对主体性问题的一连串的思考与解答,并且对后继的研究者诸如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弗洛伊德、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要以海德格尔的《林中路》中所属的几篇文章做为研究对象,抱着商榷存疑的态度去探寻海德格尔对主体性问题的解答。其实关于海德格尔对人类主体性问题的思考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这些都指向一个论调:海德格尔是反对主体性的。但是有一个甚为奇怪的现象,这些研究大都是凭其1927年的残篇《存在与时间》为研究对象。由此可以推出其《存在与时间》的重要性,但是这样的研究却显得有失偏颇。因为《存在与时间》只能代表海德格尔前期对于主体性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极有可能是无法推行下去或者还不够成熟,所以才造成写作的未完结。学界对《存在与时间》主体性的研究并不缺乏,在这里不多作赘述。而就像《林中路》那富有哲理性的前言所说:“林乃树林的古名。林中有路。这些路多半突然断绝在杳无人迹处。这些路叫做林中路。每条路各自延展,但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1]海德格尔关于主体性的思考亦如那林中的路一样,殊途同归。所以以《林中路》为研究对象的意图也在于此,从此出发去研究海德格尔后期对人类主体性的思考——反对人的主体性。那么海德格尔在这部论文集中是怎样呈现人的主体性如何觉醒、展现、异变的呢?我们将逐步揭开其层层的神秘面纱。

一、价值觉醒——人的主体性

海德格尔在《道路回顾》中这样说道:“所有的东西都应该从根本上被克服,而不是必须被摧毁。”[2]102所以对于主体性的研究将要回到主体性如何起源,即根本上来看,只有找到源头,才能进行更为精准的分析。即我们有必要知道人的主体性是如何发生的。对于此节的研究我们将改变《林中路》的阅读顺序,以《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为第一路径展开分析。《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这篇文章写于1943年,距离德国战败只有两年的时间,不管海德格尔出于什么目的加入纳粹,但是他的思索之路是一直在前行的。以他在1938年写《世界图像的时代》就可以看出,这位哲学家在纳粹时期一直记得自己的使命,即思考现代社会里人之处境和命运。不知道海德格尔能不能嗅到德国即将战败的气息,但是他的思索之路却并没有停止,私以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是对《世界图像的时代》的深入思考。所以要颠倒阅读顺序以《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为切入来展开。

