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莎士比亚遗产的当代继承者

2016-10-21采编

上海采风月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作家

采编/晨 羽

如何做莎士比亚遗产的当代继承者

采编/晨 羽

今年恰逢戏剧大师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世界各地都掀起了纪念莎士比亚的热潮。日前这股热潮也卷到了2016年(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上。作为开幕活动的文学周主论坛上,朱诺·迪亚斯、陈丹燕、詹宏志、小白、米哈伊尔·波波夫、赵丽宏、加·泽文、德拉根·德拉格耶洛维奇、莎朗·奥兹、周功鑫、肖恩·奥布莱恩、李少君、西川、杨炼等13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作家围绕“莎士比亚的遗产”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分论坛上,英国莎士比亚研究学者迪莉娅·杰瑞特·麦考利和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进行了一次文学对谈: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举世闻名,他的作品流传了四百年,他为后代留下的遗产极为丰富,而且人人可以阅读莎士比亚,人人可以成为莎士比亚继承者。但是事实上,在今天的中国,读莎士比亚作品的人并不是太多。即便在莎士比亚所诞生的英国,不少学校学生也并非主动阅读,抱怨语言难懂。因此,重新认识真实的莎士比亚而非文本中的被理想化了的莎士比亚,重新理清莎士比亚的遗产对当下的价值与意义,显得颇为重要。这些问题也成为中外专家——莎士比亚的继承者们热议的话题,他们的思考犹如莎翁热中一股凉风,让人跨越“为纪念的纪念”而更加清醒。

阅读莎翁作品的独特经历

曾获得英国T.S.艾略特奖和普利策诗歌奖的美国诗人莎朗·奥兹在论坛上透露,当她14岁的时候,莎士比亚就成为她最喜欢的作家。“我住在旧金山,我爸爸为一个钢厂工作,我家房子里面没有莎士比亚作品,莎士比亚只是在书店里面。读莎士比亚的作品对我来说,首先让我体会到了文学具体是什么,写作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过程。我们在文学盛宴当中享受句法、韵律、词汇等等,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告诉我们什么是害怕,同时文学的美丽能够超越这种害怕与恐惧。当我成年以后,作为一个母亲,我也会去杂货店看看其他的女性。我会想,如果我继续用从莎士比亚中学来的非常夸张的文字,这种狂野的语言,他们会不会觉得他们是局外人。”

美国作家、电影剧本编剧加·泽文读第一部莎士比亚作品时也只有14岁,她读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她想象着可以有像朱丽叶经历的那样的爱情。但等她长大了后,她的爱情观完全变了。“作为一个中年人,我最喜欢的人物既不是罗密欧,也不是朱丽叶,而是在剧中很快死去的、不重要的角色。我第一次接触《哈姆雷特》是做舞台剧的时候,我演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对我来说是一面镜子,很多演过哈姆雷特的人都这么说,这确实是一个挑战,一千个人演哈姆雷特有一千个演法,每个哈姆雷特都不一样。对于我而言,每次读莎士比亚都读出不一样的东西。小时候,我觉得哈姆雷特很可怜,他的母亲嫁给叔父,真恶心。现在长大了,我开始很同情他的母亲,我相信他的母亲的选择是出于理智的考虑,选择了这样一份婚姻。当我作为成年人读哈姆雷特的时候,我感觉,哈姆雷特显然根本没有准备好做国王,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一个成熟政客做出来的。对于莎士比亚的作品,我的感觉发生了如此剧烈的变化,似乎是剧本本身变了,当然没有变过,事实上,是来自于作为读者的自己的改变。读了《麦克白》后,我不认为麦克白是杀人机器,我认为他是经历中年危机的一个人。通过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些角色,我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我们读了莎士比亚,我们也读了自己。”

《哈姆雷特》是被搬上舞台的最受欢迎的戏剧之一。俄罗斯散文家、诗人米哈伊尔·波波夫也曾与哈姆雷特结缘,只可惜最后擦身而过。论坛上,他笑着回忆起一段“伤心”的往事。“在中学时,业余话剧组曾排练《哈姆雷特》,这是俄罗斯少年们的意愿,我们自己想要排练这部剧,而不是老师的意愿。让我伤心的是,所有角色甚至掘墓人都不让我来演。莎士比亚笔下的掘墓人是多么有文化啊!”在米哈伊尔·波波夫看来,哈姆雷特是全人类的财富,他与每个想理解他的人都很亲近。《哈姆雷特》洞穿了人类文明的最深处。

