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非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产品创新的一些思考
2016-10-20王峰宋岷釜吴奇李作平孙国武
王峰 宋岷釜 吴奇 李作平 孙国武
摘要 本文从面向普通公众的天气预报产品的现状出发,结合作者从事基层气象预报和服务工作的实际经验,分析了新形势下气象公众服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以点带面,针对作者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一次气象服务的经历引发的思考,阐述了针对非专业用户的气象服务产品的一个可能的发展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气象部门如何在公众气象服务这一广阔的领域上有所作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气象服务产品;公众;天气预报
中图分类号 P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5-0260-02
Abstract From the status of the general public weather forecast products,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n basic meteorological forecast and service work,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the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fanning out from point to area,according to the thinking of author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experiences in the actual work life,a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oducts of meteorological services for the non professional users were expound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is,the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 on how t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broad field of public meteorological service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meteorological service products;public;weather forecast
1 現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气象预报准确率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天气预报”到底准不准在非专业用户中的口碑却是分歧明显。美国气象界流行的一句话:“我报的准的时候没人记得我,我报得不准时没人忘记我”。在气象服务中,最受诟病的,就是预报服务人员对晴雨的预报,局地、短时强对流天气预报难度大,对时间(降水时段)、空间(降水落区)的精细化预报难度则更甚[1-2]。
1.1 原因
首先由受众的接收天气预报产品的接收习惯造成的。自从1981年10月1日开始,我国天气预报节目第1次登陆央视屏幕,国人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就与收看新闻联播节目紧密结合起来,尤其养成了将晚间接收天气预报作为获取第2天天气信息、指导翌日出行活动的主要依据的习惯。
气象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提升预报水平,创新预报服务产品,努力将短时预报、预警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去。但是,一时间却难以和这种强大的习惯相对抗,这也就导致了当遭遇突发的灾害性天气而这个过程在前1 d晚间的天气预报中没能被准确预报,无论气象部门在该天气临近时发布的短时预报和预警如何准确,对于大部分非专业用户来说都不够及时。其次,天气预报产品简单直接,需要用户自己解读。例如:“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多云转阴,局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北到西北风4~5级,气温:22~27 ℃。”这是一条非常常见的天气预报产品,对降水的时段描述的十分宽广,非专业用户们很容易理解为:明天全天都有机会降水,还有可能会打雷。在对外服务时时常会稍作调整,可以把降水时段作以区分。改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多云,上午转阴,局部地区有阵雨或雷阵雨,北到西北风4~5级,气温:22~27 ℃。”非专业用户知道上班可能不需要带雨伞,但是下班时间还是要靠自己判断,当然,如果判断错了,那么这个错一定是要归咎于气象预报的。
如果是针对专业用户的服务,由于合作时间长,订制化程度高,专业用户往往能够很好地解读气象预报产品所隐含的信息。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他们还会和气象部门取得直接联系,通过这种类似会商的机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天气做好充分准备。这些都是非专业用户所不具备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非专业用户偶尔也会有特别倚重天气预报的时候,比如制定节日出游的计划、晾晒秋菜等,这个时候他们依然只能相信自己看到的纸面上的那些天气预报产品,而这些产品给他们的往往是50%正确率的结论,尽管大多数时候正确,但只要错一次,就会回到开篇时的那个结果——“我报的准的时候没人记得我,我报得不准时没人忘记我”[3-4]。
科学预报预测的能力提高了,但是天气预报在非专业用户群体中的口碑依然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往用户接收天气预报后,他们的行为可以体现为图1。
