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研究
2016-10-20刘洪志贾玲利杜宇
刘洪志 贾玲利 杜宇
摘要:四川地区有着丰富的竹类资源,竹材也因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独特的关学与文化价值,在四川古典园林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文章通过对四川古典园林经典实例的广泛调研,分析了四川古典园林中竹子的空间营造和意境营造;探讨了竹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形式;并将四川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与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中的竹文化做了对比。
關键词:四川,古典园林,竹文化,竹景营造
1引言
据有关记载,早在周朝时竹子便用于皇家园林。四川地区以其温和的气候为竹子提供了极其适宜的生长条件。无论是竹林的覆盖面积还是竹子品种和竹龄,均居全国第一。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竹林作为川西林盘的代表性植物,在川西林盘中得到了最为广泛的运用。同时也承担着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承载功能。
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竹子不但是重要的造景植物要素,也是重要的园林建筑材料,在现代景观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竹子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较多,但查阅到的文献大部分仅关注其作为园林植物的应用,而事实上竹材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四川古典园林中重要的乡土材料,研究竹文化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是指导竹类造景类型的前提。对四川地域景观的特色化塑造具有实践意义。
2“竹”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空间营造
2.1粉墙竹影
粉墙竹影是指将竹子配置于粉墙前组合成景的艺术手法,恰似以白壁粉墙为纸,以婆娑竹影为绘的墨竹图。它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写意手法的体现。明代计成曾在《园冶》掇山中总结了此种竹类的种植手法:“藉以粉墙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中游也。”此种设计手法常见于江南园林。苏州怡园“小沧浪”亭后的粉墙前种植几丛翠竹,搭配石景,亭中有木刻祝枝山的“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的草书联,暗含了竹影之构思与动感,正所谓“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四川古典园林中也随处可见粉墙竹影的造景形式。望江楼文物区入口处的枇杷门巷前,一堵红墙与翠竹相映成趣,红绿相间,色彩欢快明悦,生动活泼。杜甫草堂北门入口处以白墙为底,在墙角种植竹子,竹影在白墙上随风而动,生机盎然。广汉房湖中还在白墙外片植翠竹,竹子探出墙头,丰富了空间效果,增添了生气。
2.2竹石小品
山石是我国古典园林造园技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元素,常用其与植物、建筑、水体等要素组合成景。竹子形态纤细高挑,山石则厚重敦实,巧妙利用不同种类的竹和山石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征,能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唐朝白居易的诗句:“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中描写的就是竹石小品景观。望江楼玩竹吟风景点处有一石头题有绿色的“玩竹吟风”4个大字,与其主题相呼应,石头周围配置几丛翠竹与之相依,微风吹过,竹叶摩擦出婆娑的声响,给人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广汉房湖园艺园入口处,在墙角一隅置石,石后植一丛竹作为背景,显得野趣恒生,既成为独立的一个景色,又遮挡、缓和了墙角生硬的线条。又如杜甫草堂盆景园外面的疏林地中央置石一堆,石后植几竿翠竹与之相依,石下植几丛麦冬和杜鹃,体量小巧玲珑。在疏林地中独立成景。形成一个小空间范围内的视觉焦点。望江楼中竹品丰富,常见在竹丛边放置一块刻有其种类名称的石头,避免了普通树牌的生硬突兀,使科普融入景观,让游人在游历园林之时,还能体验园林“情景教育”的空间。
2.3移竹当窗
移竹当窗对竹框景处理,窗漏成框,框以成画,竹景时隐时现,虚实相生。计成曾在《园冶》中说道:“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拢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清气觉来几席,凡尘顿远襟怀。”从小小的窗户中窥见窗外的竹子,即使只有几竿修竹,也能生出竹林的意向,起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移竹当窗形成的框景画面不是静止不变的,随着欣赏者位置的变动,竹子景观随之处于相对位移的变化之中,这与西方近代建筑理论所推崇的“流动空间”学说不谋而合。广汉房湖竹径尽头的一长廊处辟有漏窗,通过精美的漏窗欣赏到窗外的竹子,若隐若现,虚实结合。