论坛上,台湾作家詹宏志坦言,莎士比亚给他的遗产是:“让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孩跟下一个世界面对面。”“我成长在台湾中部山区的一个小乡镇,在一个很封闭的、贫困的乡下。有一天,我的去城里读书的姐姐带回一本莎士比亚剧本《冬天的故事》。我下午就抱着这本书读完了,并记住了莎士比亚这个名字。我念到初中时,姐姐到远地去读书了,陆续带回了20多部莎士比亚的书。后来我到城里面读高中,学校旁边有一个美国新闻处,里面有一个英文书的图书馆,我就借了整套的莎士比亚作品过来,对照着梁实秋先生的译本一起读。这是跟一个一个字搏斗的过程,很不容易。比如说我偶尔碰到一个字 lute。我就想知道lute到底是什么?我翻开仅有的工具书——梁实秋先生编的《远东英汉字典》,知道lute是欧洲一种乐器。这对我的帮助比较少,没有使我更明白lute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又过了好多年,我已经在大学。学校旁边有一个小书店。有一天书店老板跟我讲,你应该买一本《牛津图解字典》,里面左图右文可以看很多的东西,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回家翻着翻着看到了lute琴,我看到了一张照片:一个琴,有一个圆肚子,有璇,有柄。这个lute琴其实我看到过,但当时不知道这就是lute琴。又过了几年,我在筹备一本计算机杂志,我找到一部CD形式的百科全书,在电脑里面一个个条目看,我撞见了lute,除了一张照片,还有一个声音的档案,我按了下去,有叮叮咚咚的声音,原来lute琴的声音是这样子的。其实我听过那个声音,但当时并不知道是lute琴。”如今多媒体时代,人们只要在谷歌、百度输进“lute琴”,就可以找到各种lute琴的形状、声音,只要花一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詹宏志花了24年才解决的问题。但詹宏志表示,自己一点不介意曾经用这么愚蠢的方式去学习和阅读莎士比亚。“不仅是莎士比亚,还有其他的作者,向我展示了人的七情六欲,人的愤怒和激情,让我一点点熟悉人的可能性,有了接触各种知识的机会。莎士比亚让我对下一个故事感兴趣,对下一句话感兴趣。”世界文学非常蓬勃地发展的时候,你会知道它其实有一个隐秘的源头,那个隐秘的源头就在莎士比亚那里。

与其他作家相反,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坦言,自己并非一开始就喜欢读莎士比亚。当她还是中文系一名学生时,系里规定必须阅读的莎士比亚成为了她的“噩梦”,非常痛苦。因为莎士比亚写了很多戏剧,有很多人名,张莉很担心考试时老师会考到一个她完全没有看过的戏剧。待大学毕业,张莉开始庆幸终于可以不用读莎士比亚剧本和外国文学了,可是等到读了博士,做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她发现莎士比亚成为无法绕过的、必须攀登的高山。“当你讲述中国文学的时候,不能把中国文学作为一个‘孤岛’,而是要了解世界文学。如果你要了解英国文学,你一定要了解莎士比亚。后来我买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放在书架上,想着隔一年读一部或是读两部,如果有莎士比亚剧我要看一下,其实是给自己一个西方文学的背景。当我们讨论为什么读莎士比亚的时候,我想起中国一个谚语:‘吃水不忘挖井人’,世界文学非常蓬勃地发展的时候,你会知道它其实有一个隐秘的源头,那个隐秘的源头就在莎士比亚那里。在我们世界文学史上有一种作家,属于源头式的作家,比如荷马,比如莎士比亚,你如果要了解世界文学的走向,要去读它。我认为不仅仅是对于英国文学,对于世界文学来说,莎士比亚是‘巨无霸’那样的作家。”