由图1可知,为什么天气预报会经常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过往积累的口碑环境下,预报有雨之后,非专业用户的在带伞和不带伞这2个行为结合遇到下雨和没有遇到下雨2个结果之后,得出“差评”的概率是75%。这也就是很多时候,为什么内部考评时预报准确率很高,在大媒体环境下社会舆论形成的口碑依然不佳的一个小缩影。
1.2 实例
金州有粮库,是金州新区气象局常年的专业用户。遇到粮食的调运、入库、晾晒等活动时,他们的相关负责人都会提前与气象局取得联系,把自己的活动区域和时段都告诉气象局,然后请气象局帮忙指导,在什么时间段进行比较合适。彼此合作多年,形成相当的默契和好评。受此启发就在2015年的“十一”长假,笔者也尝试用上述的方法给朋友提供了1次气象服务,效果非常理想。
2015年10月9—11日,金州地区出现罕见的海龙卷天气,并持续3 d都有短时局部阵雨雷阵雨天气,网络上刮起一阵晒龙卷、晒云彩、晒彩虹的旋风。10月10日有朋友咨询,11日欲举家去金石滩游玩,不知可否。根据当天的预报结论:11日,多云间晴,局部有阵雨或雷阵雨。给出如下预报:可以去海边游玩,但是要携带雨具,海边气温低、风大,要做好防风保暖。当天咨询的3位亲友,笔者都给出了相同的答复,根据事后的跟踪反馈,结果十分理想,收到3个好评。
1.3 调研数据
之后,笔者进行了一组小型的问卷调查,针对A和B 2组天气预报的结果进行了检验(表1)。
基于2015年10月22日的会商结论,预计降水将会从22日半夜前后逐渐开始,到第2天午后结束,所以设计了以上4个选项,实际情况是金州城区从半夜开始降水,降水持续一直持续到23日17:00,降中雨。会商结论和实况符合,是一次成功的预报。问卷调查共选择了10位不同职业(10人均来自不同行业,且与气象行业无关),不同年龄(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的对象进行访问。结果见图2。
结果显示,10人中仅有一人选择A,其他9人都选择了B类,也就是有一定指导性的预报产品。
1.4 分析
用户会偏爱指导性较强的预报产品,原因就在于这样的产品替他们做出了选择,在以往的预报产品中,给出一个结论——多云转阴有雨,用户接触这个信息后就會进入图3中的现有模式,但是当替用户做出了带伞出门的决定后,就减少了用户做出错误决定的风险,并且能够连带的减少用户由于自身错误决定造成损失后,对气象预报产品的负面评价。如果这么做,那么造成差评的几率就会下降到50%,比之前的75%有了显著下降。
非专业用户和专业用户的需求其实大同小异,他们需要天气预报给予他们行动的指导,但是由于现实的各种因素,天气预报在传播和接收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达到沟通双方的作用。那么这时就需要气象服务部门先迈出创新和探索的一步,了解用户真正的需要,在给出专业预报的同时,额外地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告诉他们哪些“阴有阵雨转多云”是需要穿雨衣的,哪些是需要带雨伞的,哪些是晚上睡觉需要关窗户而白天醒来不需要带雨伞的。
2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的措施
2.1 转变观念,明确立场
针对非专业用户的天气预报是一种“气象服务”产品,从字面上看,一是这一产品具备了气象行业特有的专业性;二是这一产品要具备服务的功能,能够满足用户对了解天气,指导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既然要服务,就要精确打击,认真地分析他们、研究他们,真正把他们的需求放在首位。放下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专业机构这些光环累积的骄傲,俯下身子侧耳聆听用户的需求,投入人力物力做分析,对受众心理进行研究,花心思去思考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产品。当然,并非提倡把用户当做“永远追不到的情人”,没有原则地去迎合;而是要把他们当做婴儿,一面试着去了解他们,一面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2.2 把握机遇,积极转型
长时间以来,气象部门在技术进步和硬件投入上已经完成了量的积累,预报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针对专业用户的服务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技服务创收和美誉度逐年攀升。但是随着市场的逐步放开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需求也呈现了暴发式的增长,很多民间资本已经把目标瞄准了这块蛋糕。作为从事多年气象预报服务工作的气象部门,如果能够抢占先机,在这个已经初具规模的市场中拔得头筹,对于处于转型和改革期的气象部门来说将会是另一个春天的开始。
2.3 找准发力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社会力量参与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腾讯、网易等网络巨头的天气预报板块,墨迹天气等手机应用提供商,以及跟随苹果手机一同火起来的境外天气服务产品提供商,都在蚕食这个新兴的市场。气象部门一直以专业严谨的形象为大众所认识,如果能够主动出击,把专业周到的服务送到每一个普通公众的手上,公众对气象部门气象服务产品的美誉度和认知度将会有非常大的提升。
3 结语
在天气预报中加入更多的指导内容,变客观预报为主动引导,这种指导要有针对性,如果是工作日要针对上班、下班、午休3个时段对出行进行指导;如果是周末可以针对不同季节的适宜游玩的景点进行服务,例如春季采摘、夏季海滨、秋季爬山等。建议在旅游气象服务这类非专业用户对精细化预报需求比较大的项目上率先进行实践,例如在大樱桃节、蓝莓节、海岛游、啤酒节等游客集中的时段和区域开展指导性更强的天气预报服务。在降水预报的技术环节中引入降水概率预报,用以更好地进行指导,建立一套针对该预报产品的数学模型,量化预报指标。提高对服务对象需求研究的重视,运用系统、科学的调研分析工具,发掘隐藏在服务对象内心真正的需求,并有效地转化为产品的价值。
4 参考文献
[1] 韩颖,蒲希.中国的气象服务及其效益评估[J].气象科学,2010(3):420-426.
[2] 姚秀萍,吕明辉,范晓青,等.我国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的现状与展望[J].气象,2010(7):62-68.
[3] 张振涛,张正文,陈宇,等.基于天气事件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J].应用气象学报,2014(2):249-256.
[4] 张钛仁,宋善允,田翠英,等.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及其研究[J].气象科学,2011(2):19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