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2016-10-21郭志强
郭志强
(内蒙古财经大学 图书馆,呼和浩特 010051)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
郭志强
(内蒙古财经大学图书馆,呼和浩特010051)
随着国家多个“互联网+”发展规划的发布,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参与“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基层图书馆应该积极适应新形势,顺势而为。机遇与挑战同在,困难与希望并行,在推动“互联网+”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融合中,基层图书馆有着广阔的创新空间。
互联网+;服务平台;图书馆;创新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媒体阅读方式层出不穷,如数字图书馆、微博、微信、电子图书、手机WAP图书馆等,大学生作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更是新媒体阅读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每天的学习与生活都越来越离不开新媒体阅读,促进了高校图书馆新媒体阅读的发展,同时也对新媒体阅读推广的重要性提出了挑战。
1 “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的服务现状
1.1书是高校图书馆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
在经费紧缩和传统的图书采选方式依赖于学科馆员主观判断,无法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已经造成资金的浪费、空间的占用,根据相关院校图书馆馆藏利用情况进行的专项调查发现,至少56.4%未曾流通过的馆藏长期压架,2009年以后出版的藏书52.1%从未流通过,即使考虑语种因素,40%的中文书也从未流通过;而另22.9%或多或少被利用过的馆藏,却不能立即提供给读者,满足读者即时阅读需要。
1.2图书贵在流通,坚持始于读者,止于读者
依据阮冈纳赞的“图书馆五定律”的内容是:①书是为了用的;②每个读者有其书;③每本书有其读者;④节省读者的时间;⑤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高校图书馆是一种情报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确保读者能够自由获取知识,开放获取资源迅速成为“主流学术资源”。
1.3馆藏结构体系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
目前,我国传统的图书馆文献信息的馆藏结构是以信息的载体形态来分布的。例如,纸质图书馆藏结构类型按地点不同可分为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随书光盘借阅室等,这样把同一学科同一专业不同载体形态的信息分散在了图书馆的各个角落,如果用户需要与该专业相关的全面信息,他要走遍图书馆的各个类型借阅室。此类馆藏结构模式虽然便于管理,但是极大地浪费了用户寻找信息源的时间。
2 “互联网+”创新服务模式的优势
2.1服务形式更多样
“互联网+”服务模式,整合多种类型资源,提供多种获取途径,向院校学生提供多样化、多类型的服务。除了可以像传统模式一样借阅实体文献、获取数字资源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信息终端,在线获取资源。同时图书馆还可利用二维码技术将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内容获取链接制作为唯一的二维码,读者只需用移动终端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线阅读电子版图书内容。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接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模式也会为读者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2.2服务推广更具个性
传统的服务模式过程,读者需要对图书馆的资源信息有所了解,而图书馆对读者的信息采集却不够全面。在“互联网+”服务模式中,除了传统的面向大多数读者的阅读服务以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对用户信息的收集,利用云计算技术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对读者的借阅习惯、爱好、信息需求甚至社交方式等进行数据分析,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智慧服务。
2.3服务过程更加高效、便捷
“互联网+”服务模式本质在于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服务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优化,减少读者获取服务的操作步骤,提高了服务效率。如将读者证所存储信息集成在身份证件中,读者办理读者证时不再需要领取额外的卡片,仅需携带自己的身份证件,即可享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又或者电子证件的运用,将读者证件信息通过二维码方式提供,读者利用移动终端生成属于自己的二维码,图书馆通过对二维码的识别,即可获取读者证件信息。当然,为了杜绝证件的可复制性,二维码的生成也是动态的、随机的。另外,图书馆通过移动互联技术,让读者通过手机、PAD等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就可查询获取图书馆提供的公共资源。
2.4服务内容更专业
“互联网+”服务模式中,图书馆员参与的是资源的加工处理,而资源的检索及获取环节,都将由读者自助完成,现在毕节市图书馆馆内已安装了多台自助借还机,馆外还配备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即使在闭馆日,读者也可利用自助图书馆进行借阅,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便利。同时,图书馆员不用参与琐碎的文献借还、架位整理,这样大大地减少了图书馆员的工作负担。将图书馆员的双手解放出来主要从事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参考咨询服务。正如柯平教授所言:“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升的,有三个台阶。一是文献服务;二是信息服务;三是知识服务。”而现如今,随着“互联网+”概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智慧服务将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方式。
3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对策
“互联网+”时代图书馆信息服务是以“用户”对信息文献资料的“用”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以及远程服务为重点,并以“互联网+”的服务思想为指导,从用户出发,将现有的馆藏信息和电子信息转为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图书馆信息的价值。“任何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服务客体的任何用户提供任何时期、任何类型、任何格式和任何语种的信息资源。”这种趋势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能仅仅禁锢在“图书馆”实体建筑之中,要对馆藏资源进行适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的“数据化”,以实现各种在线化的服务,做到图书馆的服务能够“随时随地”。
3.1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据化”
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推广,图书馆馆藏资源数字信息化得到了充足发展,这些资源通过网站、移动终端、IP电视等新媒体向用户提供服务。公共图书馆传统书目组织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以及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实现部分优质资源“数据化”是应对以上矛盾的方法之一。以元数据和书目数据支撑的学科分类结构为基础的数据化,可以支撑公共图书馆面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细颗粒知识服务。为此,我们要不断跟踪语义化和关联数据等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重点馆藏资源进行语义化,实现馆藏资源数据与互联网信息的融合。
3.2图书馆服务的“在线化”
服务的“在线化”,是以馆藏资源的有效信息化为基础,让用户通过互联网使用非到馆的服务。目前,通过跨界融合,服务入口前置,让用户在生活和社交中随时都能得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实现这样的服务“在线化”,基于浙江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联盟的良好运行和共同组织起的公共图书馆的超大体量。“超大体量”也是未来公共图书馆实现服务在线化的意义所在。服务“在线化”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一定是在服务在线化的基础上,用户体验到公共图书馆在线服务后,还会重新回到实体图书馆服务的“怀抱”,辩证的看,实体馆的建设不可荒废。纽约公立公共图书馆馆长马克斯说“在岩洞中与电脑为伴的孤单生活并不适合我们,我们需要走出来与人交流”。但是在这之前,确实需要先感受到“岩洞里与电脑为伴的孤单”。
4 总结
“互联网+”作为高校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服务管理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图书馆应以此为契机、利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图书馆云平台的建立,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调整信息服务模式,引用更多的先进互联网技术、科学分析和挖掘大数据体系,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升自身的信息服务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姝.泛在图书馆环境下学科馆员泛在化服务的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74.
[2]陈臣.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个性化智慧服务体系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3(6):75-79.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9.109
G251
A
1673-0194(2016)19-0189-02
201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