海德格尔说:“尼采把对虚无主义的解释综括在一个短句中:‘上帝死了!'”[1]195海德格尔认为上帝是指超感性世界,而上帝死了就意味着超感性世界已经在现实社会里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失去了这种超感性世界,人类陷入一种虚无的境地。这种虚无是:“一个超感性的、约束性的世界的不在场。”[1]199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约束性世界的缺失,那现在到底是什么在约束着人类呢?超感性世界作为以往的最高价值被废黜,这个理想的世界不能在现今社会实现,因为不能顺应历史潮流,于是这个最高价值自行废黜了,而尼采只不过是看到这最高价值自行废黜的第一人而已。这就是历史的生存法则,不适合的存在者就要被淘汰。在上帝未死之前,是有两个世界的,一个是上面所指的超感性世界,一个是指现实世界——物理世界,但是当超感性世界被淘汰后,就只剩下了现实世界,那个曾有的最高价值被淘汰后,新的价值何在呢?在这样的一个现状里,价值需要重估。重估,用觉醒其实更为准确,那些价值其实一直存在,只是处于被遮蔽的状态而没有敞开来,现在那个一直在人类世界敞开的如太阳般的最高价值日落西山,人类陷入虚无的黑夜中,但这种陷落不是一种倒退,可以说是黎明前的黑暗,在这个黑暗中,强者首先觉醒,他看到了如果一直处于黑暗中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他洞穿了失却的最高价值是不可能再次回归的这个现实。于是他觉醒了,那个潜藏在自己意识里的价值,即主体性价值复苏、萌芽和长大,于是现世的最高价值重新出现,即人发现了人自身的主体性。这就如海德格尔所说:“对于以往价值的否定来自于对新的价值设定的肯定。”[1]204人们不仅是认同,更是把这发挥到极致,现代人完成了一种暴动的同时还进入到存在者基于主体性的绝对统治之中。说主体性是觉醒的另一个根据是“冒险”,海德格尔的观点是:“存在者存在,因为它始终是所冒险者。”[1]252存在者本身就是冒险者,存在任存在者被冒险所支配,存在和存在者因冒险而建立的关系是:“存在让存在者放纵于冒险(das Wagnis)中。这一抛掷着的放纵乃是真正的大胆冒险。存在者之存在就是这种与存在者的抛掷关系。”[1]252也就是说人被存在抛入到冒险中,其实也是人本身被存在赋予了这种冒险的精神,而现在这种冒险精神在人的骨子里被激发出来,这种冒险即一种主体性的露面冲动,也是人的主体性价值的体现,因为这种主体性觉醒,从而露面,再冒险而行,这对于人来说本就是一种冒险,颠覆过去,对于自己有了新的价值认知。海德格尔对于现代人的主体性价值做了最充分的解释:“一切存在者都是表象着的存在者,因为存在者之存在包含着一种nisus{欲求},亦即一种露面的冲动,这种冲动使得某物涌现(显现)出来,从而决定着它的出现。一切存在者的本质——具有这种欲求的本质——于是就占有自己,并为自己设定一个视点。这个观点给出所要遵循的视角。这个视点就是价值。”[1]208一种欲求——露面的冲动,是对自己的主体性一种绝对肯定,人有了这种主体意识,所以要露面,要绝对的展现自己,而自己的价值本就是一直存在着的,这么做只是让自己被遮蔽的价值充分绝对的涌现出来。尼采的说法是一种强力意志,是人之生命的一种特征,其实不只是人,一切存在者都有着露面的强烈冲动,这种露面的强烈冲动,逐渐演变成一种意愿,即做主人的意愿,可以理解为一种支配的欲望,这就是现世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意愿中带着一种命令和支配的心态,也即主宰心态。这种意愿的本质:“命令者在对作用行为之可能性的有意识的支配中成为主人。”[1]213这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号施令,更是一种自我克服。自己能主宰自己,即前面所说的一种觉醒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克服,自我挖掘的过程,在这种自我克服中,主体性确立,并且开始有支配的意愿,这种支配就暗含着一种这样的心理状态,由于需要或感兴趣,而“专注于它所意愿的东西”[1]214带着一种目的性和侵略性的意愿心态,探求绝对不可怀疑和已经定性的东西。这种强力意志就把人放置在他所意愿的存在的对立面。因此现在的存在者之真理是具有对立特性的。这种具有强力意志的人,尼采称为超人,这也是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超人'这个名称命名的是那个人类的本质,这个人类作为现代人开始进入其时代的本质完成过程之中。‘超人'是那种根据由强力意志所规定的现实性、并且对这种现实性来说才存在(ist)的人。”[1]228超人指的不是一类人,而是人的最本质的特征,即自我苏醒后的一种对于自身主体性的把握和对世界的把握,人在这种超人化的过程中,“首先就是不知不觉的,人从存在者之存在而发现自己面临了承担大地之统治地位的任务。”[1]228这也契合了上面所说的存在者和存在者关系的转变,由平等存在变成对立存在。人在主体性增强的过程中无形地削弱了除人以外所有存在物的存在特性。其实这种对立并不是没有好处的,也不是说是单纯的一方统治一方,即一方遮蔽另一方而是在这对立的过程中,双方更加突显出来,敞开出来,遮蔽中有敞开。即海德格尔说的:“有意地去意愿作为存在者之存在的强力意志,并且作为这种意愿向着自身发起暴动,去经受世界之对象化的每一个必然阶段,从而为一种尽可能相同和均衡的意愿保证存在者的持续持存。”[1]232对立并不意味着消亡,而意味着在对立中双方存在者持存。