除此之外,其他诸如门洞、建筑围合等形成的空间也同样可作为框景的形式。武侯祠听骊苑入口拱门前后都植有翠竹,前面的翠竹以红墙为背景,后面的翠竹与山石相搭配,在门洞中形成漏景,一前一后互相呼应。红墙拱门夹于翠竹之间,形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2.4竹水相映
水是园林造景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水边种植竹子,涓涓水流和簌簌竹叶声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水竹相依,水因竹添色,竹因水增韵,两者和谐搭配,创造出别样的园林景观情怀。
武侯祠盆景园水景驳岸边种植的竹子,竹、石、水三者搭配,则更添水墨写意之情,使水体更富明净,更显山林之态,自然之美。望江楼公园紧邻锦江,在用河岸边以此种植柳、桃、竹,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与江水相映成趣,形成丰富的色彩,营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境。竹子不光能与平静的水面组景,还能与跌水、瀑布等相配搭,如三苏祠的入口处假山瀑布旁有一丛竹子,瀑布和竹子一动一静,动静结合,更具诗情画意。
2.5竹径通幽
在古典园林中,常常将翠竹分植于道路旁,从而分隔空间,营造出一种静谧雅致、深邃幽静的意境。竹径构建的宁静清幽的景观,在四川古典园林中处处可见。
望江楼中绿竹撑天,进入望江楼北大门,一条长约100m的由翠竹围合的长廊映入眼帘,微风吹过,便有“夹道万竿成绿海,风来凤尾罗拜忙”之景,让人能从喧闹的城市中突然宁静下来。武侯祠中更是把翠竹夹道表现得淋漓尽致。围绕惠陵有一圈婉转悠长的红墙,竹林在红墙后,越墙而过,浓荫蔽日,翠竹在红墙上方围合,形成一个含蓄深邃、清新雅静的空间。杜甫曾有诗云:“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草堂花径也与武侯祠惠陵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年的花径是一条两旁都栽种了花木的小径。而如今的花径已是由红墙围合的一条长约百米的小道,红墙外种植参天翠竹,虽没有了当年的花香,却更添了一丝清雅。
3“竹”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
3.1文画意蕴
在古典园林中,从诗中取材,画中取意来营造园林空间的意境也是一种常见手法。
竹的诗情也能通过园林中的景观具象化。并且运用景点名、楹联等点题。草堂中有一居所名日“水竹居”,其典故出自杜甫“拾遗曾奏数行书,懒性从来水竹居”,其南面由水环绕,水旁栽竹,竹倒映在水面,光影婆娑,异常秀丽。微风拂过,竹葉细响与涓涓细流,更添园林宁静悠然之感。三苏祠中的“疏竹轩”来源于苏轼“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也表明了在建筑周围种植疏竹的景象。而唐代诗人常建脍炙人口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更是在园林里以“竹径通幽”的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后蜀时,有人观察月夜中竹影投射在纸窗上,恰乃自然造化之水墨,从中得意而成就墨竹画之传统。以画如画,因画生景,因此衍生出了我们熟悉的竹类造景手法,如“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等。
3.2情感寄托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并不单单是作为一种造景元素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和造园者的情感。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多首咏竹的诗句,因而在杜甫草堂中也种植大量的竹类,尤其在茅屋故居四周有翠竹参天,竹子与其他高大的乔木相映成趣,不仅再现了茅屋之景,且增添了自然野趣。置身于竹类景观中,感受竹风,听竹音,闻竹香,品竹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3.3品德意境
竹子外直中空,挺拔秀丽,四季常青,姿态雅致,自古以来文人就视其为清雅高逸、刚正不阿、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象征,常常以竹以明志,更是留下了大量咏竹的诗词歌赋。
望江楼公园因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造,一生爱竹的薛涛常常以竹自喻,用翠竹“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薛涛纪念馆外的薛涛像伫立在翠竹之前,石像后丛丛翠竹似一道绿色的屏障,与洁白的石像形成鲜明的对比,愈发衬托出了薛涛的纯洁。后人为纪念薛涛,在园中大量植竹,并引各种稀有珍贵品种入园,因此望江楼公园也被称为“锦城竹园”或“竹子公园”。如今的望江楼公园,被茂密的竹林覆盖,丛丛竹叶簇拥着,一阵风吹过,竹声悠长,竹影斑驳,不觉中在听竹音和观竹影之间激发了游人探寻竹景虚实的兴致。
