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讲法,过渡有方
2016-10-20罗慧
罗慧
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积极的课堂教学语言能为自己,也能为他人带来愉快的体验和愉快的情绪。教师如能在教学中讲究方法并恰当地运用积极的语言,就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关注美好的东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并产生积极向上的愉快心理和主动学习的行动力。现就积极心理视角下谈谈如何导入讲法,过渡有方,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一、导入讲法,用语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教学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伊始,老师巧妙而又富有激情的积极导入语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促发恰当情绪反应,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从而使学生将认识、情感和意志全部投入到将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为上好一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1.衔接导入,温故知新
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设计出联系旧知识,揭示新内容,承上启下的富有积极意义的导入语,如同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既使旧知识得以巩固,克服遗忘,又能让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新知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比如,笔者在执教《答谢中书书》时,这样导入:“雅而成趣,除了雅的艺术魅力,实为一种人格的向往。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是如何描述自己赏月的雅趣的?那么,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又是如何叙写自己赏雪的雅趣的呢?”学生在回答后,本人给予评价道:“大家这么积极地抢答并补充,看来大家学习得很不错,今天我们要来了解另一个有雅趣的文人——陶弘景,你知道的他的雅闻有哪些?”这个导入语的积极意义在于抓住三个文人的共同点“雅趣”自然地引入,在导入的过程中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一种文人的雅趣美,这刚好与本课的意境相合,又从心理上得到了肯定的满足,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2.创新激趣,资源拓展
积极心理离不开创新,陈旧常使学生失去学习的新奇感,导致学生厌学,语文要吸引学生,必须在创新上下足功夫,就导入而言,要力求形式多样,充满异趣,语言生动,积极可感。当然,创新的基点应根据文本的特点与教学需要、学生实际进行导入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不失教学意图的完美推进。蔡桂琴老师执教《逢入京使》的导入,以形式的多样化,语言的积极,融知趣、情趣、理趣三趣合一为主要特点营造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心理氛围,因为是借班上课,蔡老师在导入时先用猜谜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用两诗对比联想引导学生初识诗歌特点,再结合自己的照片给学生以诗词式自我介绍作实践示范,可以说,在导入环节中,蔡老师精心准备,巧用身边的资源,并以独特的方式兼顾积极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诱导学生开口,“不错,你的表述很到位”“你的想法很独特”的积极评价语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积极的心理基础,自然而然地拉近了师生距离,激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激情调绪,类比迁移
课堂的导入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教师可根据不同文本的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同样是借班上课的曾令平老师执教《别董大》一课时,则运用对照比较的方法,在语言上特别注意其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先欣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再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并把两首诗进行比较,自然导入文本学习,由于曾令平老师的积极追问与比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绪。可见,在导入时,运用类比来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并不失时机地针对学生回答中的亮点进行追问追思,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过渡有方,用语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过渡作为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它的潜在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决定一堂课的成败,所谓过渡,即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讲解过程中,不同的问题或教学内容之间承上启下的环节,它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还可能是一个段落。过渡就像教师为学生搭建的一座桥梁,帮助学生顺利地从此地到彼地,从一种知识转向另一种知识,从一种学习情境进入另一种学习情境。通过过渡,能帮助学生对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解。过渡的主要媒介之一是语言,那么在过渡中运用积极语就显得更有意义了。
1.启发思维,诱导过渡
古人云:“引而不发,跃如也。”原指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后引申为:可以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以便让别人观察和体会,在教学中将其比喻为:善于引导而不越俎代庖。如果以此来解释课堂教学过渡是十分贴切的。如本人在执教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一课时,特别注意运用课堂积极语言进行过渡,当教学到人物形象分析这一环节时,本人为了诱导学生思考,启发思维,先投影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看《水浒传》时对杨志的评价:“箕踞当路,摇舌骂人。”然后过渡道:“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出文中人物对杨志的评价。”学生很快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找出了两个虞候对杨志的评价:“杨家那厮强杀只是我相公门下一个提辖!直这般会做大。”以及老都管对杨志的评价:“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相公可怜,抬举你做个提辖,比得芥菜子大小的官职,值得恁地逞能!”据此,本人又顺势抛出问题:“你能否发挥自己的才智说说自己对杨志独到的评价呢?老师很期待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话语刚落,学生就纷纷抢着发言,这归功于老师讲究过渡方法,步步诱导并在语言上注意积极暗示与鼓励表扬,因此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地从听读模块转向探究模块,从感知环节走向讨论思考的环节,并在积极过渡语的引领下,实现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2.生动描述,渲染过渡
善于交通者,“溪涧断而横桥锁”;善于作画者,“径路断而风云通”;善于为文者,“层次断而气脉连”;善于教学者,则也应步骤断而思路接。成功的教学正是课堂上的巧妙过渡而成就的。过渡中注意语言的激情,激趣可以诱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过渡语中的生动与形象可以愉悦学生的情感,激发兴趣。过渡语中的肯定与赞赏可以促发学生的勇气与表现欲。在同课异构的活动中,听纪丽琼老师上《土地的誓言》一课时,感受颇深,纪老师在导入本课后,播放了一段有关“九一八事变”的视频,并深情地描述道:“当时日本关东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一夜间,东北三省大好河山风云失色,沦于敌手。《土地的誓言》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變十周年而抒写的。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作者再也遏制不住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得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现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了解作者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同学们阅读能力不错,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就给大家8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始阅读。”纪老师的这翻生动的描述,可让学生产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一种国仇家恨之感油然而生,一种保家卫国的激情难以抑制,一种走进文本与作者同呼吸的迫切感带动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
总而言之,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方法和语言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导入讲法,过渡有方,配以积极的课堂语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习的动机,展现教学思路,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情趣。作为教师,应不断摸索教学方法,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恰当熟练地运用积极语言,最大化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张明冈.语文导入艺术初探[J].教学与管理,1996(5).