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导师制”管理方法的研究
2016-10-21陈思羽李亚芹刘春山梁秋艳张艳丽
陈思羽,李亚芹,刘春山,梁秋艳,张艳丽
(佳木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导师制”管理方法的研究
陈思羽,李亚芹,刘春山,梁秋艳,张艳丽
(佳木斯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在“互联网+”背景下,依据时代特点为了改变高等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让学生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汲取更多的知识并更好的适应社会,文章分析了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现状,提出采用“导师制”管理的方法,根据课题组组建“虚拟班”工作的模式,基于网络平台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针对学生自身特色进行个性化培养,为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互联网;导师;管理方法
当今时代是“互联网+”时代,2012年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杨提出“互联网+”理念。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至此开始了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基础的创新时代。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在互联网+创新大会河北峰会上,围绕互联网+教育这个中心议题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互联网+”不会取代传统教育,而且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互联网+”有一下六个特点: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依据时代特点改变高等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让学生能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汲取更多的知识并更好的适应社会是高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管理现状
从我国目前高校管理现状看,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倾向于刚性学术和督导,教师上课时缺乏交流和沟通,抹杀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能力的培养。何静[1]指出科技的迅猛发展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带来压力与挑战。我国大部分高校缺乏针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与考核。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前,应该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学生管理双向沟通机制,加强培育引导,激发管理意识。
隋佳佳[2]分析了在新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特点,并指出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在大学期间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多为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增强自信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刘丽萍[3]发表在《高教学刊》中的文章中指出,在“微时代”的背景下,信息化迅速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和多样化的信息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特征,应采用个性化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管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还指出,国外一些大学的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重实践,轻课程”的特点,我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主要是趋向于“轻实践,重理论”,新时期社会更需要具有丰富学术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人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目前,刚进入大学的高校学生由于习惯了中学的教育管理模式,自学能力不达标导致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及自我评价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现在学生就业眼高手低,总想找一个收入高又轻松的职业。李婷[4]结合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提出了“严、细、实、新”的规范化管理模式,为学生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管理轨道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导师制”课题组组建及“虚拟班”工作模式
导师制最早实施的是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推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学分制的引入使得许多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早期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南大学、福州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开始尝试在其部分院系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003年9月份温州大学在美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进行了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试点工作[5]。
在“互联网+”背景下,构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导师制”方式管理学生,旨在给与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依据学生个性及能力进行培养。在科研上,教师结合教学与科研设置多项课题,围绕课题的分工组建学生小组,教师带领的多个课题组成员组成了教师统一管理“虚拟班”。由于课题深浅不同,按照课题需求对各年级的学生下达不同的任务,一个课题可能由多个年级学生来完成,为了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组内各年级成员相互帮助。遇到相似难题时,不同课题组成员之间又能相互交流,形成了统一、有序、灵活的管理模式,又发挥了高年级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虚拟班”以集中学习、讨论等传统方式为主,结合QQ群、飞信群、微信群、电子邮件等网络方式,开展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活动。“虚拟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理论学习和各类信息交流的平台,营造了感情交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环境。
在教学上,导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身特点及兴趣合理定位,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制定学习计划,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和信任。在教师的带领下,课上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课后以创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参与兴趣,把传统枯燥的教授理论知识转变为分散、灵活的学习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在“互联网+”背景下,课余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方式是有急事打电话,问题不急就发邮件或者微信、QQ。同学们的交流方式则喜欢在微信群或者QQ群里进行探讨和交流。对于个别同学,在了解基本情况后,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导师与学生之间要经常进行一对一交流,增进彼此感情便于导师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许多学生都认为导师不一定要在学业上给与指导,他们需要的是导师能在他们困惑时,思想冲突时给与引导。只要有人关心学生们,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刻给与指引,都会对他们的成长带来巨大帮助。导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针对学生个性帮助他制定成长规划,对学生能有帮助导师也感到很大的成就感。
目前导师制不仅在高校面对大学生推广也逐步面向初高中的青少年。2016年,来自长春市9所高中的27名优秀学生入选英才计划。吉林大学选聘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内的8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导师。希望通过导师计划推动一批基础学科较强的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开发开放优质科技教育资源,发现和培养一批具有科学潜质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与中学联合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3 结论
教育、管理、服务是教育学生的三大内容。导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在教育上注重以创新为核心,在思想上要以全面成才教育为核心,与学生多进行交流和沟通,树立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自身特色,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进行全面指导。在现实背景下,“互联网+”为“导师制”的管理方法利用了更好的平台,为高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1]何静.新时期大学学生管理现状及未来展望[J].才智,2016(4):76.
[2]隋佳佳.新时代背景下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探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27-28.
[3]刘丽萍,陈新畅.“微时代”下大学生个性化管理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5):67-70.
[4]李婷.在实践中规范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4):252.
[5]稽小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实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129
G647
A
1673-0194(2016)19-0223-02
2016-04-20
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6JL1006)。
陈思羽(198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刘春山(1977-),男,黑龙江海伦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