海德格尔这样总结道:“在存在者之主体性范围内,人起立而入于他的本质的主体性中,人进入这种起立(Aufstand)之中。世界成为对象。”[1]231人清楚地找到自己被遮蔽的价值而觉醒,让人清楚的认识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缘由,这就是人的主体性建立的初始,不是一种决然的存在物与存在物的支配与对立。要说对立,也只能说是一种相对的凸显,要说明的一点是这里的主体性并不带着一种主客对立的冲突。人们没有想着要去与其他存在物对立,而只是单纯的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确立而已,即人之所以为人。但是也就像上面所说的人的这种主体性逐渐膨胀,以大地上的统治者自居的时候就已然变了味道,于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世界图像建立起来。

二、主体性侵入——世界图像

《世界图像的时代》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明显要早于《尼采的话“上帝死了”》,在1938年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分析了世界图像的形成及其特征,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后一篇是对前一篇的深入思考,因为人的主体性价值的觉醒,世界图像如此这般的存在。那么世界图像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海德格尔一开篇就说了现代的五个根本现象:科学、机械技术、艺术进入美学、文化政治、弃神。在这里海德格尔着重分析了现代科学的本质。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确是科技和机械技术的时代,一些以前未曾有的“庞大之物”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展现。这里所说的科技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而是指人类的一种专门化的探究领域其中深深地埋藏着人类的主体性。人们把这种种科学研究当成一种对象化的限定区域,这种区域的划分,充分展现了人的主体性,而其特征表现为研究。研究的本质是:“认识把自身作为程式(Vorgehen)建立在某个存在者领域(自然或历史)中。”[1]68“在这里,‘程式'不单单指方法和程序;因为任何程式事先都需要一个它藉以活动的敞开区域。而对这样一个区域的开启,恰恰就是研究的基本过程。”[1]68科学是如何成为研究的呢,需要筹划:“通过对这种在程式之严格性中的筹划的保证,科学就成了研究。”[1]70筹划就是通过一种预先的描画,即认识的程式以何种方式维系于被开启的区域中。在这一切工作完成之际,需要人类动手去认识未知的存在者,于是走到实验的步骤中。现代的实验研究是在:“一种精确的自然筹划范围和职能内本质上完全不同的规律证明的方法。”[1]72“程式”和“建立”、“筹划”、“实验”这些科学研究必然的步骤反映出人的一种主体侵略性,人们意愿去认识研究那些未知的存在者领域,为自己的存在谋得更大的利益,以期让自己的主体性愈加凸显出来。就是一种贯穿在一切存在者中,并且以实现自己意图而站立起来,而这种站立就是一种对于其他存在者的无条件的必然统治。这种对其他存在者,甚至包括对人自身所建立的统治是人的主体性高度发挥的体现,尤其以科学研究为主。但是这种科学研究却落入了企业活动的套子里,人们的主体性变得一致而麻木,不再灵活,目的性转变,研究不再是探究未知的存在之物那么单纯,而是为了挖掘未知存在者的最大价值,这样就不再是单纯的科学研究而是沦为企业活动。这就是科学研究的形式上的方法——企业活动。加上科学研究的内容上的方法:建立程式、筹划、实验。这两者合起来构成了现代科学的本质。“现代科学在对特定对象区域的筹划中建立自身,同时也使自身个别化。这种筹划是在相应的、受严格性保证的方法中展开自身的。具体的方法适应于企业活动,并在其中确立自身。筹划(Entwurf)与严格性(Strenge),方法(Verfahren)与企业活动(Betrieb),它们相互需要,构成了现代科学的本质,使现代科学成为研究。”[1]75人的主体性通过科学研究一步步的认识、了解未知存在者,然后为自己所用,而未知的存在者却处于被动承受的地位上,无奈接受着主体性人的对象化改造,这种人的解放带之给物的是绑架,然后就这样鲸吞蚕食的构成世界图像。世界图像从字面上看来是存在者整体,但是在人的主体性的推动下,历史在不停地演进,这种变化即说明了世界图像不是单纯的存在者的整体的一幅画,而是在人的主体性的推动下而被把握为图像。存在者整体以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姿态被看待:“惟就存在者被具有表象和制造作用的人摆置而言,存在者才是存在着。”[1]78“存在者在被表象状态中成为存在着的,这一事实使存在者进入其中的时代而成为与前面的时代相区别的一个新时代。”[1]78这和“上帝死了”的世界存在状态是对应的。可见下表:

时代古希腊、中世纪(神性社会)新时代(科技社会)世界状态上帝存在弃神本质超感性世界+物理世界物理世界人的状态被压制主体性高扬主体性世界图像自由的存在者整体被摆置好的存在者整体

存在者成为图像和人在存在者范围内成为主体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即是现代的两大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的世界观,其实这是人的主体性觉醒并发挥作用的衍生物。他是如何出现的呢?人的主体性确立之际,就带着一种控制欲的满足,即是改变了价值觉醒时期人与物的互相凸显而存在着的状态,把除人以外的物变成了一种与人对立并带到自身面前为自己所用,这时候一种主客对立就鲜明起来,人认为自己是高于其他存在者的,于是人在炫耀自己的过程中主体地位越来越牢固,并且自以为是的根深蒂固,这种生存方式占据着人类的全部领域,对存在者整体的了解愈多,这种自以为是愈加膨大,客观越客观、主观越主观如其所是的展现出来。这样的对于世界的掌握就演变为一种世界观。海德格尔说:“一旦世界成为图像,人的地位就被捕捉为一种世界观。”[1]82这个世界观其实是人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深度体验,人在不断地斗争着,构建自己的主体性。这一进程的一个标志是:“庞大之物(das Riesenhafte)到处并且以最不相同的形态和乔装展现出来”。[1]83这种庞大之物指的就是人不断膨胀的主体性,披着科技的外衣不断涌现,以展现自己所构建的世界图像。

海德格尔对此的思考较之前在《存在与时间》中更为深刻,这也暗合着海德格尔从前到后思想的转变,即从存在到存有。而我们要看到《林中路》中几篇文章均是写于1935年之后,这个时间段是海德格尔思想的转折期。在他的传记中,他自己也说了这种转变。《道路回顾》之一《我以往的道路》中主要是对《存在与时间》的回顾分析,他自己说:“[是从形而上学对他的克服的视野来进行阐述的(überwinden)]还不是从存有自身。”[2]94而在之二《对愿望与意志的增补——关于以探索道路的葆真》中则极度重视《从本有而来(哲学论稿)》,因为这代表了他思想的转折,存在到存有。人的主体性的高扬,在海德格尔看来就是一种离弃状态——存在者离弃存在。人们越来越多的把自己的主体性强加于其他存在者的身上,破坏了最根本的存在。所以海德格尔更进一步地提出了存有。因为存有才能更精确地说明何为真正的存在,这也是海德格尔一直在探求的问题:从存有中把存在者带回来,让存在者真正的之为存在者。这样做就是因为人在不停的创造着存在者,而被创造的存在者也有自身涌现着的自立和持续的逗留而在场。而这一切却是海德格尔所不能容忍的,因为这破坏了他之前对存在和存在者的思考。故他在存在上打叉,绝弃存在。而人类主体性的变异则更加推动了海德格尔对存有的坚持,那么又是怎样展现人类的主体性异化的呢?因为人随冒险而行,以贯彻自身意愿的方式,让一切为自己所用,逼一切包括人类自身去建构世界图像,但是物极必反,主体性高扬的同时也意味着在毁灭主体性,人类在构建世界图像中会冒什么样的险呢?