4“竹”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4.1铺地
古典园林中常有用观赏性较强,且高度不超过1m的竹类作为地被植物铺地。地被竹易养殖,覆盖力强,后期投入的管理较小。并且对环境的适应力强,用地被竹取代其他地被植物,新颖又有特色。地被竹四季常青,若与自然散置的观赏石相结合,极富自然雅致的情趣,部分花叶种类还可作配色之用。一些低矮的地被竹如菲白竹、铺地竹、箬竹等大面积成片种植,早春发新叶之前可以修剪控制高度,待新叶长出后形成整齐壮观的绿化效果。望江公园崇丽阁的人口景观则采用大面积的铺地竹作地被植物,并用凤尾竹修剪成的灌木球作为点缀,造景方式别致,即使在冬天,竹子依旧翠绿,让园林景观生机盎然。
4.2栅栏
竹类生长迅速且极易成林,而竹干纤细致密,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是钢材和混凝土材料的有益补充。四川地区竹类资源丰富,有着取材容易、施工简单、价格便宜等优点,用竹材替代其他材料于园林之中,绿色且环保,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竹材作为栅栏通常有细竹杆捆扎和竹片捆扎2种形式。文殊院茶餐厅和望江楼公园道路旁都能看到细竹杆捆扎的栅栏类型,这种栅栏方式通常是将竹材直接切割后按照一定形式组合,并用竹篾、麻绳或铁丝等材料固定。用细竹杆捆扎的类型能够保持竹材天然的质感与色泽,并且有极具丰富的构成形式。
武侯祠盆景园内道路两旁则是用竹片捆扎的方式做栅栏围合,这类方式通常是选择宽3~4cm的竹片,采用交叉的方式组合,再用铁丝、麻绳等材料固定。竹片捆扎的形式兼具良好的使用功能与景观效果,能更好地融入园林景观,营造惬意、清新、古朴的园林环境。
4.3竹篱
用竹子作为空间的外围屏障,既美观又实用。它可以围合、分隔空间,还可以形成视觉障碍。竹类生长迅速,竹叶和枝条致密,能营造出令人舒适的微气候环境,因此可以用于街道或者屋舍旁,不仅起到隔离、隐藏的作用,还能增加空间的层次感。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居住于幽静的环境中,而竹景则最能达到幽静的效果,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在园林中,也常常在竹林深处藏亭置室,杜甫草堂中纪念杜甫居所的草堂故居四周被翠竹环绕,竹子置于房屋前后,模糊了建筑的边界,使房屋若隐若现,以得竹林深处有人家的意外之景。
5四川古典园林竹文化与其他园林之比较
5.1与江南园林相比
江南地区温和的气候也为竹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江南园林中,竹类造景方式也比比皆是。江南园林素净雅致,多为文人雅士为自己建造的避世之所,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体现了造园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世俗沉浮的感受。加之江南人才辈出,大量的诗词绘画不断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园林也变得更加诗情画意。
和四川古典园林一样。造园者将竹类充分地运用,“粉墙竹影”“竹石小品”“移竹当窗”等造园手法在江南园林中随处可见,使这些竹子构成的景观成为竹文化的载体。而四川古典园林以纪念性园林为主,竹类的运用方式较江南园林相比多了一丝大气,多歌颂和展现被纪念者的人格情操。江南园林的竹类造景方式则更为精致。更多的是表现出造园者自身的审美爱好和人格品性。但不论是怎样的造景方式,四川古典园林和江南园林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是以自然山水为范本,追寻自然之美,两者虽殊途但也同归。
5.2与北方园林相比
北方园林以皇家园林为主,大量选用松、柏一类树种以示帝王万古长青之意。加之地域条件的不同,竹类在北方不易生长,品种较为单一,营造方式也相对简单,仅限于在个别景点中的点缀。
而关于竹的文化大多也是以南方文化作为背景,与本土文化结合部分较少,因此竹景的营造并不多,且大多都是借鉴南方园林竹景的营造方式。但通常有竹景之地都以清雅幽静为主。此外,为迎合帝王的兴致爱好。园中也常以帝王所做诗词歌赋为题材造景,如西苑南海处的“植秀轩”四面围竹,来源于乾隆皇帝“山轩名植秀,四面为绿竹”。
6结语
四川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更是把竹的各种意境做了恰到好处的诠释,尤其是在以杜甫草堂、望江楼公园为主的纪念性园林中,竹类展现出与被纪念对象相似的人格。并通过园中的牌匾楹联等渲染,竹的品质和其所含的寓意在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研究竹文化在四川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方式不仅有利于我们挖掘四川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髓,更能从这些经典的造园思想、造园艺术、造园手法中得到珍贵的启示,有利于我们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目前四川地区的现代景观设计中以竹造景的形式和规模都还稍稍欠佳。竹子造景需要在空间塑造、表达方式、文化内涵和生态开发方面进一步拓展,做到“因地制宜”“景到随机”,让竹文化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园林景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