去理解一个“活生生”的莎士比亚

在当代人眼里,莎士比亚作品是公认的经典,但诗人、散文家西川却直言,他不相信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莎士比亚是经典,也不相信莎士比亚属于精英这个阶层,即现在所谓的这种精英。“莎士比亚是一个自然的天才,在他的作品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自由,表达上无限度的自由,在他那儿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以表述,上一个环节说一个色情的东西,下一个环节可以谈非常重大的话题。莎士比亚是一个浑然的天才。莎士比亚不是中国式的文人。中国文学传统下,我们对文学有一个想象,就是文学是神圣、伟大的。但是莎士比亚对文学的理解不一定是这样的,莎士比亚写诗是为了演出,这些演出是要吸引观众。莎士比亚作品当中有各种语言的把戏,有的时候说一些隐含的、带有色情色彩的话,都是吸引观众到剧院来看这个戏。莎士比亚是一个口若悬河的人,是一个非常有现场感的人。那么到今天,我们再读莎士比亚的时候,基本是一个文本中的莎士比亚,基本是一个符合我们对于伟大文学想象的莎士比亚。这个时候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理解和真正的莎士比亚可能有一定的距离。”为何有这样的差距呢?西川认为,其背后有翻译者的原因,无论是朱生豪先生还是梁实秋先生都是非常文雅的人,但莎士比亚恐怕不是这样的人。“一方面非常感谢杰出的翻译家;另一方面,也许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莎士比亚,更加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不仅是一个作为经典文学被阅读的莎士比亚,而是一个‘活生生’的莎士比亚。一旦或多或少接触到并理解‘活生生’的莎士比亚,可能对于我们在理解自己的生活方面能够上一个小台阶。这对我们来讲,可能是在今天重新阅读莎士比亚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莎士比亚更多的是继承了对传统人性深处的弱点和黑暗一面的仁慈的理解。

作为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无疑受到了文艺复兴思想的很大启发。在众多启发中,作家陈丹燕看到了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方面,即莎士比亚是怀着仁慈之心去探索人类本性的阴暗面。论坛上,陈丹燕讲述了今年5、6月份去意大利旅行,包括寻访被视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托斯卡纳的经历。“在托斯卡纳的一个地方,一份大餐能满足我们现在三个人的食量,它包括:包含很多面包的牛肉汤,托斯卡纳传统手擀宽面条,四分之一个羊羔。吃完这些之后,主人竟从容地走上来问:‘请问你是要吃点药把刚刚吃的东西吐出来,还是要喝甜酒赶快把它们迅速消化掉?’因为接着还有意大利甜品和美味的咖啡。我选择喝了一杯李子白兰地酒,促进消化。吃完此餐后,所有人都在托斯卡纳的艳阳下睡着了。”从这里,陈丹燕看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性解放里边对贪欲的解放,而这个解放非常彻底。在托斯卡纳地区人人认为,虽然你已婚,但是爱上别人是正常的事情,你吃完羊羔后吐掉再吃甜点也是正常的事情。“所以我认为莎士比亚不是继承文艺复兴时代对大写人的描写,我想它更多的是继承了对传统人性深处的弱点和黑暗一面的仁慈的理解。莎士比亚在写李尔王的时候,写威尼斯商人的时候,他对人性黑暗面恰如其分的表达和仁慈的同情,这是文艺复兴的精华在他身上的体现。他塑造的那些人物有人类致命的弱点,但这些形象变成大家非常喜欢的形象。我认为,文艺复兴对莎士比亚影响最深远的不是对人性的拔高,而是让人恢复到人的本性。”

莎士比亚的当代价值

莎士比亚给后代留下了很多的遗产,众多人仰望这些宝藏,但并没有去深入了解它。即便在英国,很多人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莎翁的当代价值。英国诗人肖恩·奥布莱恩坦言:“有一次我听到学生说,莎士比亚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我想他们的观点是错的,他们看的方法是错的,问题不是我们跟莎士比亚有什么关系,而是如果我们不读莎士比亚,我们自己文化的联系就断了。”肖恩·奥布莱恩指出,“在英语里面,莎士比亚发展并且光大了五音部抑扬格,这个抑扬格变成了非常有力并且微妙的一个表达方式。第二,莎士比亚发现或展示了文学游戏,展示了英语语言可以到达的一些功能,读莎士比亚的一个重要的乐趣就是,他的文字可以有很多的含义。朦胧性可能是一个诗人最高的能力。莎士比亚不仅是诗人,他最主要的角色是剧作家,他写出来的语言非常具有戏剧性,精彩地呈现了这个世界。如今舞台上的一些戏剧台词都可以在莎士比亚作品当中找到根源。莎士比亚海浪一样的文字、音乐性的创作,确实展现了人类人性的特点,这种展现是史无前例的,在欧洲只有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能找到读莎士比亚的感觉。”