三、“随冒险而行”——变异的主体性

作为存在者被抛入冒险中是存在者的最基本的生存状态,当人的主体性没有膨胀的时候,人和物均衡的放在天平的两端,尽管有冒险,但是天平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但是由于人主体性高扬,这个天平发生了一边倒的状况。动物和人均按照自己的意识程度投入世界,“但动物没有每时每刻都把自身置于世界的对立位置(我们人却正是这样做的)。动物在世界中存在,我们人则站在世界面前。”[1]258这是由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作用的结果。在主体性觉醒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在冒险,但是随着人的主体性越来越高强度的运作,所冒之险越来越大。当超感性世界死了的时候,那个上帝所在的位置就悬空了,于是人们的上方就处于一种无遮蔽的放空状态,这种弃神看似是一种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其实不过是一种放纵,而这种主体性的放纵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变得疯狂而恐怖。于是弃神不意味着自由,而意味着人对自己的自我捆绑。虽然“上帝死了”,但是那个位置依然存在,只是生活在空置位置下的人依旧被那个空置的位置所控制着,被一个虚空控制着,而人类却不自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人们没有时间去寻找那个填满虚空的东西,每天因为自己的主体性的自由而过度放纵。所以人们已经不能够察觉上帝之缺席本身,而也不能寻找到那个空置位置需要安放的东西,人们已经失去了思考这最基本的能力。伴随着这种思考能力的缺失,人们一步步的走向主体性的异化。

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这篇演讲稿里清晰地描绘出人这样的一种放纵的状态:“人在自然不足以应付人的表象之处,就订造(bestellen)自然。人在缺乏新事物之处,就制造新事物。人在事物搅乱他之处,就改造(umstellen)事物。人在事物使他偏离他的意图之处,就调整(verstellen)事物。人在要夸东西可供购买或利用之际,就把东西摆出来(ausstellen)。在要把自己的本事摆出来并为自己的行业做宣传之际,人就摆出来。”[1]260瞧瞧,人多么的厉害,人的主体性在做着什么样的事情?“订造”、“制造”、“改造”、“调整”、“摆置”、“摆”,这几个词用的多么好,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人的为所欲为。只要能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一切存在者包括人这个存在者本身都可以放置到自身,与其说是为人所用,不如说是满足人因主体性张扬而带来的不断膨胀的私欲。“一切都自始而且不可遏制地要变成这种意愿的自身贯彻的制造的材料,地球及其大气都变成原料,人变成被用于高级目标的人的材料。”[1]262一切存在者因为人的主体性被迫变得不安生起来。这里尤其危险的是人本身,如果这种情形愈演愈烈,那么人最终有可能真的变成单纯的材料和只具备对象化的功能,他的主体性逐渐消失在他的有用性中了,就像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所提到的器具一样,器具让质料消失于有用性之中,这种情况让人类自身就处于一个极其危险的境地里了。这是来自人类自己的最大威胁,所以海德格尔反对这种变异的主体性。

由于人类主体性的发展,整个世界的图像展现为一种科技的图像。也就是说是一种技术统治的图像,而这些恰恰是人们自己摆置出来。自己摆置出来也必然要承受这后果。于是人自身亦成为摆置的对象反被技术所累。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研究落入企业活动的圈套中。“科学的现代的企业活动特性的决定性展开也造就了另一类人。学者消失了。他被不断从事研究活动的研究者取而代之了。是研究活动,而不是培养广博学识,给他的工作以新鲜空气。研究者家里不再需要图书馆,他正不断在途中。他在会议上磋商和了解情况。他受制于出版商的订货。出版商现在也一道来决定人们必须写哪一些书。”[1]74这不是一种骄傲,而是一种可悲,我们不排除整个社会被人们摆置的环环相连,但是在这种相连中,每一环的独立性都不能保存,连研究者要出书,也都可以被出版商决定,人们似乎已经陷入了这种本末倒置的怪圈之中,而且难以挣脱。更危险的是,人们对这种现象却一无所知。在人们从这种怪圈中想要挣扎出来的时候,于是他们利用艺术寻找心灵的出路,但是这出路真的是人治愈人们主体性变异的良方吗?