英国莎士比亚研究学者迪莉娅·杰瑞特·麦考利也坦言,在英国很多学生在学校读莎士比亚只不过因为老师要求他们这么做,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当中唯一一位学生都必须要学习和阅读的作家。但很多人觉得莎士比亚的语言非常难懂。“不过,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非常钦佩莎士比亚作品当中使用的语言。有些源头是我们想保留的。我想到了一个英国作家提出的‘莎士比亚城堡’的概念,每位个体作家在创作时搭了一个想象的屋子,想象各种场景、想象这些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写出了作品当中的情节,一组作家在一起可以搭建一座城市,类似于科幻城市。在所有这些作家之上,莎士比亚就像是一个城堡,不管你是哪一种类型的作家都不得不抬头仰望莎士比亚,不管我们是在说简·奥斯丁或是任何英国作家,我们都需要回头看莎士比亚。”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这是一句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经典台词。诗人杨炼认为,由此莎士比亚站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上,就是一个提问者的位置。这样一种问题,是关于人生问题,因为我们的人生充满了选择,而选择总是困难的。同时也是一个文学的选择,决定一个句子就像决定一个命运,写诗就是一个无尽艰难选择的过程。“全球化的世界是一个海洋,当代中国文化是一艘船,而诗歌是这条船上的压舱石。没有这样的压舱石,文化之船很可能迷失。诗人是永远的奥德修斯,眺望到哪里,大海就在哪里。莎士比亚是我们的掌舵者,他引导我们航向人性的深度和美学的深度。他帮助我们理解美学和人性以及不可替代的提问深度,这个提问的深度对我来说是真正的经典所存在的意义。也是全球化世界,多元文化的会合点。这种深度超越了时代,从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的时代,然后经过了胡适百年,然后到了今天,在全球化中创作一种美好的、诗意的全球化。他创造了一个非常棒的诗人的全球化。”

在作家赵丽宏看来,莎士比亚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四百年了,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他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四百年来莎士比亚一直活着,一直流传着,从英国传遍全世界。“这个是莎士比亚的光荣,也是文学的光荣。莎士比亚诗歌戏剧展现了文字的魅力,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魅力。什么样的文学精神才不朽,拥有永恒的生命,莎士比亚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了。在莎士比亚故居签名册上,我看到四百年来数以百计的伟大作家的签名,莎士比亚成为影响人类历史的伟大文学家。和莎士比亚同时代的王公贵族早已被人们遗忘,但是莎士比亚却一直活着,活在丰富多彩的戏剧中,活在隐藏着深爱和秘密的诗歌中。这是莎士比亚的命运和文学影响。”

作家小白坦率地指出,今天文学事业变得越来越像成千上万种小小的谋生门类里的一类,我们确实有必要重新认识莎士比亚的遗产。“莎士比亚代表了文学抱负,认为文学可以影响和干预现实生活的信念。文学写作归根到底是一个发明,不仅记录过去发生的一切,也为未来的生活发明新的路线和新的方法。莎士比亚英语更加像一种方言,莎士比亚的著作参与了现代英语的发明。我自己写作过程中经常遇到有一些场景和情感无法使用汉语来表达的情况。我觉得当代中国使用白话文的中国作家多多少少有一点莎士比亚那样的抱负,不要急着为它制定什么美学标准,不要急于考虑什么优雅,什么是高级,而是为年轻的语言发明新的东西。莎士比亚发现了新的人物,始终被人们模仿和思考,他的人物为生活着的人们提供了新的定义,定义了人类情感,定义由情感引发的各种事件。正是因为他的发明,人类身上所发生的这些事情才变得有意义。”

诗人、《诗刊》杂志副主编李少君提出,莎士比亚代表着另外一种伟大的文学和诗歌传统,那就是自《荷马史诗》开始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对戏剧、人性冲突的强调。莎士比亚所处文艺复兴时代最大的一个成就就是人文主义精神,思想的高扬,对人权的尊重和维护。如果没有这些,那么莎翁的作品与那个时代每天上演的供人娱乐的戏剧没有什么区别。“今年正值中国新诗百年华诞,中国新诗的诞生、五四文化新活动,恰恰也是对人性、人道、人权现代价值观念的传播,可以说对欧洲文化复兴的一个回应,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其实莎士比亚当年面临的那些问题和挑战,就是对新的理想、新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索和寻找,因为诗歌作为一个时代最敏感的触角和探测器,最先感受到当下现实的变化和人性微妙的感受。莎士比亚回应了时代的挑战,给了我们重要的启迪。中国当代诗歌也经过了四十年的发展,现在处于一个向上的超越的时代,就是寻找新的价值,新的思想的时代,不仅要创造新的美学思潮,还要建立现代的世界。这是每个当代诗人面临的挑战,这也是中国新诗诞辰百年之际面临的重大问题。”莎士比亚是我们的掌舵者,他引导我们航向人性的深度和美学的深度。他帮助我们理解美学和人性以及不可替代的提问深度。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莎士比亚(素描)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