在《人,诗意的栖居》这篇文章中,海德格尔就谈到了作为艺术中一种诗歌的现状:“人们也还为诗意留下了空间,剩下了一些时间的话,那么顶多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诗歌或被当做玩物丧志的矫情和不着边际的空想而遭否弃,被当做遁世的梦幻而遭否定;或者人们就把诗看做文学的一部分。文学的功效是按当下的现实性之尺度而被估价的。现实本身由形成公共文明意见的组织所制作和控制。这个组织的工作人员之一,既是推动者又是被推动者,乃是文学行业。”[3]97以诗为例,诗最初的意义,已经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诗歌的作用变得不切实际,成为人们闲来无事进行消遣或者是彰显自己的一种炫耀而已,而人们却还在为此而沾沾自喜,因为他们做的这一切都是为文学行业服务。作为艺术品被放在博物馆供人展览,人们为了自己各种各样的身份去观看,而又有多少人懂得这艺术品背后所传达出的意义呢?艺术已经在主体性变异的情况下变得岌岌可危。

我们可以看到,当人的主体性变异,也就是在过度膨胀的情况下,人们让一切存在者都走样了,科学变成企业活动、诗歌变成文学行业,而人自己更甚,主体性消失于人的有用性中,于是这个社会变得模式化、机械化。人们不停的、不停的在主体性变异的驱动下往前走,以满足自己更多的物质需求,满足自己摆置世界图像的欲望。人无疑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埋下坟墓的冒险而行。这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劳动异化”是极为相似的,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而如果人类继续任其主体性变异下去的话,那么必会被其对象化的存在者所反噬。而海德格尔在《诗人何为?》中就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这样一种情况:“现代科学和极权国家都是技术之本质的必然后果,同时也是技术的随从。在为组织世界公众意见与人们的日常想法而准备的各种手段和形式中,也有同样的情形。”[1]262“今天,人们极其严肃认真地在原子物理学的各种成就和状况中去寻找证明人的自由和建立新价值学说的各种可能性,这正是技术观念占据统治地位的标志。而在技术观念的统治展开来的时候,个体的个人看法和意见的领域早就被弃之不顾了。”[1]26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是受马克思异化理论影响的,只不过海德格尔是从存在者与存在的角度来阐释,并且力图追寻本质之源。

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从无主客对立的自我价值的觉醒,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状态到人类自我价值的膨胀建立世界图像到极致的人类主体性的异化,暗合了海德格尔思想的一种转变:存在——绝弃存在——存有(本有)。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集中论述了存在与存在者,存在是一种在场,即自身涌现着的自立和持续的逗留。简而言之,就是让人之所以为人,物之所以为物的原因,即万物如其本来。但是这些都随着人类主体性的高扬与异化而被打破。所以这也就是海德格尔为何反对主体性的原因所在。因为人的主体性的高扬与异化破坏了存在者之所以为存在者的状态。要说明的一点是,海德格尔反对的人的主体性的膨胀与异化,而并非是在全盘否定人拥有的主体性,他想说的不过是让存在者都保持着如其所是的状态即可。所以他绝弃了存在,而转向了存有。因为存有才可以保证他最初构想的存在与存在者的状态。而《林中路》作为他后期思想的典型代表,深切的体现着这一点,这也就是为何选择《林中路》作为人类主体性研究的文本的原因所在。

但是有一点另人百思不得其解,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绝大多数都是人的主体性高扬甚至可以说是异化的结果,我们反对以人类中心论为核心的主体论也是有必要的。但是这些随之产生的存在者也并不该随之而被贬抑,那么对他们的定位又该是如何呢?而海德格尔提出的存有暂时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1]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2]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自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谈诗意的栖居[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罗瑞宁

The Path of Awakening and Alienation -A Study o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 in Holzwege

ZHANG Dan
(College of Literature,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Guangxi Nanning,530200)

Subjectivity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which Heidegger thinks and explores.Holzwege fully reflects Heidegger's exploration of human subjectivity development,shows from the awakening regardless of the opposi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to the uplift and alienation of subjectivity,expresses his opposition to the subjectivity theory of anthropocentrism,and implies his thinking of the existence and the change of beings.

subjectivity,alienation,being

I0

A

1674-8891(2016)04-0111-05

2016-06-18

张丹(1990—),女,黑龙江绥化人,现为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4级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海德格尔冒险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人类第一杀手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在冒险中成长——《壁橱里的冒险》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狡猾是一种